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类学家海威尔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 文化更难捉摸,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 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的形式。……当我们去寻找文化时,除了 不在我们手里,无所不在。”

文化到底是什么?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有了人的历史,也 就有了人的文化。《易经•象传》中说:“关乎天文,以窥时变,关 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西方文化中强调文化是利用自然的手 段,英文中的“culture”,意指耕作,对自然生长实施管理,由此 可以说自然产生了改变自然的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与自然界斗争的能力越来越依靠智 慧,人类学家将这种后生的智慧定义为文化。费孝通先生更简 约地概括了文化的概念:“人为、为人。”人为是说文化是人创制 的,它又是“为人”服务的设施。

广义的文化,可以说是人创造的一切非自然物,以及创造 过程本身。人们说文与武是相对的,“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 而后武力”。尽管如此,武术从人类的搏斗生活中总结出来,就 广义而言,仍在人类的文化范畴之中,这种搏斗术是人创造的, 又在为人服务。显然,武术是人类智慧斗争的结晶,是一种文 化产物。

既然武术本身就是文化,为何还要冠以武术文化呢?这是 因为武术里有文化。武术的技术中、战术中、教习中、习俗中、 思想中蕴含着很多文化内容,人们将武术文化概括为三个层 面:外显层为技术器物层,中间层为制度习俗层,内核层为思想 价值层。

就武术的技术层而言,由于拳家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 审美情趣的不同,又可分为三层:最内层为简单实用的原始技 术层,各国区别不大;第二层则为一定场景下的招法技术层,传 统武术中许多拳家的技术方法大都在这一层面;第三层则是 从审美角度创编的演练,属技术拓展层。无论是哪一层面的技 术,技击性都是它的本质属性。

武术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一个分支,它却能反映出中国 文化的基本精神。诸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崇尚自然、天人合 一、知行合一、贵和尚中,等等,在武术中都有体现。

更重要的是武术的许多文化特征和技术特征与中国文化 类型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钱穆先生认为,中国文化是 一种现实人生的和平文化,其根源在于从古相传极深厚的人 道观念。

中国历史由于数千年来常在一个大一统的和平局面之下, 人们满足于男耕女织的安定生活而不喜欢远征和扩张,对外问 题常常没有对内问题那般重要。对于中国人来说最重要的不 是烧香拜佛,也不是熟悉法律条文,而是练好如何做人的功夫 由此,中国武术也具有内倾性文化特征。

中国文化唯其常向内看,不很重视空间的扩张,却特别注 重时间的绵延,把父与子看作人生的延续。中国武术中的师承 关系正是体现近似血缘传承的绵延文化。

中国人还具有一种普遍的泛艺术观念,使之看待世间一 切事物充满了自觉的审美意识,可以说“不离日用常行内, 直到先天未画前”,既注重日常实用,又追求境界般的理 想。中国武术在世界上独具特色,也正是中国文化有一种审 美文化的倾向。

从人类文明化进程来看,中国人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 民族性格、人生理想、行为准则、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把一种几 近残酷的搏斗技术,演绎成千姿百态、揣摩不尽的一种技艺,一 种以技击为本源,旨在追求人生境界的东方文明。

武术文化是整个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武术的体系是完整 的,尽管在历史上人们着重于技术,而很少进行理论总结,但它 强大的生命力和足够的文化负载力,都足以折射出民族文化的 光彩。

在中国文化的大系统之中,武术又与其他文化子系统,如 哲学、宗教、兵法、医学、养生、美学、伦理等具有千丝万缕的联 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武术在长期的文化浸润之中获得了 丰富的营养,不愧为中国人民创造的东方武技。

我们不能仅仅将武术作一项技术来认识,也不应把它只看 作强身健体的手段,更不能只从防身自卫去考虑。应该说,这 些认识都没错,但是不全面,站得不够高,看得不够远。中国武
术是以身体动作诠释中国文化的生动载体,是宝贵的文化资源 和教育资源。对武术的认识和理解还应当站在民族的高度,乃 至全人类的高度,看到它在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增强 国家软实力、造福全人类的深远意义。

从这个意义出发,我们不仅要把武术技术掌握好,也要打 好武术理论的基础。

人类的格斗术始于战争,是从战场上的血腥厮杀总结出来 的,它的初始技术各民族是几近相同的。战争之后,格斗术中 有了供观赏的残忍“角斗”,中世纪的文明进程中,演绎为约规 下的“决斗”。中国武术史上,春秋时期前有血流中庭的剑客 斗剑,乃至后来立下生死状的“打擂”。这些虽然对战争中残 酷的杀戮有所约束,却依然是生死攸关的。

奥林匹克运动的出现,将格斗术列入其中,诸如拳击、击 剑、摔跤等竞技项目,在规则和裁判的制约下,力求公平和避免 伤害,以力量和智慧战胜对方,决以输赢。这是人类格斗术文 明化的一大飞跃,成为一种激励人们奋取竞争的文化力量。

中国武术的套路、散打也渐入行列,在接收西方体育观念 中,不啻是一种进步。

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中国武术在几千年中国文化与文 明的哺育和熏陶之下,从格斗理念到价值取向,从运动形式到 技术内容都存在许多独到的东西。正如著名国学大师钱穆先 生所指出的,中国文化是一种和平文化、伦理文化、内倾文化、 审美文化的综合体现。它的格斗术更注重方法、技巧,讲究用 意、行气、用劲的巧妙和整体和谐,追求功夫的彰显,通过说招、 试招,显示功力,表现技艺,取得心理上的输赢和人格的完善, 追求“内圣外王”的君子式的格斗较技。

以中国式摔跤为例,许多跤法巧妙精伦,极为精彩叫绝,仅 以对方身体任何三点支撑即为输,极其文雅。据说在法国不少 少儿都在学练中国跤。太极推手则是双方“不丢不顶”,互相 “听劲”试力,用以柔克刚、引进落空的方法令对方失去重心,而 赢得心灵上的胜利。所谓套路运动,流派纷呈,风格迥异,却都 在刚柔虚实的变化中演示攻防招法和功夫,以赢得对方的心悦 诚服。今天更有一种在全国武术功力大赛中的“桩上徒搏”, 也是典型的君子格斗,它汇集了传统的梅花桩、太极推手、站桩 试力等特点,两人在木桩上进行较技斗智斗勇,推下桩者为输。

在人们追求和谐世界、生态文明的观念中,中国武术这种 格斗对抗方式是否预示了未来竞技的一缕新光?

当今社会的科技进步、物质丰富和商业繁荣给人们的生活 带来许多方便、舒适和快乐,但是由此导致的拜金主义、物质主 义、享乐主义却使人们在精神、道德、情感领域上的退化。不少 人为追求享乐而寻求刺激,娱乐致死。在美国有一种演示残忍 的职业摔跤,意在追求血腥厮杀的快感,这是否是人类文明的 一种倒退?

文化若水,柔而有力。平静时它微波荡漾,静若处子;汹 涌时气势磅礴,无坚不摧。文化在当今成了很时尚、很高雅的 话题,什么都可以套上文化。

我不认为武术文化是一种附庸风雅,也不认为只是那种广 义的泛文化。它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内容,它所折射的民族精神 光彩,是丰富的、深厚的、内蕴的。在这个意义上它不仅是一种 体育运动,也是一种文化形态、一种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本书所以称作散论,乃是因为收入的文章体裁不一,多为 近20年中发表的一些论文、随笔、杂感、讲稿等等。由于时间 跨度较大,观点上并不完全一致,随着时代的步伐,观点有一些 变化也在所难免。

武术博大精深,但也庞杂多绪,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接触它、 谈论它、体验它。我是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长期在武术领 域之中耕耘,所思所想不过是管中窥豹,一孔之见。诚请学者、 专家、广大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武术不应只是武术人的事、中国人的事,它是世界人类的 共同财富。愿更多的人来关注武术的发展,愿更多的人在武术 中受益。

■武术发展概说

中国武术的缘起,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原始社会的生产活动。 原始初民为了生存,在与禽兽的搏斗中,逐渐练就了击打、闪躲等 格斗技能,而且创造了尖锋锐利的生产工具,并具有使用利器与兽 搏斗的本领,这些技术孕育了武术技能,为武术的产生准备了物质 条件。原始社会崇尚勇敢精神,每个猎手也同时是战士,手中的工 具也就是武器,勇敢的战士成为一种社会的荣誉和人们的渴望,为 武术的产生准备了精神条件。

武术的真正发生是在氏族社会的部落战争之中。私有制的出 现,掠夺和占有便需要武力。文献记载,轩辕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等等。大大小小的氏族之战,使人与兽斗 的搏斗本领向人与人斗的格斗技能转化,并不断发展转化为独立的 社会活动,武术也就产生了。

当武术作为一种专门的技能,乃至一种社会文化形态脱胎于 世,不能说它就是战争和军事行为,也不能说凡是发生了征战伐杀 行为就是武术。作为一种军事技能直接用于战场上,古代武术的出 现是在军事行为之前或之后,是人们在战斗中总结的技术。再直接 一点说,所有参加战斗的人未必都具有这些军事技能,而具备了这 一军事技能的人,则较有可能在搏杀中取胜。

“国之大事,在祀在戎”,自私有制产生和进入阶级社会以来, 祭祀祖先和加强武力是最为重要的。武力是否强大,时常决定了疆 土的占有和社稷的安危。而武力的强弱则取决于人的多少和人的作 战能力。由此,无论是氏族部落的统领还是夏商时代的君王天子, 无不注重武力和提倡练兵习武。记载中的蚩尤部落以“角麟”(类似 今日的摔跤运动)训练士兵;夏后氏练习击刺于大东之野;每至初冬 周天子命令将帅一起习射御角力。习武讲武,崇尚武功之风是社会 生活的需要,并出现于教育之中的武事训练,祭祀和庆典中的武技 再现,以显示武力的强大等等。武术由一种专门的军事技能逐渐拓 展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

浏览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