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在传统养生法“导引术”和“吐纳术”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独特健身运动。主张“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又具有气功 内行功调心的锻炼方法。从而也就形成了太极拳要意识;呼吸 和动作密切结合,“练意、练气、练身”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 “始而意动,继而内动,再之外动”;并形成刚柔相济、快慢有节、 蓄发互变、以内劲为统驭的独特拳法。

太极拳作为一项体育运动,之所以具有养生保健功能,其奥 秘在于“一动无不动”的身体活动,能给各组织器官一定强度和 量的刺激,激发和促进身体在生理、生化和形态结构上发生一系 列适应性变化.使体质朝着增强的方向上转化和发展。对于中 老年人及慢性病病人来说,能推迟身体各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 上的退行性变化,能有效地起到健身、疗疾、延缓衰老的作用。

祖国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经络贯通上下,沟 通内外,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太极拳独特的习练方式可有 利于通经活络。道②,我们知道,突然、强烈而持久的七情刺激, 会使人体气机紊乱和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太极拳却强调全身 心的放松,可削弱、转移和克服内伤病的七情刺激,而有利于经 络的疏通。其次,太极拳全身性的轻慢松柔的适当运动,会使周 身暖意融融,可加大经络传导速度和强度,有利于脉气在全身上 下、内外循环的经络系统中运行,有助于经络畅通透达,使气血 充盈灌注全身,濡养各脏腑组织器官,营阴阳,维持和保护机体 功能,加大抗御病邪和自我修复能力。第三,太极拳运动中,腰 部的旋转,四肢的屈伸所构成的缠绕运动会对全身300多个穴 位产生不同的牵拉、拧挤和按摩作用。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按 摩,能起到类似针刺的作用,活跃经络,激发经气,疏通经络和调 整虚实,加强维持并联系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使其处于协调 有序状态。

太极拳是非常讲究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养生术,太极拳的动 静结合,动中求静,以静御动和虽动犹静,使太极拳更符合运动 适度的健身原则;同时太极拳独特的心静用意,使心更易入静, 可有效阻断过分亢进和炽烈地七情对气血的干扰和逆乱影响, 护卫“元神”正常发挥其调控人体身心健康的功能。太极拳是一门源远流长、内容深邃的科学,包含着丰富而独 特的习练方法。太极拳不仅继承了小国古老的传统养生之道, 而又以现代科学为依据,得到了发展,从而使其在健身、治病和 抗衰老上获得了更大的养生保健功效,具有药物所不及的特殊 功效。这种特殊功效并非伸手可取,必须要在习练中做到以下 几个方面:首先要做到动作规范,即指身体姿势要符合一定的运动标 准,这也是各个式子,不管动作怎样千变万化,所共同遵循的动 作要求。只有身体姿势和动作的规范,才有利于“意动身随”;有 利于肢体放长,更灵活地表现出端正、疏松、圆润和轻灵等特点, 有利于“以静御动”、“动中求静”和“精神内守'',从而使练拳出现 只有意动而不觉形动的虚灵境界,使锻炼进入更高层次,做到由 内发于外,且能由外敛于内,功妙地进行内外交修,达到心身合要做到动作规范,首先要做到身体的自然与放松,同时精神 也应放松,“神疏”方能“体静”。

太极拳运动采用腹式呼吸方法,要求深、匀、细、缓、长,但初 练者不要刻意追求这些,只要采用通顺的自然呼吸就可以了。 腹式顺呼吸也是达到腹式逆呼吸的必由之路,腹式逆呼吸会加 大躯体神经系统对呼吸的调控,从而对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内脏 机能产生更加良好的影响。但初练者不能因此而盲目采用这种 呼吸方法,否则不仅会顾此失彼影响运动习练甚至出现憋气等 现象。实际上,只要随着动作的熟练,腹式顺呼吸越发协调,达 到腹式逆呼吸只是瓜熟蒂落的事情。太极拳哲理取法自然,不 可违背。所以初练者务必遵循呼吸要畅利的原则,切忌急于求 成。太极拳良好的养生保健功效,只有经过长期的锻炼才能发 挥出来,首先,太极拳同其他体育项目一样,锻炼效果的出现是 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具有身体不练则退的规律。另外,身体的 康复和体质的改善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俗话说“得病如山倒,去 病如抽丝'‘,就是这个道理。太极拳具有健身疗病作用,但不具 “立竿见影”之效。第二,太极拳养生保健功效是“练身、练气、练意”综合锻炼 的结果,能掌握太极拳真谛,本身就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冬练 三九,夏练三伏”,正是体现了练拳的不可间断性。第三,实践证 明,太极拳养生保健功效的获取,贵在坚持习练。每位立志习练 太极拳进行养生保健者,都应从中悟出持之以恒的道理。

所谓“功到必成”,是一个战胜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对打太 极拳养成习惯的产生兴趣的过程。随着这种转变,一种身心健 康的充实感、愉悦感、幸福感会油然而生,工作和生活质量的提 高会不期而至,人生乐趣会得到更大享受,对太极拳健身、疗疾 和抗衰老三大功效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反过来,又会强 化练拳的信心和兴趣,最终会使太极拳成为习练者走向健康途 中的良师益友。

太极拳史话

在中国的历史中,关于武术的记载可追溯至战国时代(前 475〜前221)当时的侠客,如《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的刺 客,肯定都是精通些功夫的。但战国时代的武术在秦汉时并未 得到推广,这可能与当时的社会变革下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关,人 们多崇拜能言善辩之人,而耻于舞枪弄棒之举。这可以从两个 故事中略见一斑。

一个是荆轲剌秦王,将匕首藏于地图之中,献图引秦王观 看,图穷匕现,取之即刺,可惜的是竟未能刺中。而秦王身虽佩 剑,竟一时拔不出来,两个人一追一逃,绕柱而逐。还是旁人提 醒秦王从身后拔剑,才砍死荆轲。另一个故事是专诸刺王僚,将 小剑藏于鱼腹之中,上菜时取出刺死王僚。专诸的目的达到了, 但他本人也随即被人杀死。从这两个故事可以看出,无论是侠 肝义胆,壮志在胸的荆轲、专诸,还是叱咤风云征服列强的秦王, 都未能练就一身武艺,可见当时虽有利剑,但尚武之风未兴。

南北朝时期梁代(502〜557),有一个名叫达摩的和尚独自 往河南嵩山少林寺修行,面壁九年。他为了使其弟子们勤于修 行,创编了一套练筋骨的拳术,后被称做少林拳,也称为外功拳。既有外功拳,就有内功拳与之相应。两派的区别在于“少林 以拳勇名天下,然立于搏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谓内家,以静 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内家。”这里所言的内家,发展 到唐代被称为太极功,是一个隐居于河南南阳的隐士许宜平所 创,共37式。又因其行拳走势如长江流水滔滔不绝,故而又称 为长拳。无论是达摩和尚的少林拳(外家),还是许隐士的太极 功(内家)都对后来的太极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明代(1368〜1644),有两个历史人物为后来太极拳的创立 做出了贡献。一位是抗倭名将戚继光,另一位是当时道教领袖 张三丰。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闽、浙一带抗倭斗争中,总结了 前人的拳术:加以改革,使之更适用于短兵相接的实战,并写就 了《拳经》一落。《拳经》中大部分招式为太极拳所采纳。张三丰 可谓是传奇式人物,他具有道家的修炼功夫,既精于少林,又通 晓内功,是明代武林泰斗。

赵堡太极拳

赵堡太极拳形成于河南温县赵堡镇,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 一种相传是由武当太极拳创始人张三丰所创,由武当太极拳外 传,祖师王宗岳传蒋法。蒋法又传邢喜怀,传张楚臣,传陈敬伯, 传张宗禹,传张彦,传陈清萍,传张敬芝,传陈英明,传王庆升,等 历代传人经数百年的辨理、习技传下来的赵堡太极拳。另一种 说法是陈式太极拳新架的一种套路,是由陈有本的弟子陈青萍 创编的,特点是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会后逐渐加圈,以至极为 复杂。因为是在河南温县赵堡镇首先传开的,故人们称为“赵堡 架”。赵堡太极拳无论拳架或理论、著作都是有师傅口传和身 教。理论有:王宗岳师尊的专著《九要论》《太极行功歌》《捷要 论》《运天机轮》《五字诀》《撒手法》,还有《论推手》《论擒拿法》和 《论卸骨法》等著作,在太极拳花园中赵堡太极拳是民间流传的 一门太极真功,有着独特的技击特点和显著特征。赵堡太极拳 有拳架七十二式,式式皆为立式画圆,走立式画圆,是本拳种的 核心与特征,整个拳架是从先转大圈后小圈,犹如春蚕抽丝连绵 不断,里有顺圈逆圈组成,以身而言,有:以手化圆,以肘化圆,以 胸腹化圆,以膀化圆和以胯化圆。丹田转动,此乃一圆化太极。

拳架的演练遵循(三直)(四顺)(六合)和(意贯四梢)等规则,(三 直)即头直、身直、小腿直、(四顺)即腿顺、脚顺、手顺、身法顺,六 合即手与足合、膀与胯合、肘与膝合此乃外三合,内三合有心与 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四梢)为牙为骨梢,舌为肉梢,发为 血梢,毛孔为气梢。赵堡太极拳架轻灵圆活,动作舒展大方,演 练时,步活圈圆,环环相扣,无明显发力动作,套路贯穿,有柔有 刚,在掌握套路后,即逐步化圆为圈、由简到繁.提高技巧、难度。 赵堡太极拳,在走技方面擅长拿、跌、掷、打、靠诸艺,又有各种擒 拿与反擒拿动作,融于套路中,使其技击特点甚为突出。

浏览2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