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拳一脚的具体打法和技能;竞技武术 是以基本功的练习为辅,柔韧性等方面的基本功练习所占比重较小;竞技武术 服从于比赛规则,因此打法有限,规则中明确规定不可以击打的部位就绝对不 能打,所以打法有明显缺陷;竞技武术不注重观赏性,动作朴实;竞技武术片 面强调速度、力量,相对来讲忽视了技巧,因此打法单调。
(2) 健身武术:是指以普及为基础,旨在强身健体而开展的群众性武术 活动。其特点具有广泛适用性、自觉性、灵活性、娱乐性。其中,广泛开展的 健身武术有简化太极拳、三路长拳、48式太极拳、32式太极剑等项目。另外, 还有流传于民间的不同风格的套路和功法等内容形式。
(3) 学校武术:学校武术侧重体现武术的教育功能,目的是使学生通过 武术的锻炼达到增强体质、了解祖国传统文化和培养优良品质等教育目的。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成为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蓬 勃发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建立了武术协会、武术馆、研究会、辅导 站和业余体校武术班等,它们成为传授武术技能的途径。学校武术作为武术教 育的重要标志就是武术作为体育教学内容走进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普通大、 中、小学。目前学校武术主要是指在大、中、小学开展的少年拳、青年拳、刀 术、剑术、枪术、棍术、太极拳、太极剑、攻防格斗技术、各种健身功法等以 及在军事院校、公安学校和警校开展的以擒拿格斗、散打为重点的套路和攻防 格斗技术。
- 实用武术
以个体间格斗为特征的盘术早于军事产生,内在动力是保障个人利益和 维护安全的需要。虽然,古代凭借士兵武艺技能的作战手段被现代化的先进武 器所替代,然而,在公安、武警、特警、保安等准军事的特种职业中,对徒手 搏杀技能的要求仍然极为重视。实用武术是以部队和公安武警为对象的武术。 它的特点是简单实用,讲求一招制胜和力法、技击方法等攻防技能。特警部队、 防爆警、公安等在训练内容上主要有四科,即射击、奔跑、游泳和擒拿格斗, 其中擒拿格斗技术将散打规则中禁止部位作为重点攻击点,鼓励狠招,以实用 武术为主。武术的发展依赖于社会需求,在当今社会,武术仍然在公安、特警、 治安等公职部门和民间发挥其自身作用。防卫功能是武术存在的基础,是武术 的主要功能所在。
实用武术具有以下特征:
实用武术的目的在于提高个人的武学修为,在技艺上终生口味,品 行上注重修养,蓄养浩然正气。
实用武术讲求功力、拳理,动作朴实无华,注重“练”与“打”的 高度统一,注重技击实战。
实用武术注重“养生”,拳谚曰“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求内外兼修,可以终生研习不止。
第二节传统武术套路运动
一、单练
单练是指单人练习的套路运动,包括徒手拳术与器械。徒手拳术种类众多, 有长拳、南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通背拳、劈挂拳等。器械又可分为 短器械、长器械、双器械和软器械4种。短器械主要有刀、剑等;长器械主要 有棍、枪等;双器械主要有双刀、双剑、双钩、双枪、双鞭等;软器械主要有 三节棍、九节鞭、流星锤等。
过去曾有人把各种拳种分为南北两派或者分为内外两家。流行于南方的 拳术偏重于手法,以灵活多变、巧打突击为主;流行于北方的拳术偏重于腿法, 以放长击远、狠打猛攻为主。所以有南拳北腿之说。所谓内家、外家之分,是 指外家拳动作刚劲、舒展大方、造型优美,以踢、打、摔、拿、跌、扑、滚、 翻为主要技击特点,经常是先发制人;而内家拳讲究以柔克刚,以逸待劳,四 两拨千斤、借力打力之法为主要技击特点,特别注重吐纳之术,经常是后发制 人。所以有“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之说。
近几年,武术运动发展迅速,在逐步挖掘整理和继承传统武术的基础上, 不少新编拳术相继涌现,同时还出现了以武术攻防技术进行搏斗的散打运动形 式,使得武术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 长拳
长拳,泛指以''退举遥击,进退疾速”为特点的拳术。长拳是一种姿势舒展、 动作灵活、快速有力、节奏分明,并有蹿蹦跳跃、闪展腾挪、起伏转折和跌扑 滚翻等动作与技术的拳术。
主要包括拳、掌、勾三种手型,弓、马、仆、虚、歇五种步型,一定数 量的拳法、掌法、肘法和屈伸、直摆、扫转等不同组别的腿法,以及平衡、跳 跃、跌扑、滚翻动作。长拳技术以姿势、方法、身法、眼法、精神、劲力、呼 吸、节奏为八要素。长拳套路主要包括适应普及的初级套路、中级套路,以及 适应竞赛的规定套路和自选套路。
- 太极拳
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它以搠、捋、挤、按、采、洌、 肘、靠、进、退、顾、盼、定为基本十三势。动作柔和缓慢,处处带有弧形, 运动绵绵不断,势势相连。传统的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吴式、孙式和武式等 较有影响的流派。各式太极拳又有不同的特点。国家体育总局先后整理出版了 《简化太极拳》《四十八式太极拳》及各式太极拳竞赛套路。
- 南拳
南拳是流传于中国南方各地诸拳种的统称。长江以南的地区拳种繁多, 内容丰富,自成体系,各具特色。南拳多以上肢攻守,不轻易出腿,出腿高不 过膝,故有''南拳北腿”之说。目前,南拳以广东、广西、福建南拳最为典型, 如广东的洪、刘、蔡、李、莫等家,福建有咏春、五祖等派。虽然各地南拳风 格迥异,但仍有共同的特点,一般特点是:拳势刚烈、步法稳固,多桥法,擅 标手,常以发声吐气助发力助拳势。
- 形意拳
形意拳是一种以三体式为基本姿势,以五行拳(劈、崩、钻、炮、横) 为基本拳法,以十二形(龙、虎、猴、马、龟、鸡、鸥、燕、蛇、鸟、鹰、熊) 为基本动作的拳术。其主要特点是:形神兼备,内外合一;动静相兼,刚柔相 济;协调整齐,节奏分明;精神饱满,劲力充实;动作简练,气势雄健。练拳 时,“面前无人如有人”;交手时,“面前有人似无人”。在战术上强调“进 即闪,闪即进”,以我为主、近打快攻、抢占正门。形意拳称头、肩、肘、手、 胯、膝、足为“七拳”,和人交手时,处处可发。即“远了便上手,近了便加 肘,远来用脚踢,近来便用膝”=形意拳还主张虚虚实实,如虎之行无声,龙 之行莫测,即所谓: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
- 八卦掌
八卦掌是武术拳种之一,它是一种把攻防招数和导引方法融合于绕圆走 转之中的拳术,又称“转掌” “游身八卦掌”“阴阳八卦掌”等。关于此拳的 起源传说不一,传说最多的是由清代河北董海川所创。由于传习者多以转掌的 走圈似八卦八个方位的连线,加之其技法讲究纵横交错、随走随变,其击法讲 究临机以变应变,合于《周易》中“刚柔相摩、八卦相荡”"运动不息、变化 不止"之理,故称“八卦掌”。此拳系是以极似道教“转天尊”的绕圆走圈导 引术和武术的攻防方法融合成基本运动形式
用“易理”论述拳术运动规律, 形成“以动为本,以变为法”的基本拳理。大约在1866年,董海川在北京传 出八卦掌法后,其术很快盛传各地。八卦掌的运动特点表现为:拧旋翻转,纵 横连环,掌随步换,随走随变。并强调通过不停地走转变招避开对手的正面攻 击。八卦掌不仅是一门技击术,也是门健身术,经常练习能改善人体各系统的 机能,取得健身延年的效果。
- 通背拳
通背拳以“腰背发力,放长击远,通肩达臂”,故名通背拳。其手法以摔、 拍、穿、劈、钻为主,讲求圈揽勾劫、削摩拨扇。其运动特点是:出手为掌, 击手成拳;腰背发力,放长击远;甩膀抖腕,立抡成圆;大开密合,击拍响亮, 发力冷弹脆快。
- 象形拳
它是模仿某动物的技能、特长和形态,或模仿某种特定人物的动作形态, 结合攻防技法而编成的拳术。具有以形取势、以意传神的特点,不仅重其形, 而且更重其意,心动形随,形象生动活泼,技巧性强,风格独特。流传较广的 主要有醉拳、猴拳、螳螂拳、鹰爪拳、蛇拳以及武松脱铐拳和铐手翻子拳等。
- 劈挂拳
劈挂拳是一种以猛劈硬挂为主,长击快打,兼容短手的拳术。基本方法 有滚、勒、劈、挂、斩、卸、剪、采、掠、按、伸、探、弹、砸、擂、猛、扣、 拦十八字诀。练习时要求拧腰切胯,溜臂合腕,讲究滚勒劲、吞吐劲、劈挂劲、 翻扯劲和辘辘劲等劲法。其运动特点是:大开密合,长击冷抽,双臂交劈,斜 拦横击,吞吐含放,翻滚不息。
- 少林拳
是少林武术的总称,因嵩山少林寺而得名。其特点是注重技击,立足实战, 套路结构短小精悍,严密紧凑,巧妙而多变。动作起、落、进、退多为直来直 往。手法要求出拳、出掌“曲而不直,直而不曲”。身法在定势中要正,运动 中应进退和顺,起落自然,变换灵活。步法要求轻灵敏捷,沉实稳固,劲力主 刚,讲究刚健有力、勇猛快捷。少林拳的主要套路有少林五祖拳、小洪拳、大 洪拳、罗汉拳、梅花拳、七星拳、柔拳等等。
浏览26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