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静心养气的内功磨炼,随着刚劲渐消,血气渐去,而 柔劲渐长,元气渐盛,练出暗劲的人大多神志清爽,精力充沛,刚 烈之气渐渐沉消,柔和之气渐渐充实。一旦遇事,态度比较冷静, 轻易不会同人动手。内力深厚的人,经过了多年的刻苦磨炼,对武学的博大精深、 不可穷究的道理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所以,他们大多待人谦和, 没有盛气凌人的架子,也不会动辄炫耀武功,恃技欺人。在完成易 筋武术的同时,习武者的体形和神态也可能会发生某些变化:一是 体形渐趋于瘦健,少横蛮肥重之态;二是步履轻捷而稳实,少拖沓 滞重之病;三是目光渐趋清朗慈和,临敌时则威神自出,目光如冷 电,少凶暴浮露之相。练到了这种地步,就基本上达到了炼气化神 的境界。炼神还虚是高级阶段,重在炼出至柔至顺之劲,周身内外全凭 真意运用,达到拳道合一的至上境界。根据中国传统的气功理论,炼神还虚最终应在上丹田(泥丸宫 附近的球形区域)完成,炼气化神在中丹田(中脂、鸠尾诸穴之后 的球形区域)完成,炼精化气在下丹田(脐下深处的球形区域)完 成,由下而上,逐次升高。炼神还虚的要诀是“虚静”二字。“虚” 指心内虚空若谷,“静”指心境淡泊守一。老子曰:“致虚极,守静 笃。”要求心境达到极度空明宁静的状态,这样才能归根复命。道家 养生术认为:“不认不知,无声无臭,名曰希微,只这个便是全真妙 本,人能透得,即刻知机。”(《中和集》卷六,载《正统道藏》四 十五册)也就是说,必须对外界的任何干扰全不理会,心中不存任 何芥蒂,一无阻滞,听不到任何声音,闻不到任何气味,凝神守一, 不懈不僵,久而久之,才能悟透个中的玄妙之机。
七、龙虎少林:武林至尊
中华武学之冠,非少林莫属。少林武功,早已扬威天下,屡建 奇功。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少林武术融入佛家济世救人的理念,达 到拳禅合一的高深境界,不论是武德还是武艺,均已为天下群英所 景仰。这种于扶危济弱,于习武中修身,于救人中度己的练功理念, 成为了武术精神的旗帜与代表。
- 千古风流
少林寺武林至尊的发展史
少林武术在我国武术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武 术的一块瑰宝,许多拳术的产生都与它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有“天 下武术出少林”的说法。少林寺也被人们奉为武林圣地。少林寺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位于今河南 登封五乳峰下的少室山北麓,这里四面山岭环抱,丛林茂密,地势 雄绝。创始人传为西域高僧跋陀。公元527年,印度僧人达摩来到 少林寺,他在跋陀开创的基础上,重整旗鼓,大量招收教徒,寺院 日渐兴隆。至唐宋年间,寺内竟拥有田地一万四千多亩,和尚达一 千余人,成了闻名中外的最大佛寺,确立了禅宗祖庭的地位。少林寺禅宗地位的确立,前来皈依者中不乏武师武士。为 了适应寺院周围的自然环境,达到修禅的最佳效果,以及保护寺经济财产的安全,这些身怀绝技的武僧之间相互观摩切磋,取长补 短,研习传授,这就是少林武术的由来。少林武术的渊源是中原地区的民间武功。据考古发现,至迟在 两汉时期,中原地区的武功已发展到相当水平,行气导引之术(气 功)也已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少林寺的和尚多数来自中原一带, 有些人入寺之前就会武功,入寺之后又在僧众之间相互传授切磋。 在武功方面,少林寺一向有兼收并蓄、善于学习的传统,所以能够 广泛吸收僧俗两界的武功精华,不断总结提高,并有所发展创造。随着少林武术名声的日益显赫,天下的英雄豪杰、武林高手, 从五湖四海慕名而来,以武会友,交流武技,这样,少林武术便汇 集了四面八方的武术精粹。从宋代以后,少林武术先后汇纳了宋太 祖赵匡胤的长拳、韩通的通背拳、马籍的短打等十八家拳法的精华, 编成拳谱,流传后世。可见,少林武术的发展,是汲取百家之长、兼 收并蓄的结果。少林寺弘扬武学精神的行为,不仅使少林武术的内容 更加丰富,同时也为各地武林高手提供了相互交流和提高的机会,为 进一步完善少林武术体系、推动中华武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作为中国古代武术的圣地,少林寺也为培养武术人才做出了很 大的贡献。古今不少著名武术家都曾在少林寺学习武术,深得少林 武术的精髓后,或自创门派,或著书立说,或以武会友,或成就一 番惊人的事业。少林武术之所以扬名天下,除了武技高超这一原因之外,还与少 林武僧在民族危难时挺身而出,为民族的兴亡赴沙场、洒热血有直接 关系。尤其在近代史上,几乎每一次在中华民族抗击外敌侵犯、保家 卫国的战争中,都有少林武僧的身影,并在抗敌中立下了不少战功。进入清代之后,由于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和民族压迫,少林武术的 发展由昌盛走向衰落,但少林寺的习武活动并未中断。这个时期,由 于寺僧的流散,致使少林武术向民间广泛传播,并促进了少林武术与 民间武术的交流融合,推动了少林武术的发展及其在民间的社会影响。经过漫长岁月的积累,少林武术的内容日益增多,形成了一个 由拳术套路、散打、器械和功法组成的武术体系,内容十分丰富。
!探秘武术源流»»»> MB
:在技击散打方面,少林武术也有独特的一百多种击法。另外,少林武术中还包括各种各样的练功方法,有“少林七十 二艺”的说法,如:一指金刚法、一指禅功、铁头功、铁布衫功、 拍打功、铁扫帚功、朱砂掌、千斤闸、金钟罩、梅花桩、铁臂功等 等。这些功法的内功用来练精、气、神;而外功、硬功用来练习搏 击中置敌于死命的绝招。如点石功、铁膝盖等,功成后可以用一指、 一膝的力量在格斗中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至于轻功则可以使人身 手轻捷矫健,腾跃如飞。显然,这样一个庞大的武术体系,不是哪一个人或几个人就能 创造出来的。这里既有少林僧人们的智慧,又有民间武术家们的贡 献。少林武术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上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少林武术受到国家和社会 的高度重视。为了少林武术的发展,国家组织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 入到少林武术的挖掘、整理工作中,使一些濒于失传的优秀的少林武 术得以保护和传承;通过成立少林武术专门学校、设立“武术传统体 育项目重点学校”、聘请少林武术专家亲自传授绝技,为培养少林武术 的后备人才提供保障;成立少林武僧团,举办国际少林武术节,以加 强对外宣传、交流和传播的力度,尽量扩大少林武术在国际上的影响。 这些都是对少林武术的继承、发展和传播所做的非常有益的工作。今天的少林寺,不仅是四海游客到访的旅游胜地,也是全世界 习武之人共同景仰的武学圣殿。
- 少林宗风
少林习武的时间与场地
习武不练功,犹如种地不播种。少林武术,之所以名扬天下,
源自其扎实深厚的基本功。少林武功的练习方法,虽然与其他武学 流派大同小异,但却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和独门要诀。尤其是习武时 间和场地的要求,更是与众不同。
“拳打卧牛之地”,形象地比喻了少林武术对练习场地的宽泛要 求。如果没有满意的地点练功,只要有1米宽、3米长的“卧牛” 之地,就可练习和施展少林武术。总之,练习少林武术基本不受场 地的限制。明朝和清初时,少林寺僧都是公开习武,寺院中平坦、宽阔的 场地就是平时寺内僧人练功的地方。拳谱称:“少林面积五顷四,外 分四院都练拳。”到了清朝雍正时,虽然清廷禁止习武,但作为少林 武术的发祥地,尤其是一直把习武作为宗风的少林寺僧来说,寺内 的习武仍未停止,他们为了避开清廷的追究,习武活动改在了夜间 秘密进行。建于明末的少林寺千佛殿,原为储存藏经和佛像的场所, 从雍正开始,这里变成了少林寺的夜间秘密练功房。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西来堂志善碑》中记载了少 林僧人“昼习经曲,夜演武略”,就是当年练功的真实写照。从此, “昼习经曲,夜演武略” “修文不费武备”,已成为“少林宗风”。由于寺僧长期不断地在千佛殿内练功,殿内地上被脚踩出了四 十八个深深的脚坑。
浏览1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