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问题不在于中国到底有多少人懂 武术或练武术,而在于武术中是否贯穿着或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我们 通过对武术的文化学研究,一方面可以为武术本身的发展提供文化参照系,另 一方面则还可以通过对武术这个技术模型的分析去把握中国文化的特质。

鉴于传统武术派别繁多,风格各异,极难笼统说明。所以本文在论述传统 武术时,主要是拿太极拳类来作为代表的。笔者以为:太极拳是武术中最成熟 而且最具特色的拳种,只要不拘泥于细节,太极拳类所具有的一般特征,完全 可以推广去认识整个中华武术

(一)武术是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

武术作为中国人的存在方式,首先就在于它是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和文 化现象,并由此而作为独特的身体文化符号,从特定的角度对象化地鲜明体现 了中国文化的整体性质。

传统武术是中国文化整体发展的结果,并跟中国文化整体具有某种同源同 构“全息映照”关系。正如生物体任何一个细胞都包含有生物体的全部遗传信 息一样,武术也包含有中国文化的全部“文化基因”。中国人在武术上的种种 考虑,同样可见之于中国的 疗、艺术等等领域。所以通 们可以了解中国人到底是如决问题的。俗语云:有比较然后有鉴别。世界上任何东西的基本特征,都是在 比较中显现出来的。为了把握以技术为主的中华传统武术的主要特征,笔者特 用相近的西洋竞技拳击作为参照系,择要作出比较。任何比较无疑都有其自身 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但这并不妨碍人们通过比较把握事物自身固有的特征。

身体形态

传统武术:基于黄色人种,讲究五短身材,显示腰围大腿的正三角阴性体 型,人体重心较低,体现“恋土归根”的农业民族心态。竞技拳击:基于白色(和 黑色)人种,强调身高体重,突出胸围手臂的倒三角阳性体型、人体重心较高,体 现“离土超越”的工商民族心态。

动作特征

传统武术:形不破体、力不出尖,腰如轴立、手似轮转,外松内紧、意气 领先,有进有退、占中求园;内倾性人格和主体性思维方式,使其动作类似中 国古典舞,趋向于拧、倾、曲、园的内聚性形态,表现龙腾虎跃、纵横往来、起 伏跌宕、圆转变化的节奏韵律。竞技拳击:下颌微收、上体稍倾、直摆勾刺、强 硬刚健,滑行飘忽、简明灵便,攻势凌厉、一往无前;外倾性人格和对象化思 维方式,使其动作类似西方芭蕾舞,趋向于开、蹦、立、直的外拓性形态。讲 究勇猛快捷、沉重有力、直拳直腿、强攻硬打的力量显示。

技术特点

传统武术:上虚、下实、中间灵,突出下盘功夫,就势借力,防守体系严密,注 意“适度、合理、可行”,属技巧应对型,反映中国人“巧的追求”。竞技拳击: 拳重、手快、步灵,强调手上力量,依托本力,进攻方式凌厉,争取“更高、更 快、更强”,属力量对抗型,反映西方人“力的崇拜”。

生理机制

传统武术:类似气功沉着警醒的“特异功能态”,着眼身体内外及敌我双 方动态关系的综合性效应,调节自身新陈代谢以保养生命。竞技拳击:属于竞 技力量激发的“超常功能态”,追求身体在特定条件下单项机能极限的最大逼 近和突破,力口快自身新陈代谢以表现生命。

训练方式合,方法模糊灵活,强调个人 悟性与临场技巧。动作名称

传统武术:基本功法练,习与整体动作模仿练习相结多为意象启发型。竞技拳击:身体素质练习与专项分解组合练习相结合,方法 明确清晰,强调科学训练和规范技术。动作名称全属描述指令型。

Zhiwu Weiwen

方法论基础

传统武术:基于元气论背景发展起来那个以阴阳五行学说为代表的古典朴 素系统论把握。操作时圆融功夫、劲路、态势、时机,突出主体在主客体双方 互动关系中的自身状态。竞技拳击:基于原子论背景发展起来的近代机械力学 和生物力学、生理生化等专门学科,操作时讲究力量、速度、时间、距离,强 调主体在自身运动过程中的对象化特征。

战略选择

传统武术:基于“无法选择敌人”考虑的“以弱对强”方式,强调胆识谋略,往 往先让一步,留有余地,有理有利有节,稳字当头,稳准狠。属“弱者战略”。竞 技拳击:基于“公平竞争”考虑的“两强对抗”方式,突出勇猛决断,喜欢抢 先进攻,出手见红,竞争当仁不让,狠字领先,狠准稳。属“勇者战略”。

社会属性

传统武术:源于中国古代人们的生存自卫,发展为传统农业社会的综合实 用技术,其基础是伦常曰用,属于现实生产生活此岸的“必然王国”,一般固 守必要劳动的使用价值。具有强身健体、袪病、延年、防身护体、制人取胜、修 心养性、悟道怡情、教化人心、江湖卖艺、生产技巧、劳动保护、心理调控、自 我满足等一系列极为广泛的直接社会功能。竞技拳击:源于西方古代奴隶主的 消闲观赏,发展为近代工商社会的专项竞技体育,其基础是闲暇游戏,属于现 实生产生活彼岸的“自由王国”,大多进入剩余劳动的交换价值。具有某种“超 越现实”的人本身发展功能。它还可以借助人的各种社会规定,派生出政治、经 济、军事、艺术、商业、文化等一系列间接社会功能。

比试应用方式长避短,因人制宜、随机应变。由此分化出高手较技和无赖比拳的互补状态。前 路走、遇到黄灯赶快走”的社会“人治”方式。竞技拳击:讲究比赛规则和赛 事程序,统一法度、规范行为,费厄泼赖、公平竞争,机会均等、强者取胜。由 此发展和影响到真正“你死我活”的私人决斗,也强调规则和裁判,暗杀行为 不入主流文化。这是单项技能的比试,即使是应用到性质有别于生死博弈的技 击应对,也要被整合和渗透到西方所谓通过“社会契约”讲求“权利与义务均衡” 的“法治”文化之中。

传统武术:突出实用目的和综合效果,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避实击虚、扬总体文化特色

传统武术:围绕生命活动的维持来展开,崇德尚礼、厚生利用,舍己从人、反 求诸己,对待互根、相济互补,阴阳之道、中和空妙。象征符号为太极图,用 以表明中国人在以技进道、德艺合一的过程中,讲究阴阳互补、转化升华的自 我完善,具有泛道德主义倾向。竞技拳击:沿着超越现实的方向去发展,求知 推理、拼搏竞争,以我为主、外向拓展,二律背反、对立统一,斗争冲突、扬 弃否定。其象征符号为十字架,用以表明西方在精神与物质、此岸与彼岸的两 极对立中,追求极限和超越,具有泛科学主义倾向。

(二)武术已融入中国人整个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

武术之所以作为中国人的存在方式,不仅在于它在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了 中国人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等,表明了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 民族文化特征;而旦还直接是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直接地渗透到 中国人整个曰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

武术是中国文化整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一方面跟中国的释道儒玄、政 治伦理、兵农医艺、曰用百工等互相区别、互相对待而又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共 同组成绚烂多姿的中国文化庞大系统;另一方面又跟如上种种文化形式不分彼 此地融合渗透在一起,并直接采用传统哲学的动静开合、形神体用、阴阳有无 等范畴来进行拳理阐释,采用传统兵法的攻守进退、虚实刚柔、奇正胜负等范

畴来建构应敌原则,采用传统医学的阴阳平秘、气血经络、筋骨脏腑等范畴来 探究演练功法,采用传统伦理的性情志趣、信义仁勇、礼乐教化等范畴来塑造 说,武术活动中的基本原则,都应该而且可以贯穿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而 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又都全部能够借用来进行武术的功法演练。这种武术曰 常生活化和曰常生活武术化的双向渗透,使武术和日常生活最大限度地融为一 体。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武术器械,也多数是刀、枪、剑、戟一类的古代战争兵 器,锄、镰、锤、斧一类的传统劳动工具和桌、凳、衣、扇一类的曰常生活器具。由 此可见,中华武术并不仅简单是种民族形式体育,而且还是种普适灵活的综合 实用技术,具有大量超出体育的现实社会功能,其基础性的生命智慧和生存技 巧,直接渗透到经济、政治、军事、医疗、教育、艺术、宗教、民俗等广泛的 社会生活之中。

浏览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