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练太极拳内劲功力之体会:一代太极大师陈照奎先生曾说没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 夫不出,什么技巧也不顶用,关键是出功夫。”这里的所谓“功夫” 就是内劲功力。众所周知,除养生外,太极拳还具有影响较大的技击作用。技击正是靠内劲功力来达到其目的的。像树武当立内家之张三丰祖师名垂千古,杨氏三代威显武林,推广海内外,普及大众化;陈家沟继往开来为世人瞩目,都是靠内劲功力显名剑派、提 高知名度的。太极拳讲究功夫与技巧,功力是技术性力量的基础, 而技巧又是内劲功力发挥得恰到好处的保证。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技击,必须培植内劲功力,如果训练内劲,达到具有随心所欲的 高强功力,加之配合以无极和太极的神奇技巧,便是所向披靡的拳技。太极拳内劲功力是考察一个拳手的必检之课,是衡量太极技击家功夫高低的重要标志。一位太极拳手至少应精通一门(一式) 太极拳,并融合多式太极拳或其他拳术之精华,相互吸收,为己所用,方能成为高手。任何一位卓有成效的太极拳家绝不能只熟悉 “和一门拳术,应能把其他拳术融合在自己的拳技之中。所以我们不 能简单地、机械地将其划归为哪一类太极拳。本来在体用太极拳 全时各自会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拳种。因武林重名气而推出 陈、杨、吴、武、孙薰多式太极拳,还包括现在整理和承认的赵堡太 极拳及挖掘寻根的武当太极拳。我们不必去争辩是谁发明了太极 拳,也不必评说各式太极拳的优劣。任何一个事物的起因与它相 连的事物都有必然的联系,如武术的相互吸收、太极拳的演变等, 绝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融合渗透、吸收变通以至改造创新。 太极拳是在历史文化(传统武术)积淀后,经智者、高手、贤哲们编 创,并明显地把道家文化和太极阴阳说全面地结合于人身、肢体的运动,以利保健和技击。太极拳内劲在内不在外,它是在长期的意识统率下,使呼吸与动作相结合,在精神意念贯注之中,在体内形成的一种沉重又轻灵、既刚硬又柔软的劲力。在练习运劲时柔和,而发落到点时刚强。因此,太极拳的内劲功力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内劲质量的刚,不是硬、蛮、呆的无变化的拙力之刚,是积柔成刚,可变刚而复柔正如拳经日: “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刚 柔相交,无端可寻。”刚柔相济,变化无穷,随意举动,自成法度。此 “刚”是随机随势迅速地将隐蓄于体内的全身之力聚于一点,在刹那间迅如奔雷地爆发出来,而且这疾田骤至的力不是发后断劲的,它仍然是变柔和之力继续运劲。太极拳的这种内劲功力是内力在松柔(像沉肩坠肘)基础上, 经过有规律和一定方式的长期训练获得的。当具有了一定的刚力基础,再把内劲功力过渡到自然、轻松的技巧之中,长时间地习练柔化运动,久而久之便练得拥劲弹力随心用,胸腰叠化与气行。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武术上的一般劲力,它也是通过肢体的运动表现出来的一种融于武术技击的力。这种力量也是在意识支配下,通过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有序化的配合而产生的。意识支配是指神经系统对呼吸和肌肉的控制,有序化的配合是指对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按照武术技击动作的一定顺序和规格,同时起劲, 同步运行,同时到达一定部位。太极拳的内劲功力,正是按照这一劲力原理,通过自身特别是由内及外的训练来培养内劲功力的。 它不同于外家的由刚硬、直出、快猛、吐气开声等强度大的训练和发放方式,而是由缓慢;轻松、柔和、屈旋,并通过走螺旋、划圆弧、 腕缠丝、胸腰伸长叠化而全身由内到外地产生劲力。太极内劲功 力特别注重内在意识的锻炼,主张“用意不用力”,而且意念神经 的指导又有独特的运行路线,配以外形肢体的圆动(全身无有不 动),练就一种浑元,体的圆匀力场。活动在这个圆匀力场内的身 体就是一个不凹不凸的太极体,且是应付一切外来侵入的无端的 圆形体。一系列浑然一体的动作,时时慢练心悟,突出以柔化、借 力、粘走化发的攻防方式,形成以抵捋、挤、按、采阚、肘、靠、进、 退、顾、盼、定为主要特色姿势的劲路,加以灵活多变的手、眼、身、 劲、步的同步习练,从而显示出太极拳独到的攻防技击特色。太极拳内劲功力中的刚发,是在得机得势时,即“中实”之后 的突发。这时内劲力的来源是靠后足蹬地的反作用力推动整体, 在后足蹬地发内力的瞬间,后胯往下沉,前腿骰骨力向前指,前脚猛然往下一踩,仿佛能踏到地里一样。同时把内部呼吸殛然往下一沉,压缩横膈膜,使腹腔突然膨胀,要求小腹突然一震,腰部用 力,这时是意念到力由根部脚起,集中于腰肾,意念经夹脊骨、膻中,再由肩井布于两膊,施达于手指。这样发力,实际上是力求在 瞬间调动和集中全身各处潜在的强大的内功力量,恰到好处地对 准其被引化落空的极不平衡处,如激光冲射出去。这种高压式的内劲功力,是无坚不摧的。发劲时必须做到沉着松净,专注一方, 腰脊用力,前腿弓、后腿蹬、脚趾抓地,上下相随,完整而富有弹性。将全身所蓄之劲一呼即出,由脚而腿而腰至肩、肘、手,疾似电掣,劲在连接梢处,三节齐到力增加。在懂得原理后,我们在平日的行功走架,以及推手锻炼时,都必须遵照上述原理,反反复复多次练习,由运劲、发劲,节节贯穿点地把刚劲练熟,有意识地整体行功。学发劲也由慢到快,由快到熟,由熟到随心所诙。太极拳除适时地刚发外,更多的是以小力胜大力,以慢胜快 的柔术应敌(这是太极阴阳的两方面)。它的柔化原理,即以柔克刚过程也就是一种灵活、轻便、敏捷而力整的内劲功力的体用虽然这种内功力度不一定要强大于对方之力,但运用太极原理和技巧,可以击倒对方而达到制胜之目的。太极拳手与对方接手时,总是先用比对方弱小的力去搠住, 再顺着对方来的方向黏化(这样既不引起太大的反作用力于自身, 又能借对方之力,运用合力来打击对方)。通常用手、腕、前臂去搭 接对方的拳脚进攻,通过极为灵敏的反应,用手缠丝、臂腕转动、 滚卷,便粘随上对方拳脚,顺其力进我身体,而我一般是塌腰、收 腰、坐胯、转脚,在对方那股刚猛、短骤之力将竭时,我则迅速发力 反击。反击时的特点是在接触对方身体后,开始伸臂发劲,而发劲 则是在与对方相接触处,或对方空当处,或木平衡处,有意识地在 敌身上加力,而力不是瞬间快发快收,要使对方身体产生倾斜失重的加速度。这种柔运骤发继柔运的特殊势能使对方倒入我意而制敌。 与此同时,自身是以分清虚实和由重心偏移来产生偏心力矩 作为力量源泉。也就是说,太极拳手自身的手脚之虚实一定要掌 握分寸,这样,因虚实变化而产生重心移动是发力的基础。上面所述的前弓后蹬发劲要诀,始终注重自身重心下降和平衡,这样就是靠两脚的随势,随时地变换虚实,并协调身、手等各部位,以保 证身体平衡和偏心力矩打击对方。内劲功力的提高需要平时日积月累不断的锻炼。具体训练方法是在各自师传基础上,广泛吸收现代成功经验,明白和掌握其 中的科学及力学原理,先从盘架子入手,掌握呼吸、意念与内劲功力的直接关系,分晓它们三者缺一不可的表面的、内在的整体重要性。再从熟练上花时间下气力,按照上述原理,遵循太极拳法则,选择个别动作,逐个认真练好,练出功力,切莫囱囹吞枣,一个练好后再练下一个,这样有助于我们提高太极拳的灵活性、运用 的随意性和变化莫测的应敌性。同时,加强推手练习,多实践发力训练和试行发力,力争不断地把太极拳技提高到一个新层次。对“敷、盖、对、吞”的浅解笔者从师武当山原紫霄宫武术总教练郭高一老师学习三丰 太极拳,在体用太极拳时,得呼吸行气“敷、盖、对、吞"四字诀(最 初据说见武派传人李亦畲录书,作者待考),通过平日锻炼领悟, 又结合赵堡、吴式太极拳架和参考书体会,在求道访友、略有所感 后,对此呼吸在太极拳的行功走架有了一些粗浅认识,现抛砖引玉,把愚解与同行共同研习探讨,希望得到老师、朋友们的指教!

浏览36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