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南北朝的长期战乱,为备民族武艺提供了辽阔 的舞台。北方民族匍奴、鲜卑、羯、氐、羌诸族先后入侵中原北方诸族具有武勇蛮健的体魄及高超的武艺,男子不必说,即使妇女中也不乏武艺高手。《魏书•李安世传》记李波之妹善武,有民歌日:“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北方民族中之另一女英雄名秦女休,《乐府歌》日:“蜡出上西门,遥望秦氏卢,秦家有妇女,自名日女休为宗行报仇,左执白阳刀,右据宛景矛。”一手执刀,一手执矛,飒爽英姿,耀然在目。北方诸族武术,以骑射为最精。北人体质雄健,徒手及器械武艺也多不凡。匈奴族多达十余种自有部落。入塞既久,多改汉姓, 如大族呼韩邪改姓刘。西晋时刘元海为杰出武将,据《晋 书》:“刘元海,匈奴中人……好学,尤好左氏传、孙吴兵法,略皆诵之。兼爱武事,妙绝于众。猿臂善射,矫捷,膂力过人,姿仪魁伟,身长八尺四寸,须长三尺。”其孙刘渊反晋称王,国号汉。刘渊侄刘曜亦武艺高强,《晋书•刘曜 载记》:“曜雄武过人,铁厚一寸,射而洞之,于时号为神射。”射能穿寸铁,足见强弓巨力。刘渊子刘聪“猿臂善射, 弯弓三百斤”(《魏书》)。鲜卑族世居辽东、辽西,拓拔、宇文、慕容均为大部落。拓拔氏先建代国,后改称魏。鲜卑亦以射术见长。 《后魏书》记魏“世宗幸邺,还于河内界,帝亲射矢一里五十余步(350步)”。鲜卑慕容族皮肤白晰,善射。关于慕容氏的记载不少,除前述,慕容翰,一发中刀环,威慑追兵作鸟兽散。鲜卑族大将于栗禅亦田艺高强,曾手搏黑熊①。 另一大将“束大干,骁果善骑射二朝贺之日,束大干常着御铠,盘马殿廷,莫不叹异”。这是杰出的武术表演。 “尝从太宗猎,见虎在高岩上,大干持稍直前剌之,应手而死”②。羯族人高鼻深目,多须,入塞后多居上党郡。羯人精习武艺,强悍善战;曾建立后赵国之石氏家族,武功卓著。 《晋书》记石勒“壮健有胆力,雄武好骑射”。石勒之从子石季龙除善射外,更精弹丸,十七岁时,“性残忍,游猎无度, 能左右射,尤善弹。数弹人,军中以为毒患”。他以弹弓击人取乐,引起愤怒,甚至有人建议把他杀了。但赵王以武功好,年纪小而容忍之。“年十八,身长七尺五寸,林捷便弓马。勇冠当时”。石季龙之养子石闵亦为一员猛将,他 “善谋策,勇力绝人”。鲜卑族慕容恪曾以铁链联马,集中射手,组成方阵与之战,石闵“所乘赤马,日行千里,左仗双刃,右执剑、戟。顺风击之,斩鲜卑三百余级”。其武勇如此。氐、羌族较早接受汉族文化,其中亦不乏武艺杰出者。曾建立前秦之氐族苻氏家族,多凭武功取胜。《晋书》记秦世宗苻健,母梦大黑熊而受孕,“及长,勇果便弓马”。苻健之子苻生,生下缺一目。儿时,其祖父嘲笑他, “生怒,引佩刀自刺出血”,其勇猛可见。“及长,力举千钧, 雄勇好杀,手格猛兽,走及奔马,击刺骑射,冠绝一时。恒 温之来伐也,生单马入阵,搴旗斩将者前后十数”。羌族居中国西部巴蜀、陇西一带。传说其先祖五姓, 共争“禀君”首领,相约“以剑刺穴屋。能著者以为君。四姓莫著,而务相之剑悬焉"。即掷剑击石穴较武,胜者为君。此以武术竞赛选贤,足见其尚武精神③。羌族李特, 起兵西蜀,建国成汉。《晋书》记李特“见异当时,身长八尺,雄武善骑射,沈毅有大度李氏家婢中精于武艺者亦多。北方诸族凭武力进入中原,建立政权。他们一方面接受汉族文化,以加强其统治;同时,极力强调习武练兵,以发扬其尚武传统。汉族自西周以来,本有“礼射”,其目的是把尚武与观德、择贤结合起来,但后来流于形式。正如 颜之推在《家训•杂艺》所云:“别有博射,弱弓长箭,施于准的,揖让升降,以行礼焉。防御寇难,了无所益。离乱之 后,此术亡。”南方汉族政权后来干脆停止了射礼。但北朝民族政权则承继汉族射礼,加以提倡,用之习武。比赛优胜者赐金、锦、缙、絮不等。《孝文帝本纪》:“太和十六年七月己酉。将行大射之礼,雨,不克成。”这次大射虽因雨而改期,但孝文帝特别下诏反复强调习射尚武之深远意义。 指出:“天下虽平,忘战者殆。”认为讲武不够,命令有关部门修建场地,制定射礼之规章。《隋书•礼仪志》详记了鲜卑族的北齐政权举行射礼的情况:“三月三日,皇帝常服乘诣射所”,“令进御马,有司进弓矢,帝射讫,还御坐;射悬侯,又毕。群官乃射五埒”。“季秋大射,皇帝备大驾常服御七宝辇,射七埒”,“正三品已上第一埒”,“从三品、四品第二埒”,“五品第三埒”,“六品第四埒”,“七品第五 埒”,“八品第六埒”,“九品第七埒”。“大射,置大将射、司马各一人,录事二人”,“又各置令史埒士等员以司其事”。 每年春秋举行两次大规模射礼,全体官员均参加组织严密的射箭比赛活动。鲜卑族宇文氏建立的北周政权,也利用射礼活动来提倡习武。据《周书》:“周武帝保定元年(公 元561年)正月景子大射于正武殿,赐百官各有差。保定二年十月辛亥帝御大武殿大射,公卿列将皆会。”建德元年(公元572年)十一月癸末,集诸军都督以上五十人于道会宛大射,帝亲临射宫。大备军容。”这些记载表明,北方民族政权较为重视射礼这个传统的射箭竞赛活动。北朝民族政权还经常举行把习武与娱乐结合的较 武、较射等活动。魏孝武帝六世纪初,曾在洛阳举行过一 次规模盛大的射箭银杯赛,这是中国武术史乃至世界体育史上最早的射箭银杯赛支当时,以金银杯作奖品的比赛还不少。《北史•宇文贵传》:魏文帝在天游园,以金卮置侯上,令公卿射,中者即赐之。贵一发而中。帝笑日: “由基之妙,正当尔耳。”以金杯作奖品,较银杯更胜一筹了。此一时期,南朝与北朝,即汉族与鲜卑等民族之间常开展武术比赛与交流。南北双方的武林高手常到对方去挑战比武。晋武帝时(公元265 — 289年),西域一名武士到中原来,许恭人都被他打败。为了战胜这位异族高手, 晋武帝下令招募勇士力士,庾柬应选。在激烈的搏斗中, 这位北方武士竟不幸牺牲④。可见当时较武是十分激烈的。但总的看,南方汉族还是弱于北方民族,这在齐、梁间 的一场比武中得到证明。《北齐书•泰连猛传》写北齐大 将秦连猛武艺非凡,战胜了梁朝派来的武士。“五年(公元 547年),梁使来聘,云有武艺,求访北人,欲与角。世宗遣猛就馆接之。双带两鞭左右驰射,共试力挽强。梁人引弓两张,力皆三石;猛遂并四张,叠而挽之。过度梁人嗟 服”。这是梁朝武士到北方来挑战,二人进行了骑射和拉硬弓两项比赛。在拉硬弓中,紊连猛的力量超过梁朝代表 一倍,使对方十分佩服。上述这些古代相互间的比武,显 示出武术竞赛中的民族竞争意识,对促进武术的交流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鲜卑、匈奴等民族的古老传统习武活动中,还有 “射柳”。匈奴古有“滞林”,即射柳性质的活动。《汉书• 匈奴传》:“秋、马肥、大会蹄林。”颜师古注云:“蹄林,绕林木而祭也。鲜卑之俗。自古相传,秋天之祭,无林木尚竖 柳枝,众骑驰三周乃止。此其遗法。”绕林木驰马骑射,如无林木则插柳枝,以林木树枝或柳枝为骑射的目标,这种 活动即“射柳",北朝时期甚为流行。北周文人庾信《周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有云:“藏松宝剑,射柳调弓。”就是这 一活动的写照,此为“射柳”名称的较早文献记载。此一活 动,辽、宋、金、元各代均较盛行,是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武艺活动传入中原的一个代表性项目。北朝民族武术在考古文物中也有所反映。河西出土的汉晋绘画中,有一幅“酒泉下河清五坝河壁画之习武 图”。图中人物深目高鼻,是典型的羯族人的形象, 著交领衣,束腰,一人引弓欲射,一人半蹲持戟欲刺。表明,除弓矢外,戟、矛等亦为北方民族常用武器。中国古代经历了两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之后,不少民族与汉族同化,民族文化也在交流中互相吸收。从武术发展史的角度看,北方民族的尚武意识及某些武艺技术,也被吸取并融会于整个中国武术文化的系统之中,为 唐、宋以后武术的走向成熟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北方地区的民族又有新的变化,因而民族武术在以后的新时期又出现了新的发展。为下一阶段的武术史谱写出新的 篇章。

浏览43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