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注重动静结合


古代养生学主张通过动静结合、内外结合、炼养结合、形神结合的各种 方法,实现阴阳元气和体内精气神的平衡充盈。因而其手段方法也就不是那 种激烈的运动和比赛,而是重视精气神形的炼养。在具体炼养方法上,则遵 循经络原理。养生就是通过武术、导引、气功等各种方法,来调通经络,流 畅气血,协调阴阳,从而达到提高机体健康水平的功效。

我国古代名医华佗独创的五禽戏,就是模仿几种动物的动作,来达到养 生效果c历代武术家们一方面将武功和导引功分而兼习;另一方面又将导引 功融摄于武术,改造成武术独特的功法体系。武术从导引术中得到启迪,吸 收了导引术的理论与动作,并根据自身的攻防特点,将其改造成仿生性或象 形的拳法套式与动作。如形意拳之十二形、少林五拳(龙拳、虎拳、蛇拳、 豹拳、鹤拳)及象形拳类等。武术不仅从形体动作上吸收了导引术式;而且 将导引吐纳行气融摄于武术锻炼之中,讲究“以意领气” “以气运身” “内气 外力” “内意外劲” “内神外形”,形成具有特色的武术练法。导引术势讲究 柔、缓、松、和的动作原则,融摄于武术之中后,使某些拳术发生了变化。 从戚继光著《纪效新书》中所载三十二式长拳到陈王廷创编陈式太极拳,由 刚劲发力动作的陈式太极拳演化为柔和缓慢的杨式、吴式、孙式等太极拳, 从中就可以看到其演变的痕迹。武术与导引术的融合,使武术由较原始的单 纯搏击术跃升发展为融技击、养生、健身等功能为一体的武术文化。

武术气功是武术功法体系的重要内容。《少林拳术秘诀》首篇即为《气 功阐微》,强调练武“要以气功为始终之则”,并指出:“气功之说要有二: 一养气,二练气。” “练气之学,以运使为效,以呼吸为功。”“武术气法”是 拳家在长期体验呼吸与攻防动作配合、呼吸与蓄发劲力配合的过程中,总结 出以气助势、以气催力的呼吸方法。武术的这种以发劲力为主的气法与道家 气功、医疗气功等有区别,它将传统的养气炼气之术向运气使气方向发展, 使道家气功、医疗气功单纯养生转向重点提高自卫防身的能力。

武术养气炼气方法很多,如清-英乃周《哀氏武技书》中的《中气论》 《过气论》《行气论》《养生论》等。武术养气炼气皆不外通过静心平息,存 养气息,以求全身内气凝聚充盈于丹田。如太极拳的“气沉丹田”,形意拳 的“聚气于丹田”,少林拳的“气贯丹田”等。将养气炼气法融入站桩的 “桩功”练习,以意识引导气息并配合劲力聚蓄、运转、爆发的劲力练习等, 是各家各派气功练法的基本形式。武术的马步桩、浑元桩、三体式桩等被视 为气功静功;峨眉十二桩,以及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内功拳,被称为 气功的动功,称为养生拳术;武术硬功与气功融摄而成的硬气功的一些简易 功法,被称为强壮功。

  1. 实行内外兼修


中国传统的精气神论、经络原理融摄于武术之中,构成武术理论的内 涵,并发展成为“内炼精气神,夕卜炼筋骨皮” “内夕卜兼修” “形神合一”的武 术炼养理论。武术养生重视内炼精气,导引形体,讲究动静结合、内外结 合、炼养结合、形神结合,使武术由技击之术的单一功能向养生之术、健身 之术、修身之术演化,形成具有健身功能含义的融技击与养生为一体的活 动,成为中国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养生健身是武术的价值功能之一。人们习武练武,不仅是获得一种自卫 防身的手段与方法,也是为了健身强体、延年益寿。武术在其发展中受到了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极大影响,传统养生理论和方法与武术相互融摄,形成 了武术的炼养观。在传统武术理论中,“气”占有重要地位,“气”被视为武 术的本根,武术的种种外在形态和神韵,均是“气”的演化与体现。“武之 主于气也”(清•宋茂源《英乃周二十四气拳谱序》)。修炼武术,将人作为 一个整体,认为人是小宇宙,天地自然是一个大宇宙,人与宇宙自然是同构 的C在练功实践中以攻防动作为结构,以刚柔、动静、虚实、开合等为运动 规律,以人身小天地来体察、探索自然大世界之究竟,在物我交融的拳械运 动中实现人体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与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武术养生 和现在的很多健身方法不一样,它更注重的是内部调养,从内到外地让身体 散发出生机。

  1. 习武延年益寿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王广西(1941-2008)研究员曾就习 武之人的寿命做过统计研究,认为一般人都认为练武能延年益寿,这个观 点是有道理的。他曾对18世纪以来的50位著名拳师做了一个统计,在统 计过程中,剔除了那些非正常死亡者,如王正谊(1854—1900).霍元甲 (1857—1909 )、妙兴(1876—1934 )等。王正谊(大刀王五)死于八国联 军之投,霍元甲被日本浪人所害,妙兴卒于战阵。发现他们的平均寿命为 74岁,高于目前的全国平均寿命。在这50人中,有2人超过100岁,寿 命最长的是河南心意门的马梅虎(1805—1924 ),活了 119岁,其次是太极 名家吴图南(1885—1989),活了 104岁,另有5人寿命为90—99岁。

陆草先生也曾说过,心意拳大师的平均寿命“高于目前的全国平均寿 命”,这个“目前”,所指的应是作者所处的20世纪90年代(《中国武术》 1996年8月第1版)。从陆草的文章中可以看出,练心意拳的大师的平均寿 命比他们同年代的人均寿命要高得多。另外,再让我们看一看以下这些心意 拳系的大师们的年龄就更有说服力:

戴龙帮(1713—1802), 89 岁

戴文熊(1769—1861 ), 92 岁

戴良栋( 1934—1915), 81 岁

李洛能(1803—1888), 85 岁

车毅斋( 1833—1914), 81 岁

布学宽(1882—1971), 90 岁

宋铁麟( 1885—1979), 94 岁

买壮图(1779—1877), 98 岁

丁兆祥(1835—1932 ), 97 岁

尚学礼(1865—1939), 74 岁

卢嵩高(1873—1963), 90 岁

宋国宾(1885—1960 ), 75 岁

马承智(1888—1974), 86 岁

丁克重(1888—1974), 86 岁

郭汉之(1881—1980), 99 岁

吕瑞芳(1908—1999 ), 91 岁

从上可见,这些心意拳大师最小年龄寿命74岁,最大年龄寿命99岁, 平均寿命88岁,明显高于当时社会人群的平均寿命。 •

心意六合拳的马义志老先生,虽然年过六旬,依然精神矍铢,口齿清 晰,身手敏捷。他坦言自己健康的体魄主要是因为每天都练拳。他认为生命 在于运动,而且是身心运动。运动一定要有度,小于“度”则达不到目的, 大于“度”则有伤身体。不少国家级运动员退役后都是一身伤病,那就是因 为他们的运动大大超过了人体能承受的“度”,变成了身心过度“劳动”。习 武之人也不是人人都长寿,有些人就是不懂“练、养、用”合一的原则,一 味地“练、用”而不“养”,当精力耗竭后身体就会走向健康的反面。当然 除“心意拳”以外的内家拳(比如太极拳)等都有养生的作用,关键是看练 功者是不是懂得“养”。习武练拳不“养”,不“强元固本”,就等于盖楼房 不打地基,肯定不行。这就说明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习武要“致中和”。

  1. 现代医学佐证


我们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武术运动在增强体质方面所具有的特殊作 用是与武术运动本身的特点密切相关的。科学地进行武术锻炼,具有显著的 健身强体功效。

武术锻炼可以加强身体各部肌肉、各关节韧带的功能。武术的基本功本 身对练习者要求比较高,一般包括桩功、腿功、腰功和臂功。其中,压腿、 踢腿、甩腰、翻要、压肩、抡臂及各种步型、平衡、跳跃、翻滚等动作能够 有效提高肌肉的力量和韧带的柔韧性,加大关节的活动范围和幅度,提高身 体素质。研究表明,参加武术锻炼者背肌、腹肌、腿肌力量比未参加训练的 人有明显提高。武术锻炼也促进了其他技能的提高,如能提高运动员的田 径、舞蹈等比赛的成绩。通过武术锻炼,可以提高视力,有的还消除了失眠 的现象,对于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大有好处。

武术锻炼可以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武术很重视对呼吸的要求,在练习 中要求做到“起吸落呼,开吸合呼,以气助力”,这些要求完全符合呼吸运 动的规律。武术套路中,一套初级拳打下来,要恢复平静呼吸需8—9分钟, 相当于5000米跑的强度。在运动过程中,我们的肺活量无形中得到锻炼, 使肺活量增大。肺活量的增大,说明我们的肺组织弹性增大,能够呼出更多 的废气,吸入更多的新鲜空气。

武术锻炼可以提高心血管的功能。套路是武术的最高表现形式,一个套 路多则60几个动作,少则也有40几个动作组成。打完一整套,内脏器官 要承受很大的运动量,脉搏增至175次/分。要知道,我们平静时的正常脉 搏,普通人一般约为75次/分,而优秀的运动员甚至只有50几次/分。这 说明学练武术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浏览3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