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柔道运动的肌肉工作特点
教学目的:
1.了解肌肉工作的基本理论;
2.了解肌肉工作的力学特征和生物学特征;
3.了解肌肉力量的训练方法。
教学安排:
总时数10学时。其中讲授8学时,考试2学时。
一、觥内工作的某洋理卷
(一)肌肉的配布规律
1.肌肉配布与骨和关节有关
绝大多数骨骼肌都附着在关节两侧的骨上,有的跨过一个关节,有的则跨过多个关节。跨过一个关节的肌肉为单关节肌,如胸大肌、背阔肌等;跨过多个关节的肌肉则称为多关节肌,如肱二头肌、指浅屈肌等。许多大关节的周围既配布有单关节肌,又配布有多关节肌,它们互相协作,以完成复杂的随意运动。
2.肌肉配布与关节运动轴有关
环节绕每个运动轴都可做方向相反的两种运动,所以就必须配布两组作用相反 的肌群。因此,单轴关节就必须配布两群作用相反的肌肉,双轴关节就应有四群作 用不同的肌肉,而多轴关节必然就有六群作用不同的肌肉。具体配布如表
肌肉配布与关节运动轴关系表
关节形状 运动轴 肌群配布
滑车关节 额状轴 屈肌群、伸肌群
圆柱关节 垂直轴 内旋肌群、外旋肌群
椭圆关节 额状轴、矢状轴 屈肌群、伸肌群、内收肌群、外展肌群
鞍状关节 额状轴、矢状轴 屈肌群、伸肌群、内收肌群、外展肌群
球窝关节 矢状轴、额状轴 垂直轴 屈肌群、伸肌群、内收肌群、外展肌群 内旋肌群、外旋肌群
3.肌肉配布与直立行走及劳动特点有关
人体各部肌肉的体积、数量及灵活性,都与各肢体所承受的负荷和机能活动有密切关系。由于直立行走的缘故,下肢肌较上肢肌发达得多,而且下肢的伸肌比屈肌明显地发达。躯干的伸肌也较屈肌发达得多,由于长期劳动的影响,上肢屈肌较伸肌发达,支配手指运动的肌肉数目多,且都细小而灵活。
(二)肌拉力线与关节运动轴的关系
1.肌拉力线的概念
当肌肉收缩时,对其起点和止点均产生拉力,这种拉力是每条肌纤维收缩力的总和,如果用线段来表示肌肉拉力,就称为肌拉力线,这是肌肉拉力的合力作用线。肌拉力线是一个矢量,它表示肌肉拉力的方向,其方向总是指向定点。概括地说,表示肌肉拉力方向的线段就叫肌拉力线。
2.肌拉力线的确定
确定肌拉力线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从肌肉的起点中心到止点中心连一直线,即为该肌肉的肌拉力线。但是,肌肉的形状各式各样,差别很大,有的起点很宽,肌纤维走向不一致,如斜方肌;有的肌肉在骨突处改变了方向,如三角肌在肩峰处突然改变方向。 所以肌拉力线的确定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像斜方肌这样的肌肉,可用三条线来表示三部分肌纤维的拉力线,而三角肌的拉力线则可由拐弯处到止点中心连线来确定。
3.肌拉力线与关节运动轴的关系
肌拉力线与关节运动轴的方位关系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环节运动方式。
(1)额状轴:当肌拉力线从关节额状轴的前面跨过时,就会使环节产生屈的运动,如肱二头肌和解腰肌等;若肌拉力线从关节额状轴的后面跨过,则会使环节产生伸的运动,如肱三头肌和臀大肌等(但膝关节相反,股四头肌拉力线从关节额状轴的前面跨过,却使环节产生伸的运动)。
(2)矢状轴:当肌拉力线从关节矢状轴的外侧或上方跨过时,就会使环节产生外展的运动,如三角肌和臀中肌等。若肌拉力线从关节矢状轴的内侧或下方跨过,则使环节产生内收的运动,如胸大肌、背阔肌和大收肌等。
(3)垂直轴:当肌拉力线从垂直轴的前面跨过时,就会使环节产生旋内的运动,如旋前圆肌和胸大肌等。若肌拉力线从垂直轴的后面跨过,则使环节产生旋外的运动,如臀大肌和梨状肌等。
(三)肌肉工作的协作关系
每个体育动作,都是在许多肌肉的参与下完成的,这些肌肉在运动中起着不同的作用。根据每群肌肉所起的作用不同,可把它们分为原动肌、对抗肌、固定肌和中和肌等。
1.原动肌
在完成某一动作中,直接发挥动力作用,引起环节运动的肌肉,称为原动肌。根据所起作用的主次,可分为主动肌和副动肌。例如,伸肘关节的原动肌是肱三头肌和肘肌,其中肱三头肌是主动肌,而肘肌则为副动肌。
2.对抗肌
与原动肌作用相反的肌肉称为对抗肌,它能使环节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也可以对原动肌起制动作用。例如,在做负重弯举动作时,肱二头肌是原动肌,而肱三头肌则为对抗肌。
但是,原动肌和对抗肌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会随着动作的改变而发生着变化。例如,在做俯卧撑时,肱三头肌又成为原动肌,而肱二头肌则转化为对抗肌。
3.固定肌
当肌肉收缩时,其拉力可使该肌所附着的两块骨发生相向运动。为了充分发挥原动肌对动点骨的作用,就需要有其他肌肉来固定定点骨(支撑骨)。那些对支撑骨起固定 作用的肌肉,就称为固定肌。例如,在做负重弯举时,用来固定上臂的胸大肌和背阔 肌,就是固定肌。
4.中和肌
如果原动肌对运动环节具有多种功能,那么,为了充分发挥其中的某种功能,就需要另外的肌肉来抵消那些不必要的功能,这些用来抑制原动肌多余功能的肌肉,就是中 和肌。例如,用臂中肌前部的旋内作用来抵消能腰肌的旋外作用,使步态正常。
(四)确定原动肌的方法
确定原动肌,是进行动作分析十分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进行科学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
确定原动肌的方法有肌电图法、病理观察法和环节受力分析法等。环节受力分析法准确性高,而且简便易行,能够满足对体育动作的定性分析,因此,在教学和训练中被普遍采用,下面将其方法步骤予以简介。
第一步:要确定完成动作时,主要运动关节的运动形式。例如,对俯卧撑的撑起动作进行分析可以观察到主要的运动关节有肩关节、肘关节和肩带,即上臂在肩关节 处由后伸位运动到前屈位;随着上臂的前屈,肩胛骨也前伸;肘关节由屈曲到伸直,其余各关节均处于固定状态,不作为主要内容来加以分析。再如悬垂举腿时主要运 动环节是下肢在靛关节处前屈,骨盆在腰撕关节处后倾,躯干腰段前屈其余各环节 都保持固定。
第二步:根据肌拉力线与关节运动轴的位置关系,找出原动肌。还以上述动作为例说明之。
(1)俯卧撑的撑起动作:能使肩关节屈的肌肉,其拉力线一定位于额状轴的前面,胸大肌、三角肌前部和喙肱肌等正好符合这一条件,因此,它们就是屈肩原动肌;能使肘关节伸的肌肉,其拉力线一定位于额状轴的后方,而肱三头肌和肘肌正好符合这一条 件.因此,它们就是伸肘的原动肌;能使肩胛骨前伸的肌肉,其拉力线一定位于其前方,故前锯肌和胸小肌就是其原动肌。
(2)悬垂举腿:使魏关节屈的原动肌为熊腰肌、股直肌、耻骨肌和缝匠肌等,因为它们的拉力线都位于髓关节额状轴的前面。同样道理,腹直肌、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就是使骨盆后倾和躯干前屈的原动肌。
第三步:在同一群原动肌中,根据其体积和功能的大小,分为主动肌和副动肌。如在伸肘肌群中,肱三头肌是主动肌,肘肌为副动肌。
第四步:根据环节运动方向与肌拉力方向的关系,来判断肌肉工作的性质。
(1)如果环节运动方向与肌拉力方向相同,则说明拉力矩大于阻力矩,肌肉做向心收缩,可以肯定肌肉做的是克制性工作。
(2)如果环节运动方向与肌拉力方向相反,则说明拉力矩小于阻力矩,肌肉做离心收缩,那么,肌肉做的就是退让性工作。
第五步:根据肌肉附着骨的运动状况,来确定肌肉工作的条件。
如果肌肉的起点骨固定,止点骨运动,称为近固定工作。如推铅球时,肱三头肌做近固定工作,使肘关节伸直。
如果肌肉的止点骨固定,起点骨运动,就称为远固定工作。如俯卧撑时,肱三头肌做远固定工作,使肘关节伸直。
使躯干运动的肌肉,一般区分为上固定工作和下固定工作。
确定和分析原动肌需经五个步骤,所以环节受力分析法也可称为五步分析法。五个步骤中,以第一步和第二步最为重要。
浏览45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