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从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分析、论述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和技术要求的同时,提出了太极拳健身的原理,以利人们在正确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太极拳练习,并取得有效的健身作用。通过正确的认识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和技术要求,从而使人们在正确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太极拳练习,并取得有效的健身作用。让太极拳走向世界,为世界人民健康服务。随着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在逐步,同时也在不断地寻求一种自我保健的运动。而太极拳这种简捷、有效、富有哲理、前景无限的健身运动,就顺理成章地被人们所接受,在全民健身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含胸拔脊是胸廓略向内涵虚,使胸部有舒宽的感觉,这样有利于做好腹式呼吸,能在肩锁关节放松、两肩微合、两肋微敛的姿势下,通过动作使胸腔上下径放长,横膈有下降舒展的机会,能使重心下降,又能使肺脏活动和横膈活动加强。拔背与含胸是相互联系的,要含胸就势必拔背。太极拳要求含胸,又要求沉气,因此在含胸时就必须松腰腰部松沉,整个背部略呈浅度弧形,这样会使坐身或蹲身的姿势更加稳健。敛臀则是在含胸拔背和松腰的基础上使臀部稍作内收。敛臀时可尽量放松臀、腰部肌肉,使臀肌向外下方舒展,然后轻轻向前、向里收敛,像用臀把小腹托起来似的。太极拳在松肩的前提下要求沉肩坠肘,使肩肘向下沉坠,这时两臂由于肩、肘的沉坠会有一种内在的遒劲。这种遒劲,外似软绵,内实则坚,犹如“绵里裹针”。坐腕是腕关节向手指、虎口的一侧自然屈起。舒指是掌指自然伸展。掌的动作是整体动作的一部分,许多掌法都是与全身动作连成一气的,因此舒指坐腕实际是将周身劲力通过“其根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指”而完整一气。裆即会阴部位。这是保持身法端正、气贯上下的锻炼方法。 裆要圆,又要实。胯撑开,两膝微向里扣,裆自圆。会阴处虚上提,裆自会实,加上腰的松沉、臀的收敛,自然产生裆劲。太极拳运动时极重视尾闾的中正,无论什么样的动作姿势都必须保持尾闾与脊椎成直线,处于中正状态。太极拳在运动时,要求要像抽丝那样既缓慢又均匀,既稳健又安静,迈步像猫那样轻起轻落,一起步和落步要有轻灵的感觉。静是太极拳的特点之一,要做到心里安静,排除杂念,使精神完全集中到太极拳上来,用意不用力。要使动如抽丝那样安静,要以意导动。太极拳实际上是一种会意的运动。太极拳属于非强度或低强度运动,特点为松柔圆缓,它不受体质、体力、性别、年龄等之限,适合各类人群练习,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神经高度疲劳,但难以抽出专门时间、场地进行各种健身活动。而太极拳不受此限,门前屋后乃至于客厅,几平米的地方即可。练习时要保持空气流通,地面平整,这样在工作之余睡前、起床后均可进行练习。

作为我国宝贵文化遗产的太极拳,具有养神、益气、固肾、健脾、通经络、行气血、养筋骨、利关节等功效。近来研究表明,它的医疗保健作用更是多方面的。太极拳的动作要求身体的各个部位须保持一定的弧形或圆形,使身体处于放松状态。舒展圆活的放松姿势可使肌肉运动更富有节奏,从而有效地帮助气血运行,使能量物质舒畅地运送到组织器官,防止组织器官缺氧,及时清除代谢产物,保证机体活力。太极拳要求含胸拔背、松肩坠肘,并不是凭空而言。根据生理学研究,人体站立时,锁骨下静脉血流产生较大的阻力。含胸可以使胸部更加宽舒,有利于血液流通的畅通;拔背可以使肋骨后端略向上升,含胸则可以使肋骨前端向下沉降。特别是第一肋骨倾斜角的增加,两肩前合锁骨肩峰端的前移,第一肋骨和锁骨之间的空间增大,锁骨下静脉自然得以伸张并舒展,因此有利于血液的畅通。太极拳含胸拔背的具体要求:肩锁关节放松,两肩微前合,胸锁关节放松,两肋微收。太极拳要求“尾闾中正”(尾闾又称尾能,包括能椎和尾椎),尾闾保持中正,身形不偏不倚可使身体中正安舒,有利于脏腑器官的活动不受影响。“圆裆松胯”也是太极拳的姿势要求之一,不仅有利于太极拳运动沉稳灵活,更有利于气血携带能量物质运输至下肢,提高人体的运动能力。另外,由于“屈膝半蹲”的姿势对下肢力量要求不高,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练习。腿部肌肉有节奏的适度收缩即可使静脉血回流通畅,防止下肢静脉曲张,又是一种有效的按摩手段,对膝关节有积极的保健作用。太极拳的气沉丹田,可以使胸、腹式呼吸得到充分的发挥腹式呼吸与呼吸动作的协调,可以增加膈肌的升降幅度。在吸气时,随着膈肌的下降,胸内压减少,而腹内压增加。胸内负压的增大传到右心房,引起右心房内压的下降,从而对促进静脉血回流起到重要作用。因为腹内压的增加引起腹部周围静脉压的增大,也就提高了静脉血回心的压力梯度,所以加快了腹腔静脉血回右心房。呼气时,随着膈肌的上升,则发生与吸气时相反的作用。在太极拳练习过程中,要求身心放松,力达全身各部位,对全身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这样就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扩张,并促使阻塞的或狭小的动脉小血管扩张,保持血液畅通,从而降低血压,减小心脏的负担,对心脑血管等循环系统的疾病起到良好的防治作用。太极拳技术特点决定了太极拳为运动负荷适中的健身运动。 适中的运动量可使机体新陈代谢处于适宜状态,无论是能量物质的供应,还是代谢产物的排放都在一个比较有序的状态下进行。研究表明,长期从事太极拳运动的人群由于经常运用腹式呼吸方法,不仅加大了呼吸深度,按摩了脏腑,而且使呼吸道力减小,肺泡弹性增加,肺活量增加,最大通气量提高。呼吸系统功能的改善,促进了血液气体成分的良性改变,可提高对氧的利用率,增强肌体氧化代谢能力和能量储存。

形神统一,即“精、气、神”的统一。其中精是基础,气是动力,神为主宰,构成了形神统一的完整体系。形与神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形的机能体现,两者相互依存。正如张竟岳老师所形乃神之体,神乃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据医学理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隶属于五脏,其一切生理、病理变化都必须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据此,养生学家把“益气、保精、养神”视为修身养性之根本。太极拳运动所追求的既无为、无欲、滑柔、安舒,正是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的好方法。它保证人体气血通畅,形体健康,并使抗病能力增强,这样方可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在选择太极拳运动作为健身内容和手段时,要特别注意练习时的科学性。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人群选择与自身素质相适 应的太极套路。如初学者可选择简单易学的简化太极拳,练习次数要适当。随着习练者体能素质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练习内容可逐渐丰富,运动负荷亦可逐渐增加,动作质量日益规范,演练水平逐步提高,在讲求“内外合一、上下相随、周身协调、神形兼备”的基础上,不断向”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全凭心意用功夫”的高层次迈进。太极拳运动特别强调意念与动作的协调配合,配合水平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程度。太极拳松、静、自然的运动状态,有利于与阴阳、虚实、进退的自如转换,对中枢神经有显著的保健作用。长期进行太极拳练习可有效地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改善,使动作灵活、协调,使练习者心情舒畅,忘我恰神。由于大脑功能复杂,能量需求较多,一般运动难以有效提高脑部血液供应。松柔圆顺的太极拳运动可使气血运行活跃,脑部微循环通路开放,保证大脑血液供应,使大脑聪健。现代社会的工作和生活节奏使大脑皮层响应区域长期处于高度兴奋的紧张状态,容易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副交感神经兴奋性相对降低,两者处于失调状态,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太极拳运动有意识地用意念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过程的相互交换,可提高植物神经系统功能,促使人体处于全面、协调的运转状态,从而达到保健目的。

浏览16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