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华武术的视 野和方法也就不能太过于单一狭窄,简单地套用西方“体育学”的框架去剪裁一些零碎的武术材料,并把 它们组装到“体育”概念当中,恐怕是无法准确把握传统武术之全体和实质的。武 术的活动主干是身体训练,其近代以来体育化的转型看来也是不可逆转的,然 而它那身心一体、自我修炼、潜能挖掘、个性突出,又明显地区别于规范体能、技 能和依托体质的西方“普适性”的身体教育。武术的核心技术是生存竞争中的 肢体博弈,跟西方拳击一类对抗性竞技运动那攻守进退的技术结构大体相似; 然而其紧急避险、生死对抗、不受限制、权谋取胜的实际内容又迥异于规则限 制、公平公开的西方基于“性炫耀”之身体竞技。武术讲求“保护自己、制服 敌人”,在冷兵器时代还曾经长期依附在军事活动中以单兵作战的“兵技巧” 方式而获得发展,然而它那任情适性、孤傲率真、桀鳌不驯、独立不群的操作 倾向,又完全不符合军队作战必须“服从命令听指挥”的基本要求。作为一个 带有虚拟动作的人体文化符号,武术操作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然而其头脑冷 静、意图隐蔽、动作简捷、着眼实用的追求又完全不同于热情奔放、铺陈夸张 的舞蹈。作为一种操作技术,武术始终沿着强身健体、祛病延年、防身御敌、制 人取胜、修心养性、悟道怡情的“内向”路子前进,但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武 术却又可以分别走向军旅、宫廷、市井、江湖、绿林、草莽、山林、庭院、田野、拳 场等各个方面,具有很多各不相同的社会功能,并由此形成一系列各不相同的 社会事件。特别是在它进入民俗以后,又更多地成为人际交往、群体整合、道 德教化、身份认同、精神寄托、文化传承的手段。就一定意义上说,武术当并 非是职业化了的“专业技术”,而是一种带有普适性但又个性化了的“综合技能”。

传统武术的操作主体和活动展开都是一种“关系性存在”。在这里,人我 自他相反相成、警匪兵贼相灭相生,操作主体则讲究性命双修、反求诸己、行 走江湖义气为先。由此武术研究当要有更为宽广的文化视野。宋代大文豪苏东 坡有咏庐山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 缘身在此山中。”中华武术就像一座庐山,所以研究武术的研究人员也当跳出 自身职业的局限,既要深入武术技术操作但又要超越这些技术操作的限制,看 到训练竞技和文艺演出以外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空间。现听闻天津体院杨祥全 博士撰述的《民族传统体育历 史与文化论丛》,即将在台湾逸文武术文化有限公司出版,确实可喜可贺!

杨祥全博士出生于山东 省在平县,自幼在家乡习练家传太祖长拳,接着又接受过系统严格的现代武术专业训练。他最初在地方武 校习武,接着进入聊城大学体育学院和上海体育学院从事武术专业学习,具有 武术技术操作方面的专门知识;之后又进入南开大学攻读历史学(专门史)的 博士研究生,掌握历史考证、资料整理的科学方法;现在又成为了北京师范大 学民俗学的博士后,着眼于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和个案分析,并由此把握武 术现时代的实际变化。所渭“文武双全”,武术专业知识的功底,加上历史学 的专门知识,更有民俗学研究方法的结合,这就为其进行中国武术历史文化的 综合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杨博士这本书是他近年研究论文的精选本,涵盖了时下所谓“民族传统体育” 的武术、养生、民俗和民间体育四个方面,总体倾向是文化人类学(亦即民俗学) 研究的范畴。衷心地希望杨博士在这个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中华武术 的整理和发展作出新的责献。

感谢杨博士的热情邀请,笔者这里仅以爱好者的一孔之见谈几句贺喜感 言,权以为序。

(本文是作者为台湾返文武术文化有反公司2。”今夕月出版 的、天津体育学院武术家杨祥企款校的《天嗾传史依有万史占文 化论丛》搂写的有言。收入本书时按依刎加上标题,界作了卜匍字 句的洱饰)

 

近代广府南拳简介

一§一

(一)流行的主要拳种

广府南拳

流传并风行于以广州为中心的广府文化圈之南方拳系,具有步稳、拳刚、势 烈、少跳跃、多短拳、擅剽手、手法多变、动作紧凑、以气摧力和发声以助威、助 势、助力等特点,基本属于贴身短打、短促发力(而不是奔跑跳纵、放长击远) 类型,从而明显区别于近代南传的北方拳种,也略有不同于广东其他地区所流 传的客家拳种,故有“南拳北腿”之说。其技击打斗方面的特色,则表现为出 手居中、注意门户、劲力充沛;这不但跟其所处的复杂自然环境相关,而且在 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边远草根的反抗精神。中国武术史上宋末元初、明末清初 和清末民初三大高峰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极为激烈,而广东当时则是 这些矛盾的交会之地,南北武术于此也有过大融合。特别是清末引进的近代机 械装置,新型工人的工作环境和生存状况,恐怕对南拳拳风也有一定的潜在启 发和影响。据《少知录》载,明代“使拳之家十一”中,“南拳”即为一家,可 知明代已有此拳系,但其成熟和大规模流行却在清代。

广府流行的南拳,主要有洪、文人蔡、李、莫、蔡李佛以及咏春、侠拳等,借 助一些民间帮会传说而呈爆发式流传。操作风格总的是上肢动作丰富紧凑、下 肢步履沉实稳重,特别讲究扎实的“桥马功夫”,缺乏北方拳种那些蹿蹦纵跳、起 伏跌宕、矫健挺拔、放长击远、舒展大方的动作,突出其“硬桥硬马”、短促 突击、贴身发力、发声助威、以气催劲的彪悍粗犷、刚烈威猛、强攻硬打、稳 重沉雄风格,其演练节奏则可以跟岭南醒狮锣鼓契合。相对于岭南音乐婉转、轻 快悠扬和岭南画派色彩艳丽、笔法细腻,则可谓恰成对比;这文气“清新细腻” 而武风“彪悍粗犷”的鲜明对应(这可能跟操作者社会构成的生存条件相关。江 湖草莽的拼搏跟庭院书斋的抒情事实上是个鲜明的对比,与此相应的还有务实 取向与革命精神的鲜明对比;另外,彪悍粗犷跟清新细腻背后其实也有某种深 度相通互补),当可供人们进 一步研究玩味,这是当今岭 南文化研究中普遍被忽略了的 一个方面。

 

洪拳

清代民间会党“洪门”假托少林传习的一种拳术,随会众广泛分 布流传于江南各省和川、陕等地。广府洪拳为当地五大名拳之首,模拟 龙、蛇、虎、豹、鹤、狮、象、马、猴、彪的象形及特性创编而成,流行300多年,已 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近代有铁桥三(梁坤)黄飞鸿、林世荣等一批名家。“洪 拳讲桥马”,特点是硬桥硬马、步稳势烈、威猛刚劲、发力有声。强调“挑劈护中、正 面突破、巧入偏门、穿闭封截、连环进击、步步紧逼、以防为主、攻防交替”。功 法突出桥马和指力训练。其发展前期以花县为代表,沉实浑厚、发招刚健、讲 究劲力;中期以湛江为代表,讲究形头功夫、鹅头肘底;后期以广州为代表,稳 健威猛、以刚为主、刚柔结合。风行于广府方言区,遍及全省并传播到欧美澳 和东南亚各地。

刘家拳

广府五大名拳之一,来源有三种说法:⑴北江刘生所传;⑵刘三眼所传;⑶ 刘青山所创;传说他们均为湛江人氏,但均无确切资料可证,距今流传约200 年。“刘拳讲灵巧”,特点是短桥短马、灵活多变、步走四面、拳打八方,多 用吊马、拖马、侧闪等动作,守法近似洪拳,但套路区别较大。身法有“禽蟒 爪(即蜘蛛)、虾公腰(即雄虾)”之说,用以形容其桥手快速敏捷和肢体的 转动灵活。强调“进似追风箭、退似雷电闪、走步需灵活、出手似云烟”。现 挖掘整理有大运天、小运天、十拳、天边雁、八图功、刘家五形拳、刘家刀、刘 家棍等套路。主要流传于中山的南朗、大冲、三乡以及钦州、雷州、廉江、高 州等地(止的卜,广东刘姓拳尚有梅县地区的刘风山派,流传于梅县、大埔、潮州、澄 海等地,为广东南拳另一派系的客家拳种,不属广府南拳)。

蔡家拳

广府五大名拳之一,相传是番禺蔡展光在乾隆初年(约1740年)所传,有 别于蔡李佛源头的蔡拳(福建少林还俗僧蔡福所传)。“蔡拳讲快打”,强调快 速灵巧,敏捷多变、因势利导、闪化巧取的“只可以巧取胜,不可以力争衡”。技 法上有“主攻偏门、离桥抢攻、消身借力”三个特点。步型多以高四平马、拖 法多见横捆肘、直顶肘、连环肘等。近年挖掘整理套路有十字拳、拳肘手、六 连拳、柳碎梅、百鸟归巢以及单、双头棍、三矢大钿、双刀等。流传地点为湛江、茂 名一带、珠江三角洲和粤北的曲江、南雄、韶关等地。

 

浏览51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