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传承技艺而言,多数人认为学习传统武术没有三五年的时间 是无法入门的,但如今的社会现实已经不可能提供这样的机会了。 所以民间武术传承较好的只是在家族中传播,若家族中无人练习, 则拳派基本走向衰落。总之,在工业文明的大环境下,作为小农经 济文化衍生的传统武术的生存环境,已经逐渐减小甚至消失了。
(二)政策导向与武术竞技化
在新时代背景下,竞技武术诞生了,武术分割成了以表演取得 高分为目的的武术套路和以击打得分制胜的散打。竞技武术的出 现,无疑是对传统民间武术的一次重大改革,作为展现中国文化风 采的竞技武术虽然一直饱受争议,但是不可否认在政府指导下,竞 技武术占据了社会武术活动的主要内容。在淮北地区,竞技武术扎 根于高校和武术馆校。
淮北地区的武术专项班主要是长拳、南拳、太极拳和散打为 主,武术馆校的教学内容也是以武术套路、散打、太极拳、跆拳道、泰拳等项目。由此可见,为适应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在政策导 向下,武术走竞技化发展道路,追求“高、难、美、新”成了主要 的方向
(三)武术健身功能备受关注
正如《素问•保命•全形论》中指出:“天地覆载,万物悉备, 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 就是说,世界万物,人最宝贵,上至君王,下至民众,都希望能有 一个健全的身体。面对社会发展出现的各种“文明病”,健康生活 成为当下民众的主题,而武术的健身防病功能正好满足了人们的这 一需求。
武术健身不仅是孤立的锻炼身体,而是从整体着眼,将健身强 心与生活方式融为一体,健身武术实际上是对人生活方式的全面改 善。特别是太极拳流行,使得大众对武术的追求已经不再是打斗, 而更多的是养生和健身。从20世纪的武术技击到如今的武术健身 娱乐,从以师徒和宗门为主的秘密传承到如今的公开交流,这些变 化说明不同时代背景下社会对武术功能的需求不同。太极拳的盛行 从侧面反映了时代背景下武术技击的弱化和健身养生的趋势。
第二节淮北地区武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一、从非遗角度谈淮北武术文化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与青年生活密切 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 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中国传统武术内容丰富,已有31项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列。现代淮北民间传统武术的兴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四 面八方煤矿建设者的到来,他们也将南北各地的传统武术随之传播 到了淮北,一些身怀绝技的拳师和习武者将擅长的传统武术传授给 周围的年轻人,淮北市的习武者渐渐多了起来,民间的习武之风迅 速蔓延开来。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如今 淮北的传统武术却呈现出明显的失落,习武人数日益递减,许多拳 种几近消失。在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我 们应该找出传统武术流失的原因,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 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淮北市民间传统武术的传承现状
目前淮北市传统武术的传承现状堪忧,主要表现在练习传统 武术的人大幅减少和随之而来的传统拳械的严重流失。从20世 纪80年代后期开始,练习传统武术的人数逐年减少,据不完全 统计,目前只有200余人还在练习传统武术。淮北市的武校和体 校武术队的学生,练习的均为竞技武术项目,社会上的晨练点也 以练习现代武术的人居多,只有少数中老年习武者还在坚持练习 传统拳械和套路“ 20世纪80年代流行于淮北市民间的传统拳械 多达101种,然而,随着一些高龄拳师的相继辞世,许多习武者 也已上了年纪,人去艺绝、后继无人的状况逐渐显现,民间精通 传统拳械的人越来越少,大量传统器械和套路流失,传承至今的 传统拳械数量已不足当年的两成,只剩下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 拳、华拳、形意拳、大洪拳(三晃膀)、南拳、迷踪拳、洪拳、 八卦掌、三皇炮锤、太极剑、九节鞭等少量传统拳械。除陈式太 极拳、杨式太极拳、太极剑外,其他传统拳械只在很小的范围内 流行。
(二)传统武术流失的主要原因
浏览2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