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体育,理当成为世界文化的 一部分,在国际体育中有一席之地。长期以来,它只是一种梦想,长 期封闭的封建社会下的武术,鲜为人知。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中国 武术代表团的表演,仅是一种难得的尝试和呐喊。

当武术在新中国体育中确立了地位,初步完善了它的建制之 后,于1982年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公开亮出了向外推广、走向世 界的旗帜。

一方面,我们确立了把竞技武术推向世界,走向奥运会的目标。 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归根到底是一个中西方文化的问题。中西方 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自鸦片战争以来便拉开了序幕,奥林匹克运动 进入了中国,也经历了一个相当艰难的时期。五四运动后,新文化 运动对封建文化的批判,为引进先进的西方文化铺平了道路,中国 的近代体育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体育从相互排 斥转向相互交流。在“土洋”体育之争以后,武术也从身传口授的师 承之中开始了碰撞以后的第一次交融,并成为一种历史的趋势。就 竞技武术的发展道路而言,新中国在确立武术为国家开展的体育运 动项目之后,在继承传统,发扬民族体育的前提下,大胆参照,吸取 了体操的竞技方法,于1959年出台了第一本武术竞赛规则。自此开 始了中西体育交融、发展竞技武术的新篇章。几十年来,人们不懈 的探索追求,使武术在曲折的发展中不断地前进。70年代末掀起的 思想解放浪潮,为武术走向世界带来了契机。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广 泛的民间交流的同时,竞技武术一步步走近奥林匹克。多年来,我 国通过制定国际竞赛规则,开办国际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组织国 际武术邀请赛,加大宣传力度,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参与,不仅 在亚洲、欧洲、美洲建立了武术联合会,而且于1990年成立了国际 武术联合会,成功地进入了亚运会赛场,还进行了世界锦标赛,以及 亚洲锦标赛,东亚、东南亚运动会,欧洲、美洲的武术比赛,等等。 1994年被国际单项体联正式接纳。目前已拥有一百多个会员国家 和地区。竞技武术作为武术外推的先导和窗口,正在世界范围内兴 起,走进奥运会之日将是中国对世界竞技体育的一份贡献。从历史 的观点看,它是中西方体育在碰撞中的又一次交融。

当然,中国武术就它丰富的内容,多彩的形式,独特的风格和 深邃的意蕴,堪称一个东方体育大系,可以与西方崛起的奥林匹克 并肩媲美。然而,面对现实,奥林匹克已为世界所接受,它在人类的 文明与进步、和平与友谊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其地位是无法替 代的。另一方面,武术走向奥运会,不是一方吃掉另一方,而是双向 交流的互补;未来的奥运会既不应是西方的,也不应是东方的,而是 高层次上的融合。在这种人类进步的趋势中,武术走向奥运的国策 是明智的、正确的。

不可避免,武术在走向奥运的历程中,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 所遭遇到的矛盾和碰撞是必然的。诸如武术丰富多彩却又有庞杂 纷繁、缺乏西方竞技中技术明确规范的一面,它追求的整体气韵和 诗情画意,与西方竞技中注重动作体现“更高、更快、更强”不相吻 合,如此等等。既要交流就免不了碰撞,既要进入就必须付出,这也 是历史的选择。竞技武术是武术中的一翼,与传统武术当有区别。 它既要保留民族特色,又要进入奥运,符合竞技体育的一种思维定 势。这正是近50年来曲折、徘徊的根源,探索和争论的焦点。1996 年出台的新规则,显然在健全竞赛机制,增强技术的区分度,提高评 判的准确性等方面,又向奥林匹克运动贴近了一步。

武术走向奥运会,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们要讨论的不是武术 该不该进的问题,而是应当如何进的一个问题。这一探讨,尚是开 始,远不是终论。我们期待着广大体育工作者、武术工作者的关注 和投入。

另一方面,武术的健身、防身、修性、娱乐的功能,西方体育 不具有的优势和西方体育本身的弊端,使武术日益为西方认识和接 受。不少外国人怀着对东方文化的兴致,对武术健身修性的渴望, 对人生价值的重新追求,纷纷来中国学习武术。我国也多次派出团 队、教练进行宣传、播种和指导,形成了广泛的民间文化交流和体育 交流。这一渠道的发展,预示着中国武术极其广阔深远的前景。

 

■武术的概念与其本质属性

中国武术在华夏土地上绵延了数千年,历史悠久并植根于民 间。它来源于人们的生产实践、军事战争和社会活动,在中国文化 的长期熏陶哺育下,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世代相传,历久而不 衰,凝聚了千百年来历代人民的智慧,逐渐成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 项目。

中国武术具有多彩的形式、丰富的内容、深邃的文化意蕴,具 有健身、防身、修性、竞技、娱乐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无愧为中华 民族创造的文化精粹,不仅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也受到世界上众 多国家、地区人们的重视和青睐。

武术的沿革与辨析

武术源于古代狩猎和战争,是搏斗技术与经验的总结。人类早 期在与大自然的生存斗争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掌握了一些防卫和攻 击技能,为武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兵迹》中说:民物相攫而有武 矣。“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礼记》)当时把 射御、角力、手搏、击刺等,泛称为“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所 涵盖的内容不尽相同。类似今天武术的内容有角角氏、相扑、角力、手 搏、击剑、刺、枪、打拳、使棒等。

翻开中国文化史,环绕各种形式的武术,冠以的名称不下几十 个,如夏商周时期有拳勇、手搏、角力、相高;春秋战国时期曾出现 技击、相搏、手战、武艺、角艇等。使用“武术”这一概念是近代的 事,古代记载中如春秋有“技击”、汉代有“武艺”等提法。汉以后, 较广泛采用“武艺” 一词。“武艺”在《辞源》中系指“骑、射、击、刺 等军事技术”。

“武术”这一词汇最早出现在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所编《文选》 中,“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南朝宋•朱颜年《皇太子释奠会》),其意指 停止武战,发扬文治,并非反映今之武术的概念。后人将“武术” 一 词作为自卫强身之术的专门用语,清末民初时得以广泛应用。《辞 海》解释“武”字有多个义项,其中前两个义项是:(1)“泛称干戈军 旅之事” ;(2 ) “勇猛”。《说文解字》中称“术”字为“邑中道也”,后
引申为“技艺”,即方法、技术,如同道路是通达目的的手段。

辛亥革命后,马良编的武技锻炼法取名为“中华新武术”;1915 年陆大评在《申报》中发表《冯婉贞》一文,记述咸丰时期的冯婉贞 “自幼好武术”,1926年正式定名为“中国武术”。处于半封建半殖民 地的近代中国,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一度出现了提倡“国粹”的思 潮,武术被誉为“国术”,与“国画”、“国货”、“国乐”、“国药”等相 匹配。至今在台湾省及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华侨仍沿用了这一简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民族体育项目,明确称为武术。

从“技击”至「‘武艺",从“武艺”到“武术”,都离不开攻防格 斗这一本质特征。从古代战争中总结出来的技击之术(击刺格斗方 法),可以直接用于战争搏杀,连同骑马、驾车、射箭,以及后来的挽 硬弓、举石鼎等膂力训练,都属于“武艺”这一古代军事技术,并曾 作为武举考试的内容之一。这些军事武艺不仅在军队中,而且有些 内容也逐渐散入民间,步入宫廷,乃至学校,同时具有了竞技性、娱 乐性、教育性等功能,其表现方法也有所变化。它所面对的不再是 战阵,在方法上也就有所区别,如“兵枪”与“游枪”,前者为战阵实 用,后者为行家校技。当徒手搏击的拳术层出不穷、日益壮大时,武 术与军事技术明显分野。有人将其区分为“阵战武艺”和“日常武 艺”,两者既相一致,又相区别。阵战武艺由车战发展到步骑战,以 群体为主,强调集体性、实用性,以杀伤为主旨,重视骑射、兵械直 接运用;日常武艺以个体为主,向技艺多样性、复杂性演绎,以胜负 为主旨,更注重拳械技巧和方法的多变。应当说武术技术是古代军 事技术的一部分,历史越久远,武术与军事技术结合得越紧密;随着 历史的推进,武术与军事技术逐渐分野。今天的武术主要是活跃在 民间的古代“日常武艺”的传承和延续,尤其是明代以来的拳家们的 留传。

 

浏览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