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太极拳概况:宋、元时期,武当丹土张三丰创立太极丹功体系后,道教活动 进入鼎盛时期,道人数量与日俱增,太极功法广为传承通过教内 外相互吸收、促进,道教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玄机秘法和武功要义修炼的提高,产生了独树一帜的武当武功。那些将人体生命科学付诸实践的道士们将健身的导引术稍加衍变,在引导练气之时, 用具有技击内涵的动作,产生了既养生健身又护身却敌的进退之 法和练神导气之功,这一结果造就了后世的武当内家太极拳。有人说,这种武当内家拳取正为太极,取反为形意,取斜为八卦,细 析此话也有一定道理。因为它具有鲜明的道教哲理特点和内家武功的根本法则,所以经久不衰地流传至今。自从张三丰创立内家拳体系后,得其传者(显著者如王宗岳) 在充实完善其理论和形式上并未追求完全统一。因为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是:“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地道的道家玄妙 哲理,跟丹道原理一样,先有为(有法)到后无为(无法)。达到这个 层次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中须先有形有象,有开展架式, 后有紧凑之心意功夫。在习练过程中,因人的习惯、动作、心意悟 性及功夫深浅等不同而使太极拳在外型架式上逐步形成差异,这 样就使得太极拳即使是同一流派,但在演练和架式上出现不同式 样,变成不同风格,但其总核心是不会变的武当太极拳在道门内一直秘传,因多方原因,难免有所改动或变形既有本山太版拳(演化成“榔梅鱼门拳”),也有“武当太极 拳”,同以武当太极拳为名的108式而架式不同的就有两家,即徐 本善秘传108式和杨再兴108式。有清末武当道人培元尘所传 “武当犹龙派太极拳”,还有清末白莲教领袖王聪儿手下元帅王德胜所传“武当神功太极拳”,现居杭州的王宝仁是其嫡传。 “武当太 和拳”,教内李永光道长得传,教外周忠明、韩石明精此技。 “武 当太乙神剑门字拳”也是由张三丰祖师创立的以字为诀,体悟太极阴阳,以字划拳,内练神剑,当代关亨九先生(1901—1994)承传其艺。 “武当太乙铁松派”,是在武当太极功夫基础上引入寒山内 功拳法后,新开的长白山地区武当派别支,其传人有13代李兆生、14代刘铁成等。笔者所承传武当太极拳,全称是“武当三丰原式太极拳”,系师承武当山原紫霄宫道人郭高一之拳架,后又由辽宁北镇闾山人号称“北方大侠”的刘焕军证实,加上王光德主持的心法修正、指点而成,虽不敢断言系徐本善前辈的108式原形,但从师承上可以推断其渊源。笔者嗣传师承郭高一道长,师爷唐崇亮(1869— 1984)曾出家武当山三天门,被授予“爱国爱教长寿老人”,其武术及内丹医术均造诣颇深,其生平事迹在《中国道教》、《河南日报》装等报刊上均有报道和记载。师太是王信亮,当年在武当山三天门、 八仙庵当家,后住紫霄宫,与徐本善为同时代人。唐师爷29岁出家武当山,正是徐本善年富力强,为道总主事之时。唐师爷虽不是全徐之高足和正式门人,但慕名而学其拳也是不无可能的。刘焕军老师是北镇闾山人,那里曾是张三丰祖师原籍,近代有大侠宋唯一。他受家传,早年知晓闾山道观的奇人异土,同郭师早年在问山云游访道时分别在前后山住过,郭师入云台观,学艺访友三年,后 回武当山紫霄宫,任武术总教练。武当三丰太极拳体用兼备,共三架(上、中、下)十三式(内五 行外八卦)。外势浑然一体,绵绵不断,似行云流水,理论和大架完 全符合《东方修道文库•太极道诀》中的太极图谱等内容。中架突出身法腰胸灵活和下肢稳而不死,下架系提高功力之技击架。详细拳法内容笔者应学生和道友要求在整理之中。这套完全顺乎张 三丰“太极十要诀”和“太极拳法诀”的传统太极拳,风格独特,精当有致,上下起伏,左右翻腾,一圈套一圈,无处不圆,松其胯,顺其势,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正腰落胯,虚实分明,上下 整体一致,脚随身转,手脚身合,步起弧形,二尖相对,随屈就伸, 用意不用力,行如抽丝,用似闪电……可以说其基本要求与现行 杨、吴、赵堡等要求是一致的,只是具体动作和细微手法、步法略有不同,尤其是在内劲修炼上、内功的培植上多一些传统练式。一趟太极拳架,每势取法都合乎自然,反对矫揉造作,朴实无 华。从双手捧天、气沉丹田的太极起势和合太极,形象端庄稳重, 外静内动,巍然沉静,神舒体逸;揽雀尾圆活犀利,进退灵动,变化多端;单鞭舒展稳重而有腰身滚动,又有通臂劲力之意运行;白鹤亮翅左靠右展,呼吸深长,神态安适大方,潇洒脱落;搂膝拗步,虚 实分明,转动轻灵,牵引神意;如封似闭,蓄而后发,含而不露,开合有致;倒撵猴松静利落,从容不迫,旋转自如,内含变动;左顾右 盼,兼顾八方,机警灵动;打虎式目光似箭,凶猛威武;玉女穿梭滚卷起落,纤巧精密;搬拦捶先化后打,身手合一,巧合机关;高探马定而不呆,横竖有意;野马分鬃浑然大方,斜中寓正;云手悠然松活,沉静雄浑……每个架子在自然连绵之中表现出定型的艺术形象,贯之以神,便动静相间,静似山岳,端庄稳重,动似江河,气势 磅礴,做到轻慢圆匀稳,而处处贯穿精神,时时生有意韵。武当武术的价值及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的武当武术曾几度沉浮,至20世纪70年代 末,才重新重视武当武术的抢救、挖掘、整理,对此,笔者作为一个武当武术的信徒是很有一番感慨的。武术本身应该是研究搏斗中人体力的运动规律及其表现形式的科学,它是人类慎求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运用肢体与器械,发挥力量和技巧,战胜对方,保全自己,不断地进行攻防锻炼以至实用的一种强身技击的运动。随着人们对武术文化内涵的分析,武术的细致内容越来越明晰,而且社会发展变化对武术也产生新的 影响。所以应该重新剖析武术含义,对当今武术做明确分类,以便 研究继承和学习。有学者对传统武术进行分类,分为两大类三大派。两大类是军事武术和民间武术。三大派是群体格杀术(团体临 战杀敌的武术)、单兵搏杀术(绿林战术)、仿武艺术(表演武术)这种分类也不无道理,实质上是实战与练习表演之分。而当今武术,首先看其存在形式和社会功用,然后再进行分类武术应该具有技击性、健身性和艺术性,应以此三个基本特征来看待今天的武术。武当武术正是基于这三点而留传至今的,但是有些功能特性 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须正确对待。像技击性,过去软兵器时 代,完全凭一双手脚与人、兽搏斗,技击要求很高,但如今就相对地减弱了这一功能。过去的真功夫是很少表演和让人欣赏的,而今人们娱乐欣赏则少不了要有拳技打闹的味道。主倡健身性的武当太极拳等内家拳一直长存不绝,就在于它综合表现了三个特性并且突出了健身之共性,所以笔者认为武术三元化体系很值得武 身第术涉及者对待。作为武当武术之代表的太极拳是融三性为一体的 B最佳项目,因为太极拳的技击实用价值是不可否认的,杨无敌的 全形象让武林人士肃然起敬,孙禄堂的功夫也让人记忆犹新。太极 拳的健身强身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张三丰祖师的话犹若在耳: “欲 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击之末也。 “中外太极爱好者多是从 健身出发而习之,治了病,强壮了身体,太极拳的名声越传越广; 再从艺术性欣赏角度来讲,太极拳能快能慢,优雅柔和大方,造型 优美,有很高的表演价值。武当山是太极拳的发祥地,其意义之重大是可想而知的。作为武当道教包括武当武术的传人,更感身上责任之重大。笔者曾在武当山道教和武馆常住,基本了解武当山武术的情况(当然“武当武术不一定全在武当山”,这是徐才老师说过的话),武当武术的发展前途可喜。1982年,在武当山所在地丹江口市成立了中国武当拳法研 究会,并在1983年创办会刊《武当》杂志,以披露道家玄机、奉献内家真谛为宗旨,以挖掘整理武当武术和诵教文化为主要内容。 研究会主持历届武当内家拳功理功法研讨会。1987年6月首届武当山武术擂台赛在武当山举行。武当内家拳法曾作为湖北省体委武术研究重点课题。全国各地武当拳协会组织有几十家,许多深藏在民间的武当内家拳术得以重放异彩。研究会系统整理和出版了多种多本武当武术系列丛书,对武当武术文化中的问题进行了明晰论证,对一些历史形成的误会予以纠正。武当山本地也特别注重武术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除配合各级组织举办各类型的武术培训班外,还引进人才,挖掘人才,兴办武当武馆。同时,注意对外交流,推广武当武术,武当武术从武当山走进学校。全国大批武当传人分别应邀出访,交流武术。各地武当武术传人也培养了一 大批武当新秀,这都是一些可喜的局面。同时,武当武术在发展中也因组织管理、资金等问题而显露出不足,如过分追求花哨,胡编乱造一些新套路,武馆广告言过其实等,这些都是武当武术工作中应值得注意的问题。我们期待着武当武术更辉煌的明天。

浏览87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