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古代长兵器的长度标准一般是超过正常身高成年男子的眉际。在我国古代战争中,最为常见的长兵器是矛和戈,以及它们合成而来的戟。矛:矛是一种用于直刺、扎挑的长柄格斗兵器。它由矛头和长柄组成。不同时代与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矛头虽有差异,但从其基本构造上看,矛头有尖锋、 侧刃、矛叶、矛脊、装柄用的散、附在锻侧用于绑固矛头的环纽等。不过原 始社会晚期用于狩猎的矛头,形状并不统一,它们大多用尖形的石块或骨、 角制成矛头,尔后绑在竹、木柄上,成为最简单的石矛、骨矛和木矛。矛是古代军队中大量装备和使用时间最长的冷兵器之一。矛的最原始形态是用来狩猎的前端修尖的木棒。后来人们逐渐懂得用石头、兽骨制成矛头, 缚在长木柄前端,增强杀伤效能。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常发现用石头或动物骨角制造的矛头。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约5300 ~7000年)、山东 日照尧王城龙山文化遗址(距今约4000 ~4900年)出土的木矛、石矛和骨矛可知,当时的矛头大约长10 ~20厘米,阔1.4 ~2厘米,外形呈等腰三角形。 有的矛头在两面居中部位有凸形脊棱,横截面呈等边三角形或菱形,前有锐利的尖锋,后部有铤或刻成凹口和圆孔,以便于安柄。这些构造特点说明, 大约在5000年以前,我国先民使用的矛已经基本定型。出土的实物表明,我国至迟在公元前16世纪至前公元11世纪的商代, 青铜阔叶矛已成为军队重要的装备。矛刃一般有中脊,左右扩展成带侧刃的矛叶,并前聚成锐利的尖锋。在河南省安阳市侯家庄殷代王陵的墓道里,曾发现了成捆放置的大量铜矛,每捆1支,这是殷王禁卫兵士的兵器。在1969 年至1977年对殷墟西区墓葬的发掘中,曾获得铜矛70件。从商朝到战国时期,一直沿用青铜铸造的矛头,只是在形制上,由商朝的阔叶铜矛发展成为战国时的窄叶铜矛。矛柄的制作也更为精细,出现了积竹柄,即以木为芯, 外圈以两层小竹片,再用丝线缠紧,涂漆,使柄坚韧而富有弹性。湖南长沙市出土的春秋晚期积竹矛矜,长达297厘米。湖北江陵县出土的一件吴王夫差矛,其上有错金铭文“吴王夫差自乍(作)用……”的字样,堪称春秋末战国初精品青铜矛的代表。从战国晚期开始,较多使用钢铁矛头,而且这一时期军队已经开始普遍使用窄叶矛,矛锋尖利异常,刺中人体后如锥扎一般, 杀伤力更强。西周至春秋矛的种类有步卒使用的酋矛和车兵使用的夷矛。据《周礼考工记•庐人》记载,酋矛柄长二丈,便于步卒在两军相接时平刺;夷矛柄 长2.4丈,约相当于人体的三倍,往往放在战车上1~2支,以备不时之需。 因为在战车上使用,如果短了,就刺不到敌方战车上的甲士。因此矛柄的长短是由实际作战的不同需求决定的。尽管先秦时代矛的制作越来越精良,重要性也越来越大,但却始终不能取代戈的地位。西汉至唐代的骑兵,常用稍作兵器。随着钢铁冶锻技术的提高,矛头的形体加大并更加锐利。《正字通》中云: “矛长丈八谓之稍”,所以古代也把 丈八蛇矛称为“铁稍”。这一时期也是矛肖在长兵器中唱独角戏的时代。特别是南北朝,是稍的鼎盛时期。因为此时中原骑战鼎盛,而人马都身披两裆铠的重装骑兵正是以稍和弓箭为主力武器。步稍的使用较简单,因为步兵偏重的是配合,步稍只是步兵小组武器序列中的一种罢了,用途在于刺倒敌人,掩护短刀手作战。因此对持步稍者的要求是身高力大,武艺是否高强倒并非关键。马稍的使用较复杂,因为中国古代的稍不同于欧式长矛,后者单手持用只用于冲锋,前者则双手持用既冲锋又近战。当骑兵冲入敌阵后会展开冲荡, 此时攻防的方向和范围都远多于步兵,而且是在奔驰颠簸的马背上,加之稍长达4米,惯性巨大,不经过一定的严格训练很容易破绽百出。因此一直到唐代,善于在马上使用稍的都是武艺高强的将领。如《旧唐书•尉迟敬德传》 记载,在一次作战中,李元吉跃马执稍,欲刺敬德,敬德眼疾手快,将元吉的稍夺去。直到唐代,稍一直是民间禁止持有的重要兵器之一。铁头金钢——头盔:头盔是用金属、皮革和其他材料制作的防护帽。我国原始时代,就有兽皮防护帽,被称为“胄”。战国时燕国有用铁片编缀的铁头盔,称“兜 整”。1758年法国的龙骑兵最初使用的头盔是圆形的,有两个硬帽檐、下鄂带和上部装饰。我国古代宋、元、明各代头盔的形制,大体类似,多为金属制造。据 《武备志》记载,元代以前,盔一般是用铜铁、皮革、纸、藤等制成,明代以后,盔的质料有所改进。明初,在以金属、皮革制的同时,开始用绸布和棉花制成帽形,外包铁叶,贯以铜钉。到了清代,仍效仿明代的盔胄, 主要以绸棉制作,外加铁叶和铜钉,比以前轻便多了。火器发达以后,这种盔不能抵御枪炮弹片的侵彻,便停止使用,改用质地坚硬的钢盔,一直沿用至今,各国步兵都还装备钢盔。隋唐以后,矛头的种类增多。其中一支延续稍的特点,继续走重型路线; 另外一支矛头尺寸缩小,更轻便合用,并改称为枪。稍则更加笨重,多用于马上作战,且多为力大之人使用。后代的稍还结合了棒和狼牙棒的特点。比如有的稍柄用坚木制成,长约2米,柄端装有一长圆形锤,上面密排铁钉或铁齿六至八行,柄尾装有三棱铁钻。因其形状与狼牙相似,故也称“狼牙稍”。《水浒传》中“百胜将”韩滔用的是一杆枣木 稍;番将乌利可安用的是一杆纯钢枣稍;别外,还有指稍、掌稍、双稍、衡 稍及枣阳稍等。稍在现代武林之中已近失传,练的人寥若晨星。稍传统的演练套路称为 “单稍”,练法与大刀相似。它的用法有劈、盖、截、拦、挑、撩、云带、冲等。尽管稍较重,但也可演练许多招式,如“泰山压顶”、“刀劈华山”、“横 扫千军”等。枪:前已述及,枪是由矛演化而来,它由枪锋和长柄组成,其杀伤作用与矛相同。唐军使用的枪有漆枪、木枪、白头枪、扑头枪四种制式枪,分别装备骑兵和步兵,并用于军事训练。当 时枪的用途甚多,如两军相对时, 直接用枪刺杀敌军;安营扎寨时, 常竖枪为营;涉渡河川时,也常捆枪为筏。宋代是枪的黄金时代,种 类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使用长枪作战的名将很多,杨家将中杨业父子都因善用长枪而闻名于世。宋代制造的枪有很多种类,仅 在《武经总要》中就有18种。也许是对骑兵正面突破的依赖降低的缘故,宋代马枪的长度略有缩短,使其更灵活,同时制作更精良。其中有一些还和钩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复合兵器。 宋代马枪有双钩枪、单钩枪、环钩枪,枪锋后部分别有双钩、单钩和环钩, 使其双重用途。枪后有可插入地的铁徽,杆上还有牛皮编成的提绳,便于骑兵在马上扎刺敌兵并将其钩落于马下。步兵主要使用无钩的直刃枪,加素木 枪、鸦项枪、锥枪、大宁笔枪等六种。锥枪有四棱刃,既锋利而又不易折断。 大宁笔枪在刃下数寸处安有一个小铁盘,四周有刃,敌人无法用手抢夺。同 时,宋代还有专用于攻城的短刃枪、短锥枪、抓枪、痍藜枪、拐枪等短柄枪; 以及用于守城的拐突枪、抓枪、拐刃枪和钩竿等,其特点是枪柄较长,一般 长2 ~5丈左右,便于刺杀正在攀登云梯攻城的敌军。此外,还有用于教练的槌枪,用于投掷的梭枪,以及捣马突枪等。元代有一种可刺可掷的两头有锋的标枪。明军使用的枪有长枪、四角枪、 箭形枪、龙刀枪等,长枪的枪头长三至七寸,重四两,以竹或木为柄,全枪 长约1.2丈左右;铁钩枪的铁刃连钩长一尺,便于配合盾牌进攻;龙刀枪有旁刃,可砍可叉。清军八旗和绿营兵装备的枪有长枪、火焰枪、钩镰枪、双钩镰枪、虎牙枪、蛇镰枪、雁翎枪、十字镰枪、钉枪、矛形枪等,甚至出现了近5米长的钉枪,已达中国长兵器长度的极限。在武林中,枪被誉为“百器之王”。俗语说“枪扎一条线”,要求扎出平直,即所谓“中平枪,枪中王,当中一点最难防”。武术界的枪法以拦、拿、 扎为主,兼有劈、崩、挑、拨、带、拉、圈、架诸法。唐末名将王彦章擅使铁枪,人称“王铁枪”。宋代名将岳飞、杨再兴均是枪术名家。南宋时,山东潍州(今莱州市)人杨四娘以枪法纵横南北,自称“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 敌手”。明末清初,峨眉枪法又曾冠绝一时。清咸丰年间,江苏无锡人陶某善枪,人称“陶家枪”,不料竟败于无锡守备蒋志善手下,陶某拜伏求教。蒋志善持枪起舞, “闪闪成白光”,犹如直径数丈的车轮在飞转。蒋志善令陶某向他泼水,谁知竟水泼不进,反弹如雨,将陶某全身淋湿,而蒋志善身上毫无 水迹。

浏览97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