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气”则讲究“以道为归,以集义为宗法”①,即“养浩然 之气”。此说来源于孟子。孟子向公孙丑解释“浩然之气”:“其 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 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②”在孟子看来,气是充塞宇宙天 地之间的“元气”,一定要配以道德、正义,否则它就会干瘪无 力。在《坛经•般若品》中有“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 性中”,显而易见,禅宗深受孟子“心性说”和“养气说”的影 响。因此,少林武学中的“养气”,可以说是要求习武者摒除各 种欲望和杂念,不断地完善自身道德的过程。有“养气不离性, 练气不离命。欲要养气修命,需使心意不动③”之说。在谈到如 何才能“养气”时,妙兴大师曾指出:“明晓生死,洞察虚幻, 悟彻真假,澄洁心智,远离思虑,断绝情欲,摒除嗜好,力戒暴 怒。” ® “遇到一切外魔、挫折、嘲讽和侮辱,都能坦然处之, 无动于心,久而做到心志专一,坚守吾真”,这其实就是修身养 性,也是修禅所要达到的境界。禅学中的“见性”,就是让人的


  • 尊我斋山人:《少林拳术秘诀》,天津市古籍书店影印,1988

  • 《孟子•公孙丑上》。

  • 登封体委编印:《少林武术研究(二)》,1982

  • 《少林绝技》编写组:《少林绝技——秘本珍本汇编》,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 社,1985


 

内心世界不受任何外界现象和自我情绪影响的波动,注重对生命 存在的真实意义的探讨,认识存在自身的真善美的心,这与武学 “养气”的目标在实质上是统一的。

  • 少林武德渗透的佛家禅宗思想


佛家要求以慈悲为怀,忍耐和宽容是佛门必须遵守的戒规, 认为“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要求“法门法者,怒不 报怒,骂不报骂,打不报打” “见辱见毁,默受不报,常以慈 等,等于彼我,彼我既齐,怨亲不二” “亦当忍于利、衰、毁、 誉、称、讥、苦、乐等法”①,这些都说明出家人对别人的怒、 骂、打和)氐毁、侮辱,都要默默忍受不去报复,对于外来的干扰 毫不动心,要有“柔和忍辱衣”。少林武术作为佛家日常生活的 一个法门,非常注重武德的修养,要求习武者应以佛家慈悲的心 怀为本,清心节欲,绝不可放纵情欲,谋取私利,逞强斗狠,所 学武功只能用于自卫,绝对不能恃强凌弱。“习武先挨打,笑脸 迎人欺,良师倡高德,苦恒出高手”成为少林弟子的座右铭。在 交手中,要遵守“八大八不大”的规定;觉远禅师所定的十条少 林戒约中的第二条规定:“以深体佛门悲悯之怀、纵于技术精 娴,只可备以自卫,切戒逞血气之私,有好勇斗狠之举。犯者与 违反清规问罪。②”可以说,少林武术戒约本身的存在即已表明 武德在少林习武练功中的重要性。同时,戒约里还把道德的好坏 作为择徒传授武艺的重要标准,更进一步说明武德在少林武术中 的重要地位。习武者必须把它作为修行的戒规之一去严格执行, 才能在习练“武术禅”中达到修行的目的。少林戒约中规定: “传授门徒,宜慎重选择,如确系朴厚忠义之士,始可以技术相

①陈启富.儒道佛名言辞典.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I②尊我斋主人:《少林拳术秘诀•少林之戒约微言》,北京,中国书店,1984

I I

 

传。唯自己平生之得力专门手法,非相习久而相知深者,不可轻 于相授,至吾宗之主旨,更宜择人而语,切勿忽视。①”

综上所述,少林武学中所言“养气”与禅学中的“明心见性” 有着密切关联。禅学中"见性”,即彻底认识本心的佛性。而佛性 是指彻底的觉悟和高尚品德。禅宗认为人人具有佛性,人人都可 成佛。因此“明心见性”的根本宗旨就是要人树立崇高境界,完 善道德,返本归真。而武学中的“养气”是“养吾浩然之气”,即 完善自身道德修养;它与“见性”的意义是一致的。正如慧能所 言:“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佛家弟子日常生 活最基本的持戒修定的内容体现在少林武术的戒约中,因此,少 林寺僧进行少林武术的练习,也就是持戒修定的过程。

(二)武为禅体医为武翼

少林医学是少林武术的组成部分,它主要是以骨伤科防治技 术为主,并附有中医的优秀传统治疗方法而形成。因其骨伤科尤 为著名,所以,也称为少林骨伤科。少林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也 同少林武术的形成发展一样,是随着少林寺的建立,在佛教医学 和中医学的基础上,为适应少林寺寺僧的日常生活需要而产生和 发展起来的,“无禅不医,无武不医,无僧不医“充分说明少林 医学与少林武术、少林禅宗的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无不与少林 寺僧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 苦”是古印度原始佛教的宗旨,要解除生老病死之苦,单靠说教 是行不通的,因此,作为解除病痛手段的医药知识一开始就成为 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布教提供了方便。这在大量文献中都 有记载。佛学东渐后,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

①尊我斋主人:《少林拳术秘诀•少林之戒约微言》,北京,中国书店,1984。 汉化佛教禅宗。佛教中的佛医也与中国传统中医学紧密结合、相 互影响,在中土寺院传播交流。佛教提倡不但要有慈悲之心,还 要有慈悲之举,即要有入世舍身、普渡众生的思想。为民众施药 治病,使其摆脱疾病之苦是重要的慈悲之举。因此,汉化佛教徒 多习“五明”之学,尤其是“医方明”,通过学习医学知识,寺 僧既可凭医自保,又可扩大宗教影响。

少林寺建寺以来,众僧终日参禅,身体难免不生疾病,但由 于少林寺地处深山丛林,人烟稀少,这给寺僧就医带来了诸多不 便,于是寺僧只能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医学知识,解除自身的疾病 痛苦,以提高修禅效果,这无形中促进了少林寺内医学体系的形 成和发展。为了防止因长期坐禅产生疾病,影响修禅传道;为了 抵御深山猛兽的侵袭和寺院经济财产不被盗贼抢劫,寺僧不得不 寻求健身之道和防卫技能,于是寺僧沿袭当地习武风俗,开始进 行武术活动。由于武术的技击格斗性极强,寺僧平日习武和奔赴 战场,都不可能不受伤、流血,这也需要少林寺僧具备医学知 识,以便在危难中自救,这是少林武医结合的直接原因所在。另 外,随着少林武术在少林寺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少林武术已从单 纯的健身、防身、护寺的手段,逐渐融入寺僧修禅的方式之中, 成为修禅的一个法门,那么,少林寺僧要提高少林技艺,练习较 为高深的技术时,就必须懂得医学,这是少林武医结合在武术技 术上的要求。如少林七十二艺中记载有点穴术、卸骨法、擒法拿 法、内外用药方等等。在练习这些技艺时,中医学、中药和伤科 则是这些学问的基础。点穴术需知穴位、经脉、气血等,卸骨法 要懂人体骨骼结构等,擒法拿法也要能认筋辨骨,所有这些都必 须深谙救治之法和救治之方。

经过历代僧人的努力,少林武术不仅形成了禅、武、医结合 的独特风格,同时,还积累了大量的配合武术功法练习的方药。 I这些方药为寺僧受伤自救以及外敷内服以药力辅助武艺的提高,

起到了辅助作用。

综上所述,由于少林寺僧自身健康的需要,少林僧兵战场自 救的需要,少林武术技艺本身的需要,所以,经过历代僧人的摸 索积累,禅、武、医成为少林文化中的三大瑰宝,而此三者又紧 密相连,融为一体。由禅而武,由武而医,并延续至今。

据少林寺三皇禅院的行性法师说:“当年我拜师学艺,本意 不是想学禅和学武,而是想学医。淳全师傅将我介绍给吴山林大 师,大师教我先练站桩,他称做连环桩和辘斩桩,后来我才知道 这就是练心意把的基本式。老师说,如果你没有达摩面壁九年之 精神,对禅没有悟性就学不好少林禅医;如果不练少林功夫,自 己对人体经络、气脉的运行导引没有亲身体验,很难对人体经 络、气脉了解透彻,就无从施治;而没有上乘的功夫,就不能运 用手法、气功为病者施治。这样我才从学禅开始,进而学武、学 医,承继了老师的衣钵。①”这段话,让我们从中深刻地感悟到 少林禅、武、医三者之间密切结合、相辅相成的关系。

浏览7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