1.文化心理的失衡

纵观中国武术的发展,久经封禁,波折较多,由于其生存环境的复杂性,习练人群的多元性,传承方式的特殊性,评价体系的主观性等多种因素的共同 作用,使得传统武术形成了满足多元需要的繁杂特性。特别是随着游牧民族的入侵,习武练拳者往往首先站出来保家护国,正如司马迁所说“儒以文乱法, 侠以武犯禁”,习练武艺者往往更容易成为统治阶级的打击对象。这样习武者 大多数就会潜藏民间以某种职业来做掩饰,当然聚众教拳,公开比武都成为一 种不可能。而在秘密情况下的授徒教拳与公开的招徒授拳自然在对徒弟的选择 上就有一种天然的人数上的限制性,再加上人类共有的私心作怪,往往会出现 密而不传,或者就是我们常听到的“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等。但是我们 也要看到这种经过精心选择的传承体系往往是以一种精英文化形式展现的,因 为每一个拳种的择徒标准都是较为严格的,较少随意性。因此其传人在习练该 拳种时自然也就精心百倍,同时由于得来不易他们也会用更多的精力,甚至是 毕生心血去钻研本门武学,这样我们就看到传统武术中的一些大师级的人物不 断涌现。那么相对于今天的武术现状而言,显然由于时代的不同,无论从信息 的传播,还是生活环境的变更,生存压力的增大,现代习武者已经很难如老一 辈武学大师一样将毕生心血都用于钻研武术了。而且随着现代竞技武术体系的人们通过多种渠道接收武术信息,通过各种媒体去学习武术 动作,虽然也有师徒式的传承,但是更多的是一种类似于教练和学生的关系. 这样就形成一种大众体育文化模式。对于那些有精英情绪的武术传承者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必然的失落与寂寥。

在农耕社会中社会信息渠道较为单一,人们从事的职业也相对固定单纯, 而作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代表性的武术自然也有着较多的实用价值,并且为当 时社会当许多人群所追捧。比如当时许多知名艺人本身就热爱武术,习练武 术,甚至功力过人。“民国初年在上海红过一时的何月山等人,就是武林出身,由镖师到搭地卖艺,进而登上戏曲舞台;也有的戏曲演员,未成名时当过镖师。被誉为集众家之特长,成一人之绝艺,在京剧事业上有承先启后之功 的谭鑫培,早年就曾在河北省丰润县一家姓史的人家当过看家护院的镖师。他 的刀练得特别好,在演《翠屏山》中的拼命三郎石秀时,过去的艺人只走个四 门刀摆摆样子,他却真凿实砍地练了一套少林六合门的六门刀法,深受观众称 赏,被称为’单刀小叫天'”。。作为京剧北派武生继往开来的大家杨小楼,曾 与八卦掌二代传人学过八卦掌,也练过通臂拳和六合门的武术。著名京剧表演 艺术家梅兰芳就拜过高姓武师为师,学习过形意和太极,他从小到老一直练武不止,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体型与身段,从而成为一代大师。特别是他在表演虞 姬舞剑时就直接取材形意拳和太极剑,因其造型的优美至今为人津津乐道。京 剧名家程砚秋先生自幼从高紫云习练杨式太极,拜江湖武师醉鬼张三学黑门炮 锤,从张斌如练太极五行锤。他甚至受聘于日内瓦世界学校,作武术教师,教 外国学生太极拳,成为我国在海外传授太极拳术的第一代武师。可在戏曲舞台 上以风格独特、善于表演武术豪杰而享有盛名60年之久的盖叫天先生,曾向南直隶有名的镖师刘四爷学习六合刀、三节棍等武术真功夫。清末民初,著名粤剧演员靓标以八千元的高昂年金,请教头常年家中教习武技。 许多武馆教师也都热爱粤剧,与艺人成为至交挚友。民国初年的武坛名家,儿 童会的著名教头梁龙标就喜爱粤剧,与艺人交往甚密,他随戏班爬山涉水巡回 演出,诲人不倦地向艺人传授武技,而且从不计报酬,深受戏行尊重。上海著 名书法家方敬自幼喜欢武术,四处拜访民间拳师学习武术,成名后多次到上海 武术队和武警总队武术队上课,探讨武术理论与书法理论的源流,受到上海反观传统武术的现代化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武术在一步步走出封闭圈、 走进大众的视野,但是我们也实实在在感受到传统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种身体文化载体形式的覆亡。如果说传统武术现代化最成功的代表是竞技武术,那么 当前竞技武术是沿着一条现代体育项目的模式在行进,换句话说,一旦当武术变 成一种现代体育竞赛项目,那么依附于它身上的传统文化就必然减弱,因为一种 体育项目不可能负载如此沉重的历史文化使命,作为体育项目要简明、可操作、可大面积传播,可大量复制、可以借助于诸多途径来进行传播,相对而言其文化 涵盖就没有那么广阔,可以说正是这种精英文化心理上的落差使得诸多武术家对 竞技武术改革提出种种批评,实质上正如温力教授指出的那样“武术套路竞赛从五十年代一招一式地演练到变化更复杂,动作更灵活;从跳跃能力差,动作不能 腾空到现在的优美的空中造型,其发展和进步是应该肯定的。如果看不到这一 点,对三十年来的技术发展持完全否定的态度,显然是不对的。"传统武术的现 代化过程中这中心理落差上的失衡也影响到武术的传播与推广,现在大家常听到的恢复传统武术文化的呼声正是这种文化的最好例证。

2.文化构成的失调

张岱年先生在《中国文化论争》中提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六大冲突:“一 是尊官贵长的陈旧传统与民主精神的冲突;二是庸俗心习与革命理想的冲突; 三是因循守旧的陈旧传统与革新精神的冲突;四是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 偏颇与新时代要求的冲突;五是家庭本位与个性自由的冲突;六是悠闲散漫习惯与重视纪律,效率的冲突。” 当然这是一种宏观层面上的文化冲突,但现代 化的到确确实实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的巨大的变化,而为种变化同时也影响 到我们的传统生活方式,而武术作为生长在传统文化土壤中的一棵大树,必然 受到影响,这也是无可争议的现实。正如周有光先生指出的那样我们似乎都生 活在一个双文化时代。“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每一个民族都热爱,在现代,任何民族都无法离开覆盖全世界的 现代文化。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呢?环顾世界,到处都是双文化现象:内外并存、新旧并用,实行双文化生活。双文化的结合方式有:并立、互补和融合。不同的社会选择了不同的结合方式。事实上,今天的 个人和国家已经不自觉地普遍进入了双文化时代。” 那么如何适应这种双文化 的时代,如何面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冲突与融合,如何在现代社会场景中构建武术自己本身的文化体系这些都成为一个必须直接面对的问题。

就武术体系的文化失调而言应该是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文化失调。竞技 武术正在以西方体育项目发展模式大踏步前进,而传统武术则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寻求各个方面的保护。“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 趋势,逐渐形成强势文化对弱势边缘文化的侵蚀,当经济迅猛发展到每个地域 后,相应而来的是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的急剧改变,导致许多民族的无形 文化发生急剧消亡和流变。经济的迅猛发展并没有解决人类和谐生存的精神问 题,幸福的概念被物化。”从这个角度来说非物质文化保护工程意义重大,特 别是对于传统武术这种活态文化体系而言,在面对西方工业文化的冲击时确实 一时难有还手之力,如果不适时调整自己的文化心态与文化应对模式,那最终 的结果会和西方工业发展初期的文化传统一样最终走向覆灭。当然,完全依靠 保护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化永远活在保护体系当中,最终 的结果还是文化结构的自我调整、自我更新,只有这样才能焕发勃勃生机。但 这一个过程的确是苦涩的,正如程大力教授指出的那样:“今天,我们能见到传 统武术的机会和场合越来越少,在体育舞台上竞技和表演的,是竞技套路、竞技散手。可以说,竞技套路是人工化的东西,竞技散手是人工化加商业化的东 西。虽然它们都是在弘扬继承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口号下出现的,但它们其实 都是实实在在的对传统武术的建设性破坏。因为在竞技套路身上,传统武 术被残酷地肢解、扭曲、剥离、以偏概全、信手涂鸦、面目全非;在竞技散手 身上,摆直拳法来自拳击,鞭腿膝法来自泰拳,摔法来自西洋跤,我们哪里 还能找到传统武术的哪怕是丝毫的痕迹。如果说这就是武术,那么在这种武术身上,传统武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早已荡然无存。

浏览33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