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阴阳失控

中国武学攻守中的阴阳失控是指自己在打斗发生、发展、深入过程中,由于各术攻种致战因素的影响,导致战况阴阳两方面失去相对的操作控制,所形成的阴阳偏盛 偏衰、阴不制阳、阳不制阴、阴阳格拒、阴阳互损、阴阳亡失等格理呈现,是阴阳消长 失去把握、控制、操持的学说性概括。中国武学家说:“阴阳不辨瞎理论,阴阳不识莽 着手;阴阳灵识擅打斗,阴阳明辨真攻守;阴阳不认难分辨,阴阳不识难沟通;阴阳 本是先后高低里外,阴阳竟是生克放止开制。”还讲:“阴阳本是生与归,阴阳本是化 与变。阴阳本是矛与盾,阴阳本是斗与争。阴阳本是攻与守,阴阳本是止与戈。阴阳 本是保与杀,阴阳本是卫与灭。阴阳本是胜与败,阴阳本是生与死。阴阳本是通与 峙,阴阳本是生兑与对。阴阳本是成与败,阴阳本是输与赢。阴阳本是得与失,阴阳 本是利与害。”可见阴阳是自然界规律的两个方面,是动物世界最原始的两个方面 划分,是人类社会两个方面的对抗统一辨证。可见一个人没有对阴阳的认识就是倒 退,自然也就谈不上控制了。

一、阴阳把控概述

临阵攻守中的阴阳把控是必须的、基本的、第一性的,阴阳的失控就意味着自 己的盲目、无序、主动权散失,这注定是危险、可悲、失败的。因为阴阳是战机、战况、 战事分析、辩证、把控基本学说,具有纲领性的重要意义。中国武学家认为:“搏打厮 杀、攻杀战守、浴血拼杀是人类最终占有、占领、占据的必须,是人类生存的必然,是 人类进步的原动力,是人类发展的客观现实,是动物世界存活的基本特征。”并说: “武术是人类攻守本能不断升华的结果,是中国古人在攻守本能、攻守意识、攻守必 须的搏打厮杀中的经验总结,是黄帝振兵的实质,是禹汤兴戎的根本,是周武王姬 发止戈这一武家崇高理念的延续。”并认为:“人类生存、发展、进步的关键是止戈; 止戈的关键是攻守、振兵、兴戎攻守、振兵、兴戎的关键是正确认识做人、做事、做 局;其做人、做事、做局的关键是要在准确理解掌握阴阳、三道、五行等武家十八学 说基础上,通过搏打厮杀、攻杀战守、浴血拼杀反复实践所得出的成败、得失、输赢、 盛衰、生死、存亡等真知灼的把控,即对中国武家理念的把控。”并讲:“打斗所至,必 有阴阳。打斗所化,必有三道。打斗所成,必有五行之理。”还讲:“打斗攻守中的阴 阳、三道、五行,不是谁待见不待见、喜欢不喜欢、爱好不爱好的问题,而是打斗攻守 分析的必然,如同自己的手脚脑袋,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手脚脑袋等构件都有意 见、不待见、不喜欢,那无疑就是一种病态。”还说:“阴阳、三道、五行的把持,就是对 天地万物的所有整体把持、所有规律应用、所有攻守矛盾的利用。因此,不论外来侵 略,还是内战爆发,以及磕磕碰碰等各种致战因素作用于自己,只要遵照武家理念, 应用阴阳、三道、五行等武家十八学说来剖析,就没有解决不好的问题。”所以,阴阳 失去协调、平衡、控制是攻守、打斗、战争形成的根本。就作战双方的应对来讲,也首 先是阴阳的对立统一把控。就对对手得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各种格理 性矛盾的观察和感觉,也首先是阴阳的对立统一把控。所以说武术攻守的阴阳特征把控,是武家对战况观察、了解、研究、分析、探讨的首选,是战事发生、发展、结束的 基本特征,是万万不可失控的。

二、战斗中的阴阳实质

阴阳在中国武学中是极具攻守矛盾双方之对立统一内涵的。一般意义上的阴 阳之象是指武术运动动作中开合、伏架、刺敛、冲拖、击带的基本攻守特征,有阳象 和阴象之分。阳象是指武术运动动作中具有进攻特征的打斗动作。阴象是指武术运 动动作中具有防守特征的打斗动作。除阴阳本身是构成武术理论的重要学说外,阴 攻阳攻、阴守阳守、阴守阳攻、阴攻阳守等方面亦是相互制约、对立统一的。一般的 打斗动态平衡维持,就是进行正常攻杀战守运动的基本条件。

在临阵攻守中阳象的主要作用是克制对手的优势、破坏对手的攻势、攻击对手 的要穴,从而推动打斗事态向利我的方向发展,继而争取打斗的最后胜利。一般阳 性动作的正常发挥,是维持战斗状况进行的关键,并起着主动、主导、主宰(武家三 主)的作用故武学家说:“阴阳之要,重在挺纳,挺则阳正,阳正则阳密,阳密乃固 也。纳则阴和,阴和则阴密,阴密乃牢。”并说:“阳强则不能密,强攻乃绝。阴盛则不 能和,阴守乃绝。唯阴阳和密而长。”阴象的主要作用是守护自己的穴道,维护自己 的筋骨,发挥自己的长处,化守为攻,化防为击,化纳为和,并在抑制对手进攻,破坏 对手布局,守护自己要穴,防护对手攻击,接受对手打入,容纳对手招法的情况下, 推动打斗事态向利己的方向发展,为自己的攻击创造有利条件,争取打斗的最终胜 利。一般阴性动作的合理运作是维持战斗状况进行的关键,并起着以柔克刚的作 用。故武家说:“凡阴阳之要,阴密乃牢。阴柔则不能密,阳攻乃绝。”

另外,阴守与阳攻之间,亦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o阴守既可以转化为 阳攻,又依赖于阳攻而变迁运化。所以中国武术家说:“阳为攻,阴为守,守归运,运 归形,形归气,气归情,精归化。”这也正是中国武家炼精化气等内功修炼的根本,武 家的保健修炼就是建立在该基础之上的。但是,在中国武术的攻杀战守中,阴阳关 系失控就意味着对作战战况场面、局势、阵脚的失控。

三、战斗中的阴阳失控

临阵攻守中的阴阳失控,就意味着对作战没有整体观,就意味着战况的不可预 测、无法预料、未能操持,就意味着格杀的不可操作、无法控制、没有主宰。盲目进行 战斗是中国武家所一向反对的,是很难避免过于的。其主要表现在阴阳偏盛、阴阳 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以及阴阳亡失等五方面。

(一)阴阳偏盛

阴阳的偏盛,主要表现在化邪过盛所导致的实性战况特征。武家认为:“阳邪恶 毒、凶险、强大。阴邪阴险、毒辣、深邃。二邪打人,其性必从其类。”也就是说,恶毒、 凶险、强大的阳邪攻击侵袭于我,可使战况阳性偏盛。虽危害大,但不长久。阴险、毒

F理论|

辣、深邃的阴邪侵袭于我,可使战况阴性偏盛,虽危害小,但后患无穷。中国武术家 说:“阳胜则烈,阴胜则顽;阳盛则外强,阴盛则内坚。”即明确指出了阴阳偏盛的格 理实质,其临阵表现是比较惨烈、无道、缺德。

从攻守双方的战况分析上来看,由于阴与阳相互制约,一般阳长则阴消,阴长 则阳消。所以,阳扁胜者必然会耗阴,从而导致阴守不足。阴偏胜者也必然会损阳, 从而导致阳攻虚损,战况不振。故中国武术家说:“阳胜则阴亏,阴胜则阳亏。”其道 出了阴阳偏盛战况所必然的发展趋势或最终将出现的结果。


  • .阳盛


阳盛是指在战斗发展过程中战况所出现的一种阳气偏盛。假若作战的某一方 情绪激动,动作猛烈,求胜心过强,攻击行为过当,就是战况出现的一种阳气偏盛。 一般的阳盛战况特点,多表现为阳攻过盛而阴守未损。

攻守临阵中的阳盛形成,多见于青少年,多由过度弘扬武士道精神,过于鼓动, 过于尚武。他们或虽遭奇耻大辱斗志激昂,但迟迟不让爆发所致;或因娇生惯养从 没经历过真正的战斗、纯粹不懂武学、纯粹不懂生死、想找死等必然缘故所致的斗 性大发、狂妄过极、唯我独尊。对中国武家来讲,这都不是什么问题,都会在合理的 武术训教中变成前进的动力。如果得不到中国武家的教育、训练、锤炼,那后果一定 是极其悲惨而可怜的。

中国武家认为:“阳盛则外强,阴盛则内固,阳胜则烈,过盛则乱,乱则无方,无 寸,无尺,无度,无深,无浅(武家六无),故必行戈止。”也就是说,阳胜性的打斗是易 于出现过火、过域、过激(武家三过)等格理反映的,常表现为实性、惨性、烈性(武家 三性)的打斗。其中,阳盛者外强是指强悍客于外表,则外显阳刚之气,充盛于体表, 聚集于体卫,凝聚于卫端之点线面,进而与邪恶抗争,从而引发表现于外的发威战 况。因而中国武家又进一步阐释:“阳盛生乱者奈,阳盛生非者何。”并认为:“临阵 者,路不顺,盘不利,则攻守必密,招法闭塞,视线不通,循径不清,战况不得把持.故 外乱而阴阳失控。”

此外,中国武家认为:“过阳胜则自亏,久阳盛则内空。若阳刚亢盛过久,则必耗 阴实,故阳盛实战战况,则易于攻坚而战,但损耗过大,故需熟虑。”也就是说,久之 亦可导致内部给养不足,亏损严重,进而转化为外强中干,或变成墙上芦苇,嘴尖皮 厚腹中空,是经不起攻打的,必须有所顾及、考虑、安排。

  • .阴盛


阴盛是指在作战过程中自己显得软弱无能、无可奈何、杂乱无章和运动动作障 碍、不由自主,自信不足、勇气缺乏、斗争涣散以及格理性攻势严重缺乏的攻守战况彰 显。其多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虚的实战战况。阴盛战况的产生,多由外来压力太大、自己 过余懦弱、兵戎水平低下,而对手邪盛十足*遏抑阳刚攻击不敢正常发挥;或由于自己功力低下、技艺平平、招法过俗,无法抵抗虎狼的猖獗,进而导致阴柔内盛所致。

在临阵攻守中阴胜性打斗是极易出现过稳、过缓、过慢(武家三过)等格理反映 的,常表现为虚性、顽性、耐性攻守。这是由于人之阴战,具有严谨、沉稳、包容的特 点,反映于格理征象,则阴战偏盛是极易出现虚、顽、耐象的。中国武家认为:“阴盛 则内坚,阴胜则内强,阴显则内韧。”还说:“强悍客于内,外之阴柔之气,充盛于皮即 体表经络各部,禀之阴柔之血,充盛于筋即脏腑之脉络各部,内之阴柔之精,充盛于 骨即神经经络各部,并群起与外力邪恶抗争,从而引发表现于内的粘连性战况。”因 而中国武家进一步阐释:“阴气偏盛。易于导致自己的功夫、技艺、招法等运动动作 的抑制、障碍、空乏,战胜对手的信心不足,常可出现阴柔内盛、被攻被击、出手被动 以及攻击性武器或肢节兵卫的闲置。”这都是由于自己太懦弱、太懒惰、太武盲,竟 害得自己有力难用、有劲难使、有功难发。这也是由于自我保护心理太过,或先天过 于柔、静、顺所致。故武家认为:“阴柔偏盛,则极易出现挨打、挨斗、挨整之被动征 象,此乃福也。”因为中国武家认为:“挨打、挨斗、挨整越多自己知得越多,挨骂、挨 斥、挨责越多自己懂得越多,挨教、挨训、挨炼越多自己会得越多,都知了、都懂了、 都会了(武家三都)也就成仙了。”

此外,由于阴柔过盛则必伤阳刚,故阴柔过盛,常伴有自己攻守能力的减退,即 取胜的狂动热情不足等阳虚战况。若阴柔粘贴过久,必耗阳力,故阴盛实战战况极 易持久而扭打,但自己太被动,久则导致下手浮浅、动作徒劳、攻击减弱,进而会转 化为华而不实、柔弱不济、百容海量,甚至会承受较大的欺压、蹂蹒、宰割。当然这是 成大事所必须的重要素质,但如果没有超强振兵、兴戎、尚武的支撑,就变成了真正 的可怜、可悲、耻辱。虽纳百川,但是永远无法自立的。所以武家认为:“阴胜则顽,虽 纳百川,而无自立。阳胜则强,虽立天下,而无平和。唯阴阳对立统一而道正。”

(二)阴阳偏弱

阴阳偏弱是指武家临阵阴守或阳攻相对比较偏薄弱所引发的格理变化,主要 表现于“劲力偏弱”的攻杀战守。劲力偏弱即劲主阴,力主阳,故劲偏弱则阴偏弱,力 偏弱则阳偏弱,自然阴阳偏弱就是劲力偏弱。泛指由武家攻守五行功、技、艺、招、法 等所有战斗力不足所引起的攻守能力减退,也涵盖运动走向、动作行径、攻守劲头 等运化机制的失调或减退。在中国武学中阴守与阳攻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转 化、互根互用的关系,从而维持着相对的攻守状态。如果因为某种原因,导致信心不 足性阴阳攻守减弱时,则必然不能制约对方而引起对方的相对亢盛。反而形成阳虚 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的格理变化,表现为“阳弱则外制,阴弱则内怵”之格理反映。当 然,阴阳偏弱的格理状态,亦有假弱假强的特点。就攻守战况而言中国武家认为: “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阳盛则阴虚,阴亢则阳虚,阴阳虚则表现亢,阴阳盛则表 现虚。”也就是说,敌我双方一方如果示弱时对手就会显得更狂妄一些。但对高手而

浏览50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