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不少时贤认为,武术的本质是“动”;宋明理学“习 静主敬”倾向,于武术发展起了消极的作用。此说虽然不无道理,但就太极拳 的观点来看,习静养气和主敬立身,却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习静主敬”、“内 向持中”是太极拳的基本技术特征,离开这点恐怕难以说明太极拳本身的发展。理 解这个问题的关键,恐怕在于中国文化所说的有无相生的“动、静”,并不是西 方式机械运动意义上的“动、静”(这需要另文说明)。我们一些理论家对这 些“似同实异”的概念,看来是搞混了。
就太极拳角度来说,宋明理学的解释框架更是十分明显。太极拳以“太极” 命名,就是典型的宋明理学产物。本来,早在《易传》中,便有“太极生两仪、两 仪生八卦” 一类的提法。但这时的“太极”概念,很大程度还只是个一般性的 宇宙演化论范畴;唯有到了宋明理学时,它才成了一个普遍性的哲学本体论范 畴。(不过太极拳理作为一种技术理论,并不执着宋明理学对太极本体到底是 理、是气、是心,还是大、是中、是一的争论,只着眼于事物演化中那相反相成、生 克制化的辩证关系。)此外还有宋明理学的“主静主敬”走向,更是跟太极拳的“松 静为本”完全契合(如前所述,目前社会上时贤关于宋明理学“主静主敬”对 武术的影响是“纯消极”的说法,不过是仅从西方式竞技运动的角度来对中国 式养生和应对技艺所作的片面评价,因而并不是不可以商榷讨论的绝对真理)。作 为太极拳经典著作的《太极拳论》(王宗岳著),则全面依托理学经典《太极图说》 (周敦颐著),对太极拳的拳理作出了相当全面和深入的精辟解释。《太极图说》 前面谈“天道”,后面谈“人道”,用“天道”易理解释“人道”并落实到“人道”。《太 极拳论》也按同样模式,先谈“天道”根本,后谈操作原则,用前者为后者作论证。
一代太极宗师杨澄甫在其权威著作《太极拳体用全书》的例言中总结说:“太极拳本易之太极八卦,曰 理、曰气、曰象以演成。孔子所谓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岂能出于理气象乎?
惟理气象乃太极拳之所胚胎 也。三者得能兼备,而体用全矣。然象取法太极八卦,气则不出于阴阳刚柔,理则主宰变易不易,以穷其 化。学者尤宜先求其象,以养其气,久之自然能得其理矣。”这是用理学框架 对太极拳的逻辑结构作全面的解释。杨澄甫、吴鉴泉二氏传抄的《太极拳诀》(特 别是其中《太极体用解》、《太极文武解》诸篇),宋书铭传抄的《太极拳谱》,孙 禄堂著的《太极拳学》、《拳意述真》,还有陈鑫撰写的《陈氏太极拳图说》,都 不同程度地沿袭了宋代易理(即宋明理学)的基本框架。由此看来,当今某些“武 术理论家”所谓太极拳理跟易学框架和宋明理学毫无关系的说法,不能认为是 客观的。
3 .吸纳新知
“新学”是西方近、现代理论学术的中国版,或称中国化了的近、现代西 方理论学术。戊戌变法后特别是辛亥革命以来,整个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历史走 向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各种“新学”思潮于是也就成了各种学术、技术和 艺术的发展主流。(至于在这背后国家力量、上层精英和民间社会、草根群体 的多向度的反复博弈,则需要有专门的具体研究。)传统的中国学术优点是整 体圆融、模糊灵活,缺点则是缺乏具体分析和明确规定;特别需要借鉴西方的 理论学术以丰富和发展自己。晚清以来的各种民间拳社组织和民国以来的各级 “国术馆系统”聚集了不少知识分子,他们在引进西方科学理论整理传统武术 方面做了不少工作。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我国体育界关于“土、洋体育”的 争议,更加速了武术理论吸收西学营养的过程,由此出现所谓“武术科学化” 的明显走向。现代太极拳则是在这个背景下,进一步吸收了西方的哲学、社会 学、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体育学、教育学、人类学、文化学、美学以及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各个方面的有益养料,在学理研究上和操作训练上 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展现了一个开放系统自我更新的永生命力。至于其中 出现那不可避免的异化倾向,则要通过返璞归真的“反求诸己”来加以解决。
上世纪以来,近代的西方体育理论和自然科学对整个武术拳理的不断渗 入,同样也表现得相当明显。“体育”本来是个西方概念(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跟 这个概念比较接近或交叉的只有“养生”、“演艺”、“嬉戏”、“技击”、“练 功”、“修持”等一类说法,其 — 内涵跟西方人所说的“体育”有着明显的差别),辛亥革 命前后才被引入中国。以太极拳为例,杨澄甫、吴鉴泉 二先生传抄的“拳诀”中(例中囚传垸武木攵化论如其中《太极文武解》、《太极分文武三乘解》等篇),就相当显目地有了所 谓“修身、体育之道” 一类的提法。1912年许禹生组织“北京体育研究社”,实 际上就把武术太极拳定位在体育领域,他不但在《体育季刊》中宣传太极拳,而 且还运用西方近代体育理论和技术去分析整理传统太极拳,并编写太极拳专著 公开出版。例如他在1921年出版《太极拳势图解》一书的绪言中,就力图摆脱 传统理论的束缚,开始从体育的角度出发,去说明太极拳的历史起源和社会功 能。他在该书第二章的“太极拳之意义”一节中,呼吁对太极拳的科学解释:“太 极拳者,形而上之学也,……固借太极之理以说明之。……非如世俗卜筮迷信 者所谓太极也。现在科学昌明,后之学者,若以几何重学等理论说明之,而不 沾于易象,则所深望也。”我国著名民主人士章乃器先生1917年出版《内功拳 的科学的基础》(1924年再版更名为《科学的内功拳》),率先用近代生理科 学解释拳理,整个拳家理论由此耳目一新。不久,徐致一先生在1927年版的《太 极拳浅说》中,则已经相当自觉地引进西方的生理学、心理学和物理学来对太 极拳进行拳理阐释;其中涉及对太极推手中诸如合力、分力、尖劈、螺旋、杠杆、力 矩、重心、动能、势能、压强、摩擦、滚动、滑动、做功、抛物线等方面的机 械力学原理分析,特别引人注目。用现在的观点看,这些先生们当年的分析未 免过于粗疏,但其开创的艰辛,却非我们现在所能想象。20世纪20年代到40 年代最有代表性的是有一大批运用了近代动作分析和摄影或绘图技术的太极拳 著作出版,其中较著名的有:孙福全(即孙禄堂)的《太极拳学》,杨澄甫的《太 极拳使用法》、《太极拳体用全书》,陈微明的《太极拳术》、《太极剑》,吴 公藻的《太极拳讲义》,吴图南的《科学化的国术太极拳》、《太极拳》、《太极剑》、《太极功•内家拳•玄玄刀》,姜容樵、姚馥春的《太极拳讲义》,陈 鑫的《陈氏太极拳图说》,陈绩甫的《陈氏太极拳汇宗》,杜元化的《太极拳 正宗》,王华杰(即王新午)的《太极拳法阐宗》,陈炎林的《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吴志青的《太极正宗源流》,宋史元的《太极蕴真》,郑曼青的《郑 子太极拳十三篇》等,在整理传统套路技术的同时,这些著作大都附有传统拳 论及对其理解和解释。与此同时其他各种武术流派的专著也大量出现,于此渗基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也不免受到某些形式主义或机械主义的干扰。20世纪50 年代,北京医学院运动医学研究所跟苏联专家合作,率先专业化地运用近代生 理学和心理学理论,对太极拳的生理机制和效应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初步探讨; 分别研究了打太极拳对人类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以及 体内物质代谢和对骨骼、肌肉、关节活动等各个方面的良性影响。改革开放以 来,这方面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研究领域深入到心电、脑电、肌电、能耗、免疫、代 谢、血液、血脂、血流等各个方面,调查取样范围明显扩大,取样数量不断增加,而 实验设计也比以前更为周密合理。而这些实验中所提出的一些问题,例如:一 般体育运动初学者能耗高而熟练者能耗低,但太极拳运动却是初学者能耗低而 熟练者能耗高;太极拳本身已经被证明可以治疗高血压,但在实际生活中却不 少有名的太极拳师却恰好是死于高血压……也提示我们,有些深层的生理机制 (例如不同技术体系和训练方式的生理效应,技击意识引发的生理应激反应等) 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
浏览5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