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武术文化研究”是在上海体育学院博士生导师郭志禹教授的 《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现代阐释及其发展趋势研究》(2013)的大背景下提 出的新课题。基于浙江省地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社会习俗,对浙江 武术文化的再细化探讨。该课题将浙江细化为浙北平原、浙东南沿海、浙 中金衢盆地和浙西南丘陵四个区域,进行地域内的武术文化研究。对浙 江省民间武术拳种分布特点和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代表性拳种的地 域文化特征,探讨与武术相关的民俗体育的武术文化元素,论述浙江地域 文化与地方武术文化的关联。个案探索了南宋“岳家军”、明代“戚家 军”、明末清初的“内家拳”等古代武术相关事件对浙江地方武术的影响, 讨论了地方尚武风气对浙江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

该课题集结了台湾师友郑少康博士、上海体育学院丁丽萍博士、浙江 师范大学王楚泽副教授、骆春燕副教授,以及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魏 卿、赵天博、常振鲁、金琼琼,本科生潘梦丽、周邹华、邓作强等同学的智慧 和辛勤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郑少康博士完成了第四章“明代在浙江成就的《纪效新书•拳经》对 武术的影响”和第十章第一节“内家拳”的撰稿,魏卿完成浙江沿海地区 武术文化调研和整理,赵天博同学完成了杭嘉湖平原武术文化的调研和 整理工作。

浙江人杰地灵,地域文化丰厚深邃,武术文化需要不断深入发掘。发 扬武术优秀文化,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正能量,作者竭力探索江南传统武 术文化真谛。但作者深感才疏学浅,学力不足,认识尚浅,虽然用心致力 于地方武术文化探骊,但收获有限,错误疏漏之处还请专家学者批评 指正。

郭守靖

2014年10月

 

目录

CONTENTS

绪论 1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1

第二节研究的基础理论与方法5

第一章 文化、地域文化、武术文化基本阐释 12

第二章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现状 17

第三章浙江武术的地域发展概况 27

第四章明代在浙江成就的《纪效新书•拳经》对武术的影响……37

第五章浙江武术的地域文化创新 50

第六章 浙北平原武术文化 57

第一节浙北平原地域文化57

第二节浙北平原武术文化概述61

第三节浙北平原本土武术文化66

第四节浙北平原武术的地域文化特征68

第七章 浙江沿海武术文化 73

第一节 浙江沿海的自然人文背景73

第二节浙江沿海的武术文化77

第三节浙江沿海的民俗武风80

第四节浙江沿海武术的地域文化特征82

第五节浙江沿海的武术文化发展成因89

第八章浙中金衢盆地武术文化 1 99

第一节 金衢盆地的自然人文背景99

第二节金衢盆地武术拳种及地域分布100

第三节金衢盆地武术的地域文化特征104

第九章浙西南武术文化 109

第一节浙西南武术的自然与人文背景109

第二节浙西南武术的地域分布112

第三节浙西南少数民族武术的地域性文化特征115

第四节浙西南武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思考118

第十章浙江本土拳种文化 120

第一节内家拳法121

第二节船拳131

第三节舟山船拳133

第四节练市船拳135

第五节岳武穆柔术137

第六节江山洪公拳142

第七节台州南拳146

第八节温州南拳148

第九节刚柔法拳151

第十节黑虎拳153

第十一节五祖拳155

第十二节水浒名拳157

第十三节武林活拳163

第十四节五常十八般武艺166

第十五节猷辂拳169

第十一章浙江武林名人录 172

第一节鉴湖女侠:秋瑾172

第二节革命圣人:张静江174

第三节卫生御侮:蔡元培175

第四节江南第一脚:刘百川176

第五节 太极“万年青”:牛春明177

第六节京剧武魂:盖叫天179

第七节拳学佛心:黄元秀180

第八节武术精神倡导者:纪晋山181

第九节杨氏太极拳拓展者:叶大密182

第十节叶派太极拳名家:金仁霖183

第十一节形意拳名家:奚鑫法184

第十二节 太极拳名家:蒋玉星184

第十三节学贯武林:何长海185

第十四节武侠小说至尊:金庸186

第十五节大刀:李青山187

第十六节当代领武者:陈顺安188

第十二章与武术相关的民俗活动研究 190

第一节余姚木偶摔跤191

第二节瑞安藤牌舞197

第三节仙居十八罗汉199

第四节诸暨竹马202

第五节磐安炼火212

第六节临海黄沙狮子220

第七节林城狮舞224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中华各民族的历史发展演变中逐渐形成的一 种独立的、颇具特色的文化形态,而中华民族精神正是深深植根于这一优秀 的文化土壤中,并成为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薪火相 传、永续常新的内驱力所在。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也强调指出,文化是 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民族精 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这充分说明了民族精神的重要 地位和作用。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存与斗争 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 昌盛下来的一个优秀传统体育健身项目,因此武术已成为我国的非遗项目, 是我们传统体育的精华和代表。从以前的整理研究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 到,很多不同地域的武术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自成体系。也就是说每一个 拳种的派系都与它所在的地域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说地域性也是我们国家 武术中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传统武术所蕴藏的价值所在①。

《中国文化概论》一书中明确提出:研究我们的传统文化时候,必须结合 它所在其中的环境,同时在考察文化发展变化的研究时要注意地域环境在 其中所扮演的角色②。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一部分的武术文化,地域环境对其 产生影响也将是不可避免的。为了更加深入地进行探讨,就应该考虑它所 处的历史环境和地理条件,同时也应该考虑周围其他的文化对其发展变迁 的深远影响。由于中国地域十分的广阔,又受到地理和历史双重影响的作 用,因此形成了有着各自不同特色的文化区域,而这些地域在历史的发展 中,从文化上开始逐渐的融合,有很明显的地域性特征。诞生于其中的传统 武术,不可避免地受到它的影响作用,特别是在交通和信息都很落后的古 代,因此武术文化只能在小范围内进行交流,地域文化明显的对其产生重要 的影响。随着近代以来的科技进步,地域的影响逐渐减弱,然而武术文化已 经被打上具有遗传性的地域特色的烙印,所以武术文化的地域性在以后的 很长一段时间里将一直不会消失③。因此对中国传统的武术文化研究按照 一定区域进行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比较科学的。

丰厚中国武术文化资源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是需要从各地域武术文化 中提取直接素材和养料的。所以,研究各地域武术文化,深入挖掘各地域武 术文化中反映民族精神的素材,则正是使中国武术文化服务于培育、弘扬中 华民族精神之具体而有效的途径之一。

中华武术伴随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历史长河流淌至今,并为世人所瞩 目。浩瀚的中国传统武术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是中华文明、沧 桑历史的见证。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来源于其内部构成因素的多姿多彩。 中华武术的历史弥新,取决于中华文化在历史变迁中各种地域、人文、社会

①张胜利,郭志禹.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模式构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 (4).

②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5.

③张胜利,郭志禹.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模式构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 (4).

多重因素的碰撞、融合而产生的强大动力。

传统武术门类繁多,不同地域之间因自然、经济、人文、社会等因素诸多 方面的差异,生产出了各具地域特色拳种。在这一过程中,各地域特色拳种 “如同山间小溪潺潺不息,在中国传统文化共同的信仰、价值取向下,以自己 独有的特性演绎着自己那独具神秘的历史。”

秉承历史、把握现在、探究未来,是武术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本课题 拟从地域武术文化视角入手,对浙江武术的历史、现状、相关文献研究展开 全面、系统、有序的分析,藉此梳理浙江地域特色拳种的历史发展与文化渊 源,这对弥补浙江地域文化史、解读浙江地域民俗风情具有独特的意义。_

浏览5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