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拳

广府文化区有两种李家拳。一是新会李友山所传,为广府五大名拳之一,流 传200多年。“李拳讲肘法”,以36种肘法最为突出,特点是长桥大马、偏身 偏步、质朴刚劲,要求沉实稳重、蓄劲充沛、出手迅猛、着点准确,强调“缩 头贴肩两手便,疾力撮为进步行、团胸虎背二字马、吞肩缩马即出肘”。现流 行于新会、江门、广州、佛山、中山、惠州、合浦、高州、廉江、钦州、防城 一带。另一是惠州李义(别名李存义)所传,也流传200多年。特点是以单肩、侧 身、虚步为主,讲究攻防,活动线路广阔,掌法多变,多跳跃,擅腿法,以灵 活多变见称。现流传于惠东、河源、花县、新会、佛山、淡水、龙岗、宝安、博罗、东 莞一带,后传至香港、新加坡等地(止匕外,广东李姓拳尚有客家拳种的李家教)。

莫家拳

广府五大名拳之一。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为海丰人莫蔗蛟传出,再经 东莞莫达树、莫四季、莫定如、莫清骄等人切磋琢磨而逐步形成。“莫拳讲腿 法”,总特点是偏身沉肩吊马、攻守紧密、腿法较多,讲究长短配合、软硬兼施、刚 中含柔。有歌诀云:“拳行如虎势、脚法高中低、身灵步活力、长短劲俱齐。” 技击上强调“放长击远、凌空飞踢”、“一脚胜三拳”。拳法主要有牛角拳、十 字拳;手法有沉桥丝手、持蓄手、月影手、迭掌、浸掌、撑掌等。步型多用吊马、四六 马和拉马;腿法上有撑鸡脚、穿心脚、虎尾脚、勾镰脚、后弹脚、翻身脚、后 蹬脚和凌空双侧踹等。现在流行于惠州、东莞、广州、佛山、新会、顺德一带,并 传播到香港、澳门、英国、美国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蔡李佛拳

广府地区较为后起的名拳,为新会人陈享(1814—1875)融蔡、李、佛各 家拳术之长创编而成。1849年建蔡李佛拳馆,分馆广泛散布在粤桂两省10县 3市26乡,1851年又设佛山鸿胜馆,于是广泛流传。拳架兼收并蓄,手法全力充沛、发声助力,讲究“守静如死水,动则似饿豹扑食”。主要以大鞭大放 的穿、捞、挂、扫、插,特别是桥法来区别于其他拳种o现挖掘整理有拳术38套、器 械63套、对拆44套、桩法22套,其中又分初、中、高三级以循序渐进。160 多年来除风行粤桂港澳台外,还远播欧美、澳大利亚、日本和东南亚各地。

(二)重要的武术馆社

这是区别于古代秘密会党、武馆镖局、乡村拳场、涉武庙宇、团练社学、宗 族祠堂等等的新型武术组织,是近代武术发展和转型的重要载体。其从学人员,也 越出了原先的乡绅和农民,进入城市大量吸收新兴的市民、学生、工人、店员 和商人、公务员等,改变了原先单一家传、庙宇秘传或会党内传的路子,打破 了传统宗法社会的约束,面向社会而转向团体教学。期间特别是大量的知识分 子、社会名流和军政要员的参与介入和借助港澳而走向海外,使整个武术传播 带上近代开放意义。

蔡李佛拳馆

广府地区近代最早创办的武术馆社。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祭李佛拳创 始人陈享建立。该馆以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武术为基本任务,传习武功技能并 参与一些社会公益活动,背后旨在反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坚持所谓“洪武 至圣、英雄永胜”,同情和支持农民起义(1856年陈享本人就曾投入太平天国 翼王石达开处为幕僚),这跟洪门“反清复明”的政治目标是一脉相承的。咸丰 三年(1853年)率妻先后到江门、香山(今中山)、顺德、南海、东莞等地设馆 授徒,同时派徒陈大威等多人到新会崖西等26乡开设分馆,还派首徒龙子才赴 广西溶州(今桂平)设馆。在短短的一年之内,该馆迅速壮大,发展成为散布两 省、10县、3市、26乡的庞大组织。其部分分馆主持人是:广州——陈大楫、南 海——陈典犹、佛山——陈典桓、香山——陈典承、番禺——陈谋庄、东莞—— 陈典帮、开平——陈典惠、台山——陈典珍、恩平——陈孙栋、肇庆——陈大 威、新会——陈承显、江门——陈燕瑜。太平天国失败后陈享避祸到香港、南 洋和美国等地传拳。160多年来,蔡李佛拳流行于广府文化区,风行粤桂两省 和港澳两地,并远播南洋、菲 律宾、美国、加拿大等地,为继承和发展中国武术作出了 260 卓越的责献。

佛山鸿胜馆

 

佛山地区民间蔡李佛拳武馆。由蔡李佛拳创始人陈享的及门弟子张炎1851 年建立于佛山衙旁街,后由其首徒陈盛主持,陈去世后又由钱维方继任馆主。鼎 盛时期(1921年)设13间分馆,会员达3000多人,加上外围则上万人。后经 国民党清党和抗曰战争的破坏,活动多次停顿,主持人也几经变迁,然而一有 机会便很快恢复,会务断断续续延至1949年才停止,前后相继98年,是近代 广东以至全国较具规模和较有影响的武术馆社。该馆定下十条馆规,讲究正直 尚义、言出必行,强调“强不犯弱、众不暴寡”,并有“官吏不教,土豪恶霸 不教,流氓地痞不教”的说法。该馆成立时就有“反清复明”的倾向,其部分 主持者及会员分别积极参与过辛亥革命的黄花岗起义、大革命的工农运动和广 州起义、全民抗战和抗日游击战争,在佛山革命史中也有重要地位。技术上以 拳术和器械为主科,会员依次学习平拳、棍、扣打、双刀、凳、钿、单头棍、鞭、枪、单 刀、双鞭、单刀盾牌、双盾、对拆和蔡李佛拳法中的23种武艺(如内、外八卦 拳)。其弟子名人辈出,并在海内外风行一时。目前,马来西亚、新加坡、菲 律宾、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英国、委内瑞拉、阿根廷以及香港、澳门、台 湾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均设有鸿胜馆。1998年3月,佛山蔡李佛鸿胜馆重新成 立,并在挖掘整理传统武术,加强海内外同门联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广州精武体育会

民国时期广东地区以武术活动为主,并辅以其他体育项目和文艺的综合性 爱国民间体育文化组织。1919年4月19日成立于广州(原称广东精武体育会,次 年佛山、汕头等地分会成立后,便改称“广州精武体育会”),宗旨是体育救国、振 兴中华,洗雪“东亚病夫”耻辱。会址原设桨栏路宁波会馆,后迁太平南嘉南堂,又 迁西关荔枝湾,最后迁至丰宁路。该会由当时广惠镇守使李福林等人发起,邀 上海中央精武体育会派员指导组织,选出李福林、熊长卿、陈廉伯、简照南、杨 梅宾等为理事,简琴石为干事,罗啸傲为总干事。先后在该会任教的有上海来 的沈季修、叶凤岐、李占风、霍东阁、赵连和、罗光玉、陈子正、杨琛伦(后 改名杨新伦)、孙玉峰、孙文勇,还有南派拳师林荫堂、孔昌、李彬等。会员多 来自商、学界和店员、工人,许多机关团体,大、中、小学校以及大家族,都批武术人才,带动了佛山、汕头等地精武会的组建;而且还引进西方教育和社 团活动模式,为体育方面的中西文化交流,并为中华武术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民 国以来中国武林人士就是以此为基地,经香港走向南洋、欧洲和美洲的。后因 军阀政客之间的利用争夺,会务逐步瘫痪,抗日战争时期停止活动。历时19年,对 推动岭南地区的体育和文化活动,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佛山精武体育会

佛山地区以武术活动为主,并辅以其他体育项目和文艺的综合性爱国民间 体育文化组织。1920年7月10日成立于佛山,由地方爱好武术人士任孝安、钟 妙真、蔡勉卿、肖剑农、霍维民、黎鸣楷、罗达卿等人参照广东精武会章程,并 由广东精武会派员指导开办。其宗旨讲究“专精唯一、乃武乃文”,提倡“德 要其重,修心养性,以求人格完善;智要其博,充实智力,以明辨是非;体要 其健,以承担重任”。活动内容还包括有音乐、书法、图画、英文、粤剧、话剧、球 类、田径等。会址初设佛山镇西街,后迁莲花洞,再迁长兴街莲峰纸行大楼。1935 年募得款项,在中山公园后面建成颇具规模的精武会馆。又办元甲小学,还短 期办过中学、女子学校、国民学校、平民夜校和门诊所等,经常为贫苦人免费 教育和赠医送药。1925年办过20多期《精武月刊》,宣传精武宗旨和体育救 国理论,后又改为周刊。会员以店员和学生居多,也有工人和农民。教员中有 各派名师,如赵连和、陈子正、罗光玉、李汇亭、陈维贤等。董事会届届相承,会 务延续到1938年佛山沦陷才暂时停顿,会员中多有自发抗战。1986年又重修 复办,由麦大华、黄颖心、黎日晴、区荣钳、曾坤等组织曰常工作,会务突飞猛进,为 佛山地区的体育事业和对外文化交流事业作出重大责献。

浏览49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