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今天武术涵盖的内容形式,与古代作为军事技能的武术 已大相径庭。这是由于在古代战争的演绎中,不仅决定胜负的因素 日渐复杂,就军事武艺而言,包罗战阵布形、负重行军、骑马、射 箭、超距(奔跑跳跃)、投石、翘关(举重)等,使用兵器的格斗技术 当属其中之一。由此,我们不能以古代武术等同军事武艺。另一方 面,当它作为军事技能流向民间,便日渐演化为个体的或小群体的 社会活动,一种强身、自卫、修性、自娱的综合性实用技术。
长达近500年的春秋战国,是武术初步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诸侯争霸,列国图雄,战争频仍。“齐愍以技击强,魏惠以武卒奋,秦 昭以锐士胜”,生存和权力的需要,使各国均加强了军事训练和不拘 一格选拔人才,无疑促进了包括武术在内的军事武艺的发展。另一 方面,政治上大一统的格局尚未形成,统治者要富国强兵,须礼贤纳 ,在文武分碘情况下,养士之风使专事武艺的士阶层应运而生, 游侠剑客自由流动,尚义、守信、有勇,他们武艺超群来自于刻苦习 练,他们是民间习武的佼佼者,又是军事武术走向民间的传播者。 “春秋角试”生动地记述了那个时代,每至春秋两季,天下的武林高 手云集一方,校技斗艺的情景,一如近代的擂台比武,是武术步入社 会文化形态的发端。
自秦以来至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之前的两千多年间,中国虽经朝 代更替,分合交错,总体上,长期处于大一统的封建社会和自给自足 封闭性的农耕经济之中。在这一漫长沉郁的历史进程中,受儒、道、 佛三家文化主宰和影响的中国文化,铸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性格, 形成了独特的文明历史带和民族文化。武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载 体,也在这一文化主体中锻打、制约和发展。
武术在历代传统中,一方面是在官方的武学和武举制度以及军 事训练中发展,另一方面,是在民间的练武活动中传承。两者始终 沿着相击的搏斗形式和舞练的套路形式向前发展着。相击的搏斗形 式有角角氏、手搏、相扑、击剑以及校棒、校枪等等;舞练的套路形式 有打拳、舞剑、盘戟、使枪、使棒,以及枪对牌、剑对牌的对练等。 火器的出现,使武术作为军事训练在战场上的作用日渐消退,而民 间武术活动却空前扩大和活跃。两宋时代出现了民间武术结社和都 市艺人的武术表演,使武术向套路形式发展日趋明朗。
值得一提的是,17世纪末,欧美各国已把武备重心移向蒸汽机 及军舰、大炮等热兵器,而在中国,由于封建社会漫长封闭生产力 落后,还停留在铁器时代,人们深研相互提防的拳术技艺和冷兵器 的攻防搏斗本领。在长期的宗法制度与宗法观念之下,形成了丰富 多样的武术流派。拳家林立,技艺纷呈。同时也导致了宗派分立和 师承传授的神秘性。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刚健奋进的武术在明代完 成了它的体系。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依附于阴阳五行学说的太极 拳、形意拳、八卦掌则形成了主柔主静主内的运动特点,与明代形成 的众家拳派体系互补和对应,正如中国文化中主刚健学说注入了主 静贵柔学说,起到了互补作用。武术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空前昌 盛发展,出现了高手如云、名家辈出的状况,在理论上和技术上已走 向成熟,实现了自身的完善,使这种人类共有的技击技能,得以在中 国这块封闭的文化板块上独树一帜,完成了古代武术的全部进程。
至此,古代武术除了用于军战搏杀功能以外,在长期的历史演 进中派生了比武校艺的竞技性功能,一如角觥、手搏、相扑、露台争 交、打擂台等;衍化出观赏自娱的舞练表演功能,例如武舞、百戏、 江湖艺人的表演,民间年节娱乐活动中的武术;转化为强身健体的 养身功能,与中医、气功导引的结合,讲究性命双修,阴阳平衡,形 成完善自我、整体优化的修炼体系。
面对洋枪火炮,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义和团运动的失败,人们 终于打破了对武术在战争中的迷信。武术面临着如何在近代社会生 存取舍的问题。
辛亥革命后,民气腾勃。人们重新认识了武术富国强兵的积极 作用。一方面,在于武术能强健国民体力、增强自卫能力,成为英 武刚健的民族精神的象征。另一方面,武术在一定程度上合入反对 封建禁锢的潮流,成为培养勇敢、尚武、进取的新文化精神的重要 手段。武术明显地向体育归属。中国体操学校和中国女子体操学校 将武术列为主要课程,提倡尚武精神。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 人开始组织以武术为主旨的体育团体,如南有“精武体育会”,北有 “中华武术会”等等,启迪人们去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
民国时期,政府加强了对武术的控制和利用,创办了具权威性 的中央国术馆及其他地方国术馆,出版武术刊物,组织武术国考, 纳入全国性运动会,颁布学校教育推广武术的纲目和教材等等,为 弘扬武术发挥了重要作用,西北军将领张之江先生为此作出了重大
■新中国对武术的开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武术工作,把武术 作为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一部分,确立为国家开展的体育项目之 一。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武术运动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天起,发展武术事业便提到了新中国体育 工作的议事日程。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刘少奇、贺龙先后对武术 的继承与发展做过重要指示。毛泽东、邓小平从人民的健康出发, 发出过倡导打太极拳等体育活动的号召。为了武术事业的发展,国 家体委先后建立武术科、武术处、武术研究院。自1958年成立了中 国武术协会及其省市的分支机构,乃至区、县、工矿、学校、企事业 基层的武术协会,自上而下地完善了全国组织机构,为做好武术工 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1982年和1992年召开的全国武术工作 会议,制定了武术进一步发展的方针政策,组织挖掘整理工作,开展 普及提高工作,不断提高武术的科学化水平,积极稳步地向世界推 广。1987年国家体委又专门作了《关于加强武术工作的决定》。所 有这些组织机构的不断完善,重要会议的召开,文件的制定,保证了 武术事业的不断前进和健康发展。
昔日在世俗的观念中,武术拳师不是江湖卖艺,便是保镖护院, 即使教拳收徒,也为人不屑一顾,其社会地位极为低下。新中国视 武术为民族瑰宝,武术工作者也受到尊敬和爱护。他们有的参与国 家武术方针大计的研究和实施,有的在高等学校任教,有的在体校 培养新一代,有的在辅导站带群众习武健身。武术工作者在祖国的 每一个角落,乃至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欢迎。体 育院校设立了武术系科,培养武术的高等专门人才。1984年国务院 正式确立武术作为一门学科,批准招收硕士研究生,1996年又开设 博士研究生点,武术教育逐步进入高层次文化领域。它丰富的文化 内涵和精湛的技艺不仅是民族的宝贵财富,而且使武术成为一种高 尚自豪的事业,武术工作者所拥有的荣光,是任何一个历史时代无 法比拟的。
从20世纪5()年代国家编制推广简化太极拳、初级拳械,到90 年代推广“全民健身计划”,群众性的武术活动,逐步遍及城乡、厂 矿、企业、学校。老年人打太极拳,妇女练木兰拳剑,青少年习长 拳,蔚然成风。如湖南新化县就拥有50多个武术团体,习武人数占 全县总人口的40%。人们从实践中领悟到,民族传统武术拥有独到 的健身价值和便于实际操作的特点。目前在我国拥有的武术人口已 达6 000万,改革开放以来,武术引入市场经济,社区建立的武术 馆、校、站,星罗棋布,达12 000多个。每年举行的全国武术馆校比 赛,两年一次的全国民间演武大会,武术之乡评比活动以及即将推 行的“武术段位制”等等必将更大地激发群众的练武热情。群众性 民间武术活动与国际民间文化交流的接轨也已提到议事日程,波及 世界的习武健身活动日渐扩大。国家对社区馆校推行的管理措施和 制度,将引导武术走上更加蓬勃健康发展的轨道。
文化从来是有继承性的。武术是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 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挖掘整理始终是新中国武术的长期战略 任务。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挖掘、整理、继承传统武术的一贯方 针。自建国之初,就开展了对武术的整理、整顿和研究工作,以适应 现代社会的发展,为人民的健康和文化生活服务。于1983年开始的 自上而下的挖掘整理工作,历时三年,不仅对遍布全国的武术进行 了一次全面普查,还对70岁以上拳师的技艺进行了挖掘整理,免于 失传。广大武术工作者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深入山区僻壤,挖掘武 术传统的珍宝,以留于后世。老拳师及广大人民群众献技献物,拳 技、功法,孤本、善本、抄本等珍贵资料450多本,各种世传、家传 的稀世兵器、器械400余件,奉献给国家,武术挖掘整理工作硕果空 前,为武术的发展提供了依据,是一项继往开来的千秋功业。在此 基础上整理出版了《武术拳械录》、《中国武术史》。大量的技术录像 文字图片资料,成为武术继承发展中的宝贵财富。
浏览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