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形拳械,品种多而分布广,当属武术拳种中的一大类别。象 形拳又是起源较早的一个新类。如《尚书》中记载了三代时期的 “百兽率舞”,似“鸟兽跄跄”,《礼记》中的“犹杂子女”,指的是“舞 者如猴戏”,《诗经》中记述有“醉言舞”,直至汉朝,出现了 “才弥猴 舞”、“洒猴狗斗舞”、“醉舞”等,虽不能断为象形拳,至少是日趋接 近。在武术昌盛的明代,猴拳即公诸于世了。至于《庄子•刻意篇》 中的“熊经鸟申”导引术及汉代华佗的“五禽戏”,虽未必在武术之 歹,但对象形拳的形成发展也起了反馈作用。

发展至今的象形拳,名目繁多,意成纷呈,据一位开放林耆宿 回忆,内家象形拳便有七十二套之多。浩瀚武海之中,有的似象形 为主,有的则以取意为宗,仅就拳名而论,是难以辨别是否为象形拳 的。从武术的特性和美的感知来看,似乎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日:象形。

象形拳首先是要像某一形象。如猴拳通过出洞、窥望、藏桃、 惊窜、入洞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猴子般的机敏和灵巧;鹰爪拳中的 展翅、伺机、捕食、卧沙等,表现了鹰一般的机警和勇猛;蛇拳中的 陆起、吐信、绕树、盘石等,表现了蛇的刚柔相济;以“醉八仙”、“太 白醉酒”、“鲁智深醉打山门”、“武松醉酒”、“燕青醉跌”等,则将神 话、历史故事中的众多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美学家们认为,所谓美是人们的艺术创造再现了生活,唤起了 人们的回忆、理解和向往。正由于此,象形拳用它更具体、更生动的 形象拨动人们美感的心灵,也才会较其他拳种更为雅俗共赏,喜闻 乐见。

所谓象形,多指象形动物或人的形姿、动态、气质、特性诸方 面。武术家们在选择某一形象为基础的创作中,常由于理解和想象 的角度不同而千差万别,如鹰爪拳以表现动态和特性为主,岩鹰拳 则多造型和神态,而有一种鹰拳则以鹰的展翅翔姿为贯串。又如蛇 拳以躯干运动来象形蛇的柔动灵转,而广东的蛇形拳,却重在手法、 指法的吞吐变幻象形于蛇的“吐信”。“搜求于象,心人于境,神会于 物,同心而得”,象形拳的形成正是经由了这样的形象思维,才有了 如今的千姿百态。有些拳术,虽有象形物之名,却无象形之实,不过

是借意托名而已,不能算象形拳类。

此外,象形之物多少要符合人们的美学心理,诸如“鼠拳”、“狐 狼拳”、“疯拳”之类就不很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二曰:离形。

艺术中主张“离形得以”。若一幅绘画与实物活脱似象,常常 不是上乘作品。联想象形拳,也并不例外。若一味求形似如真,大 小俱呈,须眉毕肖,很可能适得其反。尤其是不加选择地兼收并 蓄,如猴的搔痒、抓虱,醉汉的昏睡,以至追求鹰的鸣叫,螳螂的摇 曳,忽视了对象形动作的提炼,难免有舍本逐末之嫌,可谓“太似 则媚俗”。

艺术巨匠的大写意手笔使作品所韵生动,千古不朽。象形拳也 是在象形的基础上高于模仿物。例如猴拳中的连续旋子、接连头翻 以及各种技巧和造型,恐怕为世上殊猴望尘莫及。几个真正醉汉能 有醉拳中的摔跌翻腾功夫?歌德说得好:“和自然毫无二致是不能体 现艺术的。” 一个酒气熏天的醉汉形态只会使人生厌,而醉拳则借醉 酒的想象,离纵飘忽,闪展游击,似醉非醉地表现出令人神往的功夫 和拳法。

当然,又不可太离形,“不似则欺世”,非驴非马的象形拳,难以 为群众所认可。有些象形拳的演化,发展到过于追求高难技巧,固 然尚能赢得满场喝彩,形同技巧运动,未免有失于象形拳。因此离 形的夸张和变化也要注意“夸而有节,饰而不诬”。

要做至“不离即离”的形似,就须加强对神似的认识。“神乃形 之君”。著名猴拳专家肖应鹏老师回忆自己,经历了一个由追求形似 到着重神似的过程,逐渐达到了神形兼备的入化之境。螳螂名家于 海曾捉来大大小小的各种螳螂于家中,静默观察,捕捉瞬间,不仅体 会“两臂曲伸展斧刀,闪展腾挪身跃高”的技法,还要领略“面临铁 轮无惧色,庄公回边嘉其豪”的无畏精神。

三曰:立意。

做到了形似、神似,还不足以为象形拳,更重要的是为一种拳 法立意。武术家们在创造象形拳的过程中,通常是根据自己喜爱、 擅长的拳法,在自然界、历史中选择象形物,通过观察、感受、联 想、想象、神驰,进行形象思维的再创造,或者是由此再反馈出更生 动的拳法来,使拳法和象形有机结合,遂立为一种象形拳法,可谓 “随类赋彩”。古代导引术、五禽戏之所以不能称武术,关键在于有 形象而无拳法;“武松脱拷拳”若不是旨在拳法,象形的结果只能类 同一出武功戏。“醉拳”如不是“寓拳法于醉形,藏机关于跌扑”,只 能是醉舞或醉戏了。

另一方面,如形意拳、通背拳、白鹤拳、黑虎拳,虽也有些象形 性,却并不寓拳法于象形之中,重在拳法上的立意,故并非象形拳 类。又如福建有一种地术犬法(亦称狗拳),主要以摔跌卧桩的地术 为主,佯败倒地而后发制人,并不是着眼于创造犬的形象。

螳螂拳在诸多象形拳中,当属象形和立意结合得较好的一种, “捕蝉悟出虚实法,斗蛇犹赖长短招”,在两臂巨斧的象形中更有勾、 搂、采、挂等丰富的技击法。

至于孔雀拳、蝴蝶拳等,所取物象过于温和,难得有英武的象 形和逞豪的气质,若牵强为拳法立意,似有些不合拍。当然,从体 育的角度,少一点技击并非不可以,只要总体上符合武术规律,也 可称拳。

拉拉杂杂,力图探索一点象形拳中的辩证法,虽无扬此抑彼之 意,却难免偏颇浅识,仅是杂谈而已。

“武以德立”、“武以德先”练武之人为什么重武德?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文化,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那 就是精粹的武技和高尚的武德。

“武以德立”,“武以德先”,说的是练武须先有良好的道德,如 品行端正、刻苦耐劳,虚心好学等。练武者有德才能堂堂正正做人。 假若恃强凌弱、为非作歹、拉帮结伙、寻衅闹事,即使武艺再高,也 是为人所不齿的。其结果必然是害人又害己,受到法律的制裁。

我国人民倡导武德由来已久,“武德”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时代的 《左传》,也称“武道”、“武节”,《汉书》中有“躬秉武节”之说。开始 是指在军中将士之中,后来在历代的拳家武师中也总是置武德于重 要位置。《清稗类钞》一书中说“谈元授道,贵乎择人”、“不仁者,不 与传”,说的是正直的武术门派、世家,都十分重视选人传技,最忌 讳有品行不端的弟子败坏门风。

武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当然有不同的内容。封建社会中各拳 家有武规,大都是武德方面的内容,如“少林拳十戒”,“内家拳五不 传”等,大都主张尊师重道、除暴安良、匡扶正义;忌心险好斗、纵 酒贪食、骄奢淫逸、逞能恃强等。当然,此外还有一些封建意识的道 德,那是属于糟粕一类。

今天所提倡的武德,除继承传统中的武德精华,还要与精神文 明相适应。具体来说要讲文明、讲科学、懂礼貌、善团结,谦虚谨 慎,刻苦好学,富有远大理想和求实精神。尤其应当明确练武的目 的不是图私利、报私仇。应该把热爱武术与热爱祖国结合起来,为 振奋中华民族、提高民族自信心而习武强身,进而使武术为全人类 造福。

有的人不懂武规,无视武德,首先在于学习动机不纯。有的想 把武术作为打架斗殴的资本;有的吸取武行中的糟粕,搞称兄道弟、 江湖义气;也有的受武侠小说、功夫片的影响,想入非非,自己瞎练 所谓的“轻功”、“硬功”;有的不踏实刻苦地从头学起,一心想等名师 “点石成金”,甚至不惜荒废学业和个人前途,等等。这些都是与时 代精神背道而驰的。

电影《武林志》中,东方旭开始对何大海和他的徒弟们一再忍 让,避免交手,迫不得已时,也假装武艺不高而甘拜下风。他是功夫平平,还是缺少胆略和勇气呢?都不是。当他走上擂台与骄横不可 一世的洋人较量时,他的高超武艺和勇往精神一进而出,击倒洋力 ±,为炎黄子孙扬眉吐气。这正是中华民族那种淳朴善良的高尚品 德和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所在。

然而,武林中却也有行骗的江湖术士、思想邪恶的社会渣滓, 他们仰仗自己有一些武技,或者弄虚作假来迷惑人们,灌输封建迷 信和封建道德,吹嘘什么“踏雪无痕”、“空劲打人”,“飞檐走壁”、“刀 枪不入”等,加以玄虚化;有的重扯宗派门户的旗幡,标榜唯我正 宗,“天下无敌”,等等,甚至宣扬黄色、反动的思想。这一切,应当 引起警惕,切勿上当受骗。

浏览84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