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裕祖:《公南民族舞蹈史》,2页,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②(明)钱占训撰,江应棵校注:《百夷传校注》,148页,昆明,石南人民出版社,1980。 汉人”或“汉化了的夷人”(三国时期的孟获即属“大姓”)。他们受到汉文化 的影响,今流传在滇东各县的彝族舞蹈“跳德”、“转戛”相传是为了保护孟获爱妾葬于树上遗体的舞蹈,此种舞蹈都包含“武”的成分,其可能是汉代护尸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①的遗存。
唐朝时期,云南腹地的西爨白蛮和东爨乌蛮,建立了南诏政权,统一了云南全境。唐朝时期的典籍上已有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记载。唐代樊绰的《蛮书》 及《新唐书•南诏传》云:“姚州部落百姓,男女皆披羊皮,俗好饮酒歌舞。” 唐朝刘恂在《岭表录异》中讲述了南诏王在“百花楼”前用驯象为唐朝使臣表演舞象的精彩见闻:“蛮王宴汉使子百花楼,楼前设舞象②。曲动乐作,倡优引人一象,以金络饰首,锦毡垂身,随拍腾踏,动头摇尾,皆合节拍。”贞元十六年(800年),南诏王异牟寻遣使杨嘉明率领歌舞乐团到达成都,向韦皋献上 “夷中歌曲”,“韦皋复谱次其声,以其舞容,乐器异常,乃图画以献”③。韦皋作了大量的修改加工后,定名《南诏奉圣乐》进献唐王朝,并随团晋京献演, 被列入唐代乐舞之林。这是云南民族歌舞历史上的一个高峰。
宋时建立了大理政权。从《大理国画卷》中,我们可以看出专门用做宗教祭祀或盛典礼仪的一种宫廷乐舞。滇东南麻栗坡县有一幅“大王岩崖画”,当地壮族群众称崖画主体图像是宋朝时的起义领袖侬智高。他是文山侬人(壮族), 也被认为是壮拳的创始人。元人文璋甫在《火节》诗中写道:“只疑灯火烧元夜,谁料乡傩到百蛮。”④此时,云南少数民族中已有了傩舞。元李京《云南志 略•诸夷风俗》还记载有:“金齿百夷,遇破敌,斩首置于楼下,军校结束甚武,髻插雉尾,手执兵戈,绕俘就而舞。”⑤这种战争猎头祭祀舞蹈,在石寨山这种战争猎头祭祀舞蹈,在石寨山青铜器图像及20世纪50年代保族生活中都有表现。当然,元时的“猎首舞”不可能是原始猎头习俗与猎头舞蹈的简单重复与照搬,它显然已融入了部落战争、欢庆胜利或武术演练等新的时代内容与社会文化特征。
明清时期,汉族舞蹈大量流入,云南各少数民族的舞蹈也多已形成,地方史
①(东汉)赵晔:《吴越春秋》,见度启良编《实用古诗佳句韵编》,29页,广州,广东人民出版1991 „
②“舞象”,乂叫“象戏”。此类节目在秦汉时期被统称为“白戏”,足一种深受宫廷和百姓喜闻乐见的,包罗打马戏、杂技、武术、幻术、角斗、滑稽戏和音乐舞蹈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形式。
③(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一百五十八。
④杜玉亭:《兀代罗罗斯史料辑考》,1页,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79。
⑤(元)李京撰,E叔武校注:《大理行记校注云南志略辑校》,95页,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1986„
书、志书或文人著述以及少数民族古歌谣中,多有记述。明洪武二卜九年 (1396年),钱古训、李思聪在《百夷传》里写道:“其乡村饮宴,则击大鼓, 吹芦笔舞牌为乐。”由此可以看出,“舞牌”、“舞干”之类的盾牌舞,历数千年仍在流传,只是逐渐从宗教、王室中退出,回到它最初诞生的民间,形成了供平民百姓用于“乡间饮宴”的民俗性舞种。盾牌舞仍见于云南景颇族和彝族,每逢盛大集会都会跳起盾牌舞。“勒巴舞” 乂叫“热巴舞”、“黎巴舞”,是一种集铃鼓舞、刀棍舞、藏族弦子舞、动物舞、歌舞小戏与杂耍为一体的艺术形式,流传于像俅族、纳西族、藏族等民族中。王沂在其《末嬖诏》中写道:“土俗类楚优,衣被纷错绮。俳谐百态出,供我一哄喜。亦有善刀舞,众锋粲鲸齿。”①西双版纳勘海县勘遮镇缅寺的墙壁上也有人们手持武器而舞的情景。
新中国成立前后,各民族武舞蹈百花齐放,流光溢彩,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和当今文化全球化的影响,许多滇黔民族武舞面临着严峻的生存问题。
(二)滇黔武舞流布
滇黔武舞种类繁多,遍布全境。各民族的武舞都分布在各聚居区内。据专家考证,这些舞蹈大多起源于古代战争,它们以威武和极其雄壮的气势,较好地表现了滇黔各族人民不畏强暴、英勇反抗外族侵略的大无畏精神。从深层意义上, 它的起源也涉及滇黔少数民族的图腾与自然崇拜等。在少数民族的意识形态和观念中,传统民族武舞,就是自己与神明山河对话、沟通天地人寰的一种最佳表达形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人畜兴旺、五谷丰登,预祝吉祥幸福,欢庆丰收胜利,驱恶扬善等。
表2-1滇黔部分民族民间舞蹈中的武术文化举例②
民族 | 武舞名称 |
彝族 | 霸王鞭、三叉舞、棍舞、刀舞、春秋刀舞、两节棍舞、耍标枪,双刀舞、慢步刀舞、剑舞、拳舞、钩镰舞、小刀舞、流星舞、矛舞、箱耙舞、弯棍舞、刀杆舞、盾牌舞 |
汉族 | 春秋刀舞、剑舞、棍舞、三叉舞、两节棍舞、耍标枪、双刀舞、福王鞭、钩镰枪舞、丽王鞭、短刀舞、铜锤舞、拳舞 |
民族 | 武舞名称 |
白族 | 霸王鞭、两节棍舞、棍舞、春秋刀、剑舞、刀舞、双刀舞、长矛舞、关刀舞、五尺棍舞 |
|n|族 | 春秋大刀舞、棍舞、双刀舞 |
布依族 | 霸王鞭、两节棍舞、三叉舞、春秋刀舞、把式舞 |
壮族 | 福土鞭、棍舞、三叉舞、春秋刀舞、双刀舞、棍棒舞、两节棍舞、流星、跳刀、 大刀舞、双头棍舞、钩镰舞、花棍舞 |
哈尼族 | 耍丧棒舞、棍舞、祈王鞭、三叉舞、棍棒舞、刀舞、流星、刀舞 |
瑶族 | 棍舞、刀舞、棍舞 |
布朗族 | 刀舞、链甲舞、长刀舞、甩棍舞、刀舞、尖刀舞、单棍舞、刀板舞、短棍舞、铅巴舞、铁链舞、对打舞、小刀舞、镰刀舞、马刀舞、拳术舞 |
景颇族 | 刀舞、弓弩舞、盾牌舞 |
纳西族 | 优麻磨刀舞、弓箭舞 |
像俅族 | 刀杆舞、盔中舞 |
佰;族 | 刀舞 |
阿昌族 | 弓弩舞、刀舞 |
拉祜族 | 弓弩舞 |
苗族 | 芦笙破三拳舞、地凸拳舞 |
怒族 | 古战舞、射弩舞 |
侗族 | 勾林舞 |
浏览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