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虽然不一定是确 凿信史,但是从文化学上说又确有极为深刻的象征意义。这就像说“三皇五帝 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虽然不一定是确凿史实,但在文化学上却可以认为完全
《三丰全书•大道论》,以“无 生成论去比附于人的发育,认 命",即由修心炼性而达精气化神,由有为而达无为,以返先天无极。这么一个说法,跟后出的王宗岳《太 极拳论》精神是完全一致的。民国以来,陈樱宁更把道教“仙学”作为一门“生 命的学问”来探求,也跟武术的养生发展方向一致。笔者以为,如果说道家理 论从基本学理上支撑起武术的拳理阐释的话,那么道教意识则从人体信仰上支 撑起武术的身体技术走向。
(5)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被看作社会动乱和政治压迫下“人的觉醒”。它 把古老的《周易》、《老子》、《庄子》“三玄”作为自己基本的理论材料,把 先秦、两汉的宇宙演化论发展为哲学本体论。它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容忽视 的地位,不应该简单地被贬为“书生空议论”那“脱离实际”的“误国清谈” 和“胡思乱想”。(对统治集团不利,并不等于对整个社会人生不利。假如这些 “空谈”毫无实际意义和社会效应,那统治者又何必将其视为“洪水猛兽”,誓 必除之而后快?)精神探究是兴国的前提而不是误国的表现。特别是其中“有 无之辩”、“言意之辩”和“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自然养生论”,对后世武 术特别是内家拳类影响相当深远。“有无之辩”中“以无为本”的“贵无论”,从 “本末”、“体用”的逻辑究竟,而不是从存在先后的演化自然次序去研究“有” 和“无”,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思维模式。所谓“以无为本”,就 是把无形无象的“无”作为有形有象的“有”之本体,它并不意味着对“有” 的绝对排斥,只是表示“有、无”二者存在着一种“体用、本末”的相互依存 关系。只有通过对“有”的具体分析,才能阐明“以无为本”的统帅作用。这 个理论对内家拳类基于强大“内劲”基础上的用虚、用反、用弱、用空方式,有 着明显的启发和指导意义。“言意之辨”中言不尽意的“得意忘言”、“得意 忘形”和“得意忘象”,则是包括内家拳类演练在内的中国表现艺术之理论基 础。至于其强调“任自然”的处世风格,不但突出了人生中对“神”的养护,而 且还是个体“自我意识”对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魏晋风度(竹林遗风)那超拔 脱俗的精神、师心使气的风骨、放达不羁的行为、越名任心的性格,给后世武 林人士率性自为的人生态度和内家拳师涵养性情的操作走向,提供了极为丰富 的有益养料。
2.汇集于理
宋明理学是我国思想史的气概融汇释、道、儒三家,建立了一个几乎“包罗万象”的庞大“新儒学” 体系,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正统哲学,统治了我国思想界六七百年。从哲 学形态上看,理学已经有了一个相当精致的哲学伦理本体论体系,并发展出一 整套庞大的范畴系统。首先,它建构了以“理”或“气”为本原的宇宙观范畴 网络,如理与气、太极与阴阳、道与器、天与命以及动与静、变与常、一与两、神 与化、一与殊、体与用,等等。与此同时,它还建构了以人性为基础的社会历 史观范畴网络,如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性与情、诚与敬、仁与爱、中与庸、理 与欲、王道与霸道、变革与泥古、尊贤与重民,等等。此外,它特别还建构了 以“心”为核心的心性认识论范畴网络,如心与物、人心与道心、心与性情、知 与学、知与思、知与行,等等。这些范畴几乎囊括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切,具 有相当强的解释能力。它从体用范畴演化出来并融合佛道修持的“功夫”概念,更 为各种心性和身体的锻炼提供了理论参照。“功夫即本体”,这不但是心性修 养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武术锻炼的基本原则。宋明理学注重义理、突出性理、讲 究事理、标榜天理,有着“致广大、尽精微”的宏大气概,其“朴素辩证法” 思想的确相当丰富;在人生态度和理想人格方面,则探寻“孔颜乐处”,追求 “天人同体”,高标“浩然正气”,涵咏“圣人气象”,突出“为天地立心,为 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大抱负。这套东西的影响力在后 世相当深远。当然,在宋明理学内部也有“理学”、“心学”、“气学”、“实 学”和“象数”等倾向性很不一致的流派,特别是在后期分化出带明显启蒙倾 向的批判性思潮,此外还有理学内部各种流派互相斗争、交融以及它们逐步由 盛而衰的历史发展,等等;但总的来说,它们关心和处理的问题以及使用的主 要概念,基本上是一致的。
不必讳言,到了明清之际作为统治思想的理学思潮已经日益趋于僵化腐 朽,特别是它“存天理、去人欲”的极端和虚伪说教,把当下的统治秩序打扮
成永恒不变的“天理”,把百姓基本生存的合理诉求贬斥为必须革尽的“人欲”,最 终引发各种严重的动乱和危机;然而我们也不应该抹煞它前期所获得的伟大成 就和积淀起来的中国式智慧,不能无视它在民间底层长期形成的深远影响和变腴体扳术:狭伐构艺等在这一时期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繁荣,与此相应还发展起一门新的学科—— 技术科学。宋明理学则是这一繁荣时代的综合产物,因而比秦汉思想和魏晋思 潮更具系统综合性。它给中国武术的拳理阐释提供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 中国传统武术的基本论著,大都是在这个时期以后才出现的。
就武术形态本身发展来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贵族社会的瓦解,两宋 年间民间武术日渐从军事武术中彻底独立出来,出现了较为成熟的并融训练、实 用、表演、自娱为一体的“套路技术”。它跟宫廷乐舞百戏、角抵相扑向民间 的下移汇合起来,特别是后来还经过元代戏剧象征性程式化艺术表现方式的影 响,逐步在民间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全面开花”,使武术技术由此可以获得一 个比较稳定的表现载体。这是中国独立的“武术形态”真正成型的关键阶段。另 一个方面,整个武术的训练体系和修持技术也更为成熟。一些喜好武术的舞文 弄墨之士开始利用宋明理学的基本框架,对武术拳理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整理和 理论阐释,于是书斋士林的“学究气”(竹林遗风,知识精英的独立取向)跟 民间草莽的“江湖气”(水浒精神,民间社会的反抗走势)开始有了奇特的结合。
明代以来,随着国家的“积贫积弱”特别是对外军事力量的不断衰落,国 内政治统治的日益专制以及社会内部矛盾冲突的日渐加强,民间习武之风日 盛,拳、棍、刀、枪“十八般武艺”和各种武技门派林立,武术家们更北上南 下易地比武和拜师求教、研讨武艺,并广泛地吸收外国武术(如日本倭刀)技术。这 时“武术界”公开示艺、执技论力现象越来越普遍,作为拳理阐释的民间拳谱 和歌诀不断出现,一些武术家的著述也纷纷问世,民间武术进入了全面的成熟 时期。这时作为统治阶级思想的宋明理学,自然也进入了武术理论,并构成了 武术理论的基本解释框架。
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是中国武术发展的最辉煌的时代,由于社会的大变 动,大量高级知识分子流入民间并跟武艺发生关系,由此有了对传统武技进行 文化上高层次的整理和提高。
依笔者看来,宋明理学之所以能够成为武术的基本解释框架,主要的原 因恐怕不仅在于它是武术形态真正成形时整个社会的统治思想,更重要的是宋 明理学中的性理解释跟中医 合,因而可以非常方便地 释。俗云“不为良相,便为人体科学岐黄之道的深深契 拿来作为人体活动的理论解 良医”,又云“用药如用兵”。人的自身调理跟社会管理运作和人际交往处理,当具有某种同构关系。宋明以来 的社会风气,从上到下都把“习医养生”跟“心性修养”融为一体;这对“理 成于医”的武术理论成熟,可能起了某种决定性的作用。自此先秦以来的个人 肢体冲突应对技巧,也就逐步走向以身心修炼为内核的生命个体自我完善技术 体系,开发出强身健体、袪病延年、防身护体、制人取胜、修心养性、悟道怡 情等多种社会功能。
浏览6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