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原则,练习 时,由脚而腿腰而手总须完整一气,上下相随,周身协调。当左手上捧时, 脚蹬在地面上,地面产生反作用力于腰腿手而产生力量,这同时含有“有上 即有下”,左手上捧时右手下按。若只有左手上捧而没有右手下按,则左手 捧劲相对小,且动作不协调,这又含有“有左即有右”。太极拳中的每个式 子都是由一对对立的动作,或几对对立的动作所组成,没有单一孤立的动 作。诸如有动即有落,有伸即有缩,有进即有退,有前即有后,有刚即有 柔,有放即有收,有上即有下,有左即有右,如此等等。诸多对立统一的辩 证关系贯穿太极拳始终,故而太极拳又称之为虚实拳。

人们总是希冀事物运动的变化发展能够取得圆满的结果。太极拳要求人 体的气势必须达于圆满、无角无棱、无懈可击的境地,且在一举一动之间必 须存在着阴阳两个对立面,随着运动的进行,两者不断互相作用、互相交替 地变化,使阴阳始终处于它们应处的地位,以符合运动的根本规律。阴阳体 现在内劲的含义上,又称为“虚实”。阴便是实,实即是阴;阳便是虚,虚 即是阳。要使对方始终只能接触我之虚,而得不到我之实。以虚实体现太极 拳艺的奥妙,能使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达到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的妙 境。太极拳运用阴阳的无穷变化,作为制人的方法,使拳艺奥妙无穷。不知 阴阳,便不知太极。


  1. 太极虚实说机理


太极拳讲究“轻沉兼备” “虚实分明”,这是行拳走架保持自身平衡的基 本需要,也是太极拳莫测高深技击法的基本要素。太极拳的“轻沉兼备”是 指双手而言,“虚实分明“指双脚而言。“轻沉“亦可作“轻重”,因此有“上 分轻重,下分虚实”之说。有了两只手的“轻重”,重要的是要分出两只脚的 “虚实”来。两脚的“虚实”比较容易界定,重心偏重于或完全放于哪只脚 上,哪只脚即为“实”,另一只脚则为“虚”。手重则脚虚,手轻则脚实。

“虚实分明”是太极身法习练的重要目标之一。而腿部练习更是使习拳 者达到“虚实分明”的重要途径。

第一,要顺应阴阳。顺应自然规律,阴阳相合。一切动作都应是自身本 能的“天然自动”,而非故意做作。动静相兼,虚实结合,曲直互用,蓄发 互孕,刚柔相济。每个动作都应在规律的架构内活动,既不能不到位,也不 能超越其界限。要掌握好分寸,适可而止,不能随心所欲或反序乱序,务使 动作平常自然,轻松愉快,圆润和谐。

第二,要动作轻灵。“听之至细,动之至微”。轻起轻落,慢起慢落,点 起点落,真正做到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身体不能“硬邦邦”的,落脚 不可“扑腾扑腾”地响。

第三,要练习松静。人体下为阴上为阳,右为阴左为阳,前为阴后为 阳。练习松静在于调整上下阴阳,平衡左右阴阳和沟通前后阴阳。沟通前后 阴阳,即是打通任督二脉;平衡左右阴阳,则是要使人体气血运行平衡;调 整上下阴阳,目的在于练习松静,把易于升浮至头部的虚阳虚火降伏下来。

第四,要找虚无的气势。太极拳的最高功夫,是有了虚无的气势,才能 感应灵敏,才能融化万物,所以首要在稳静安舒上着手,以养其虚灵。练虚 无气势的功夫,初步必先找柔软,再找轻灵。有了柔软轻灵之后,才可以找 虚无。久而久之,便可有出手包罗万象的气势,如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 不为气即不专注于某一手某一式或某一部,是要处处有照应,处处有感应。 学练太极拳,由硬到软,由僵到柔,由重到轻,由滞到灵,由实到虚,此乃 太极拳程序之精要所在。

第五,要求“着熟”。学陈式、杨式、武式、孙式、吴式等太极拳,拳 架有同有异。学一家,精一家,不要杂学。练拳架,一式一式地学而时习 之,这是外形动作的程序。由有力,而减力,而微力,而松软,而炼意炼 神,以外养内,以内驭外。

第六,要求与呼吸相结合。太极拳运动中的开合虚实动作,要求与呼吸 相结合。即实为呼,虚为吸。练习太极拳时,气要向下沉,即“气沉丹田”。 这样可以保持胸宽和腹实的状态,使得胸部舒适自然,腹部松沉,从而能有 效地放松紧张的呼吸肌,改善肺通气量,增强肺脏的代偿功能,延缓肺腑呼 吸系统的衰老。

四、动静

武术修养强调动静结合,一方面是指在练功方式上强调静功与动功的 密切结合,另一方面是指在练动功时要掌握“动中有静”,在练静功时要体 会“静中有动”。动,指形体外部和体内“气息”(感觉)的运动,前者可视 为“外动”,而后者可视为“内动”。静,指形体与精神的宁静,前者可视为 “外静”,后者可视为“内静”。动与静是相对的,也是辨证的。

1 .动静关系

动静相对:武术招式属于人肢体的动作变化。所谓“动迅静定”,所有 武术都通过身体形态变换去表现动静的区别。例如“站如松,动如风”,“静 如山岳,动若江河”,“静若处女,动若脱兔”等,都是强调这种动静相对、 动迅静定、动静有常的。特别是太极拳,更是对这个区别做出了极为明确的 划分。《太极拳论》一开始就以太极为“动静之机、阴阳之母”,描述它怎样 从阴阳对立统一、动分静合地进入那一气流行的给定运动状态。据此盘架子 时,首先是强调无极预备式的那种“心无所思,意无所动,手足无舞蹈,身 体无动作,阴阳未判,清浊未分,混混噩噩,一气浑然者也”的混沌一体、 寂然不动的完全放松状态;然后便是神意一领,感而遂通,丹田内转,水火 交泰(心火与肾水相交),清气上升,浊气下沉(亦即神往上升、气往下沉; 操作上则是表现“虚灵顶劲、气沉丹田”的上顶下沉、身肢放长,形成顶天 立地、三才贯通并与天地参之感),以及前后领劲点和发劲点的分化和两端 拉开、对拉拔长而又前后合住、左右照应、松紧变换,形成所谓八面支撑互 相呼应之势,通过起式由静到动、动分静合地进入“有如长江大河”之一气 流行的演练状态。在整个盘架子过程中,又动静相继、循环往复,十分讲究 势有区别和势势相承,各个招式动作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定势和 过渡动作之间的起止间歇一定要干净利落,不能拖泥带水地纠缠在一起,但 又要行云流水般相连不断地统一连贯起来,不要形成凹凸断裂,表现出一种 “动静循环岂有间哉”的平稳节奏感,使整个运动过程产生一种静如山岳、 动若江河、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美学特征。最后收势时,又气收 丹田,万籁俱寂,返本还原,复归无极。

动静相依:任何武术招式动作都有其起点和终点、平衡和变换,有其定 式和过渡,由此其动静的变换是个相灭相生、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的过程。 例如太极拳的整个行功过程中,就不但要注意静极生动、动极生静的动静相 互转化,而且还注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相济互补。在外形上,它还有视 动犹静和视静犹动的要求。太极拳行功静止时,外静而内动,劲断意不断, 无拳处有拳,处处一触即发;而在动作时,又外动而内静,心静体松,神敛 气聚,绝不轻举妄动。其最高境界,是动中求静和返朴归真的祥和肃穆。在 演练过程中,它强调上下相随、前后相连、左右照应、内外相合,表现出 松、稳、慢、圆、柔的整体协调及均匀和谐的运动特征。这个原则在其他拳 种也程度不等地存在。所谓“动韵均势”,它动不妄动而存静意,静不寂灭 而含动机,由此动不舍静,静中含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动静转化:武术的招式运行并不是动静的规定而是动静的变化,任何招 式动作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招式动作的真谛就在于其变化不定的过程当中, 并体现为攻守进退的基本功能。例如太极拳无论理论还是实作,都讲求动静 互根、阴阳相济,开合相随、有收有放,当快则快、当慢则慢,动急急应、 动缓缓随,料敌先机、后发制人,动静相兼、以静制动,以退为进、守中有 攻,蓄而后发、曲中求直,由极慢然后极快,由极快而复归虚无,动中求 静、静中求动;既讲求自身动静跟各个方面的有序协调,又讲求破坏对手动 静跟各个方面的有序协调。整个世界的存在和发展,都不外都是动静的无穷 变化而已。因此,必须要把握这个动静变化的契机。

浏览2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