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之际,已开始出现钢铁剑。湖南省长沙市的春秋晚期墓葬中出土的钢剑,经化验证明,是用含碳量为0.5%左右的中碳钢锻打而成的。在湖 南省衡阳市、郴州市,河北省易县等楚、燕旧地发现的战国钢铁剑中,最长的达1米多。西汉初年,钢铁剑盛行,其实战效能日益提高。如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钢剑,内部是低碳钢,表面系高碳层,刃部经淬火处理,锋利坚韧。西汉剑的长度更是登峰造极,突破了1米。而且更加追求造型的平直和精致,中国剑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成为我们日后所见到的样子。但随着剑身的不断延长,问题也出现了,固然长度能增强剑的攻击优势,古人铸剑雕塑:但却降低了原先近距离击刺的功能。而由于汉朝时骑兵已成为主要兵种,他 们也日益迫切需求专业的、具有挥砍杀伤效能的劈砍兵器。单刃厚背,制造 工艺更简单的环首刀满足了这一要求,因此在东汉以后较长时期中,环首刀成为军队的主要装备。至于击刺功能,则逐渐让位于与短刀默契配合的长矛。因此在东汉以后,剑的实战作用逐渐降低,失去了实用功能,人们遂转而发展带有各种装饰的佩剑(如玉具剑、犀具剑等)。剑也就越来越重于装饰,向着高雅轻巧过渡。晋朝还出现了用作仪仗的木质“班剑”。唐朝的剑主要作为王公贵族和文武官员的佩饰品,剑首作云形装饰。直至明清,剑的形 制再无多大变化。当剑的装饰性发展到一定 阶段,审美的需求最终掩盖了功能的缺陷。从宋代开始,上至皇帝下至官员,都开始把玩 一种玩物一般的短剑。到明清时代,这种风气更是甚嚣尘上。但是在民间武术界,剑却成为中国武术中器械类的代表。 武术套路中的剑以撩刺为主, 风格轻灵潇洒。武当剑、达摩 剑、太极剑、青萍剑、龙行剑等都是我国比较著名的剑术套路。有的剑在剑柄上配有剑穗 (又称“剑袍”),称为“文 剑”。无剑穗的剑称为“武剑”。 剑穗长者较为难练。有人又在 剑穗上串有铁珠,随剑穗飞舞,可击人致伤。剑术也分单剑与双剑两种,以单剑为多。清咸丰、同治年间,河南开封有一少妇杜宪英精于剑术,曾因事乘船于长江,群盗乘夜色登船抢劫,杜宪 英挥剑格斗,连杀三盗,群盗鼠窜而去。更早一些,江苏宜兴有一位名叫周济(1781—1839年)的著名的词人,武功卓绝,曾击杀盗匪多人。有两个大 盗衔恨不已,必欲除之而后快。周济因事北上,路过山东,两盗尾随其后, 准备在旅店下手,而周济毫无察觉。当夜,两盗扑入周室,举刀便砍,周济 仓促应战,手无兵刃。正危急间,一位少女执双剑飞步而入,双剑“天矫若长虹”,片刻之间,已将二盗刺死。周济见此女武功远胜自己,拜问姓名,才 知是旅店主人之女,名叫红蛾,原来她早就认出这两个强盗,于是暗中加意提防,在危急之际出手救人。中国少数民族曾在历史上创制过具有民族风格的多种剑,如商周时期北方流行的曲柄铜剑、曲刃铜剑;战国到秦汉时期,西南少数民族也制造了带有不同民族风格的铜剑和铜柄铁剑等。云梯和战车:云梯是我国古代战争中用以攀登城墙的攻城器械。史料显示,云梯的发明者是春秋时期的鲁国巧匠公输般,战国时期的云梯由三部分组成,虽然十分稳固,但很笨重,使用十分不便。到了,唐朝也就是鲁班,云梯比 战国时期有很大了改进,梯固定在底盘上,并且还有可升可降的上城梯。 宋朝时,云梯结构有了更大的改良,云梯采用了中间以转轴连接的折叠式结构,并在梯底部增添了防护设施。战车是在战场上必备的武器之一。古时战车仅仅是提供载人、防御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携带武器进行作战的战车慢慢被发明出来。 如火箭车和老虎车,便是其中的两种。鞭:鞭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钢铁制笞击兵器,其身形似竹节(以十三节者为常 见),故俗称“竹节钢鞭”,从其形制推断最早当为竹制。按照文献记载,鞭唐水磨虎尾竹节钢鞭(又称“尉迟鞭”)在先秦时期曾作为刑具使用,到了五代时期,才开始有将领用铁鞭作为兵器。 如后晋将领安重荣曾使用大铁鞭,被人称为“铁鞭郎君”。宋代铁鞭的使用逐渐增多,主要有铁鞭和连珠双铁鞭。如《宋史•王继勋传》称,道州刺史王继勋勇武异常,惯使铁鞭、铁架、铁挝等兵器,故有“王三铁”之称号。明清时期,军中也常有使用铁鞭的将领。鞭有柄,末端尖锐,以劈砸为主,亦可挑刺。铜:铜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短柄打击兵器,为长条状,钢质,无刃,末端无 尖,形似竹简,故原名为简。铜与鞭属同类兵器,但铜身无缝无节;鞭为六角形,铜多为四棱。因为二者形制相似,所以历代都把鞭、铜相提并论。铜的长度一般0.8米左右,连把约长四尺。铜是一种较为通用的兵器, 步骑兵都可使用。铜一般不单用,通常都是双手各持一支,配合运用。小说演义中一般称唐初名将秦琼善使双铜。近年在福建发现了宋代著名 抗金将领李纲监制的一件铁铜,长90厘米,铜身错金篆书“靖康元年(1126 年)李纲制”,是现存年代较早的实物。宋军与西夏军战于好水川(今 宁夏隆德至西吉两县之间)时,宋将任福曾“挥四刃铁铜,挺身决斗”。另《金史•乌延查刺传》 称: “查刺左右手持两大铁简。简重数十斤。人号为‘铁简万户 铜一直使用到清代。《清会典图》 中就描绘了绿营兵使用双铜的情形。鞭与铜历代视之为杂兵,在短兵器中不及刀、剑广泛。除双鞭双铜外, 多配合其他兵器作战,尤其和长兵器相配合使用。锤:锤是一种头部呈球状的打击兵器。又有槌、椎、金瓜等名称。有锤头和柄组成的锤和绳系锤头的流星锤。有柄的锤又根据柄的不同分长短锤。长柄锤多单用,短柄锤多双手成对使用。我们在这里所说的锤为有柄的锤,流星锤放在软兵器中另行介绍。锤的起源很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就有石锤出土。随着时间的推移,又演变为青铜锤和铁锤。《史记•魏公子列传》记有魏公子信陵君,令朱亥用40斤铁椎击杀晋鄙,夺取军权的故事。锤虽非常备兵器,但历代都有使用。明军常使用绳系飞锤。清军在入关 前还组建过专用铁锤的铁锤军。 短柄锤多沉重,使用时硬砸实架,其用法有涮、拽、挂、砸、架、云、 盖等。和锤相近似的是骨朵。骨朵是在长柄的一端安有一个铁制球形头的击砸形兵器。据《武经总要•器图》记载:骨朵本名为“胭盹”,谓其形如大腹, 似肌而大。后来人们将其误读为骨朵。书中记载的制品有羡纂骨朵和蒜头骨朵两种,头部用铁制造,分别与带刺的疾藜和多瓣蒜头相似,故有其名。南宋抗金名将岳云,惯使一对蒜头骨朵。辽军把骨朵作为基本装备之一。金朝 的仪卫兵也用金饰骨朵、广武骨朵等作为仪仗兵器。钩是一种外形似剑的短柄格斗兵器,一般认为由戈演变而成。钩最早出现于春秋末期的吴国,故又称为吴钩,常与戈、戟并用。从春秋时期卫国墓葬出土的铜钩来看,钩的形状似戟,只是戟上边为利刃,而钩上边为一线钩形。后代钩的末端向有刃一侧弯曲,用以钩杀敌兵,护手处作月牙状。但钩的战斗作用较小,所以古代专用钩的较少,一 般都与其他兵器配合使用。如两晋时的冉闵就“左操双刃矛,右执钩戟,以击燕兵,斩者三百余级”。宋代军队常使用钩与枪合一的兵器,如双钩枪、单钩枪、环钩枪、 钩镰枪等。清朝绿营兵还使用过三须钩、铁挽等钩形兵器。武术中常见的是双钩,比较难练。其用法有钩、缕、掏、带、托、挑、刺、包挂、推、架等。演练要求有起伏吞吐的身法来配合,因此有“钩起浪势”之说。相传清代中期河北献县人窦尔墩曾以双钩 闻名。其他短兵器:拐是一种木质兵器,有短拐、长拐两种,短拐长约67米,长拐长约1.3 米,虽然有长短之别,但仍属于短兵器。拐的特点是在木棒靠近末端处置一横柄,成“丁”字形。拐可用来击砸,又可用来钩拉锁拿对方兵器。杖与拐相近,但其横柄置于木棒末端尽头,亦成“丁”字形。杖长约 1.2米,可单手使用,也可双手使用,其技法有钩、挂、崩、点、拨、撩、戳、劈、扫、击等。除了以上介绍的一些短兵器之外,古代 还有一种短兵器叫“铁尺”,长约0.6米, 细长而扁,无尖无刃,以劈砸点戳为主,清 代时还比较流行,目前已极为罕见。另外还 有一种“鞭杆”,是一种木质短棒,长约1.3米,杆梢略细,据说是从马鞭杆衍化而来。鞭杆短而无刃,便于携带,使用方便,流行于西北地区。此外还有短柄斧,我们把它放在“长兵器”的“斧钺”部分中一并介绍。长兵器是较长的手持格斗兵器的统称,多用双手操持,是与短兵器相对 而言的。我国古代长兵器的长度标准一般是超过正常身高成年男子的眉际。

浏览42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