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天人一体、物我交融”,把“养”与“生” 组成词组,这显然是突出其整体性那涵养和维护生命的意义,由此与后世把它 理解为“保养身体、促进健 康长寿”显然一致,然而内涵更为丰满和大气。但在先秦,“养生” 一词最先却有治理天下、治人活世之意,后 ,来还引申到明哲保身的价值行为选择;中国文化很早就把人的生命放在社会背景中进行思考,其内涵也远 比后世理解更为丰厚。从辞源上看,中国人所说的“养生”其实属于“大养生”,涉 及整个生命活动与所有相关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自我管理和动态调适,包括生 命资源的摄取、生命能量的涵养、生命信息的序化、生命机能的整合、生命状 态的优化、生命缺损的修复、生命潜质的开发、生命活动的管理、生命安全的 维系、生命周期的延伸、生命领域的拓展、生命种系的繁衍、生命意义的反思、生 命境界的形成等各个方面,反对孤立主体自我中心的“各顾各”。所谓“乾坤 父母、民胞物与”,因而并不限止于西方人所理解那孤立生命个体单向度的“维 系生理机能的完好和体能、技能的强大”。其核心定位则仍然指向于一定环境 下生命能量的摄取、积蓄、养护、配置、调控以及有效运用,特殊情况下的某 种功能代偿,还有生命活动的意义形成等一系列问题上面。由此很大程度上可 以概括为“生命的经营管理”技术,养生最高境界便是使自己的人生在宇宙整 体的大化流行中从“变通”走向“通变”,由此“同合大道”而走向永恒。

生命活动特质在于环境应对中的新陈代谢活动。如果说生命存在和运行是 一个相互作用那“有规律、无目的”之自然历史过程的话,那生命涵养和应对 则是一个自我主宰那“有目的、用规律”的主体操作过程。这个过程的基本内 涵就是生命体跟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相互交换的应对性新陈代谢。任 何过程都是有始有终的,而生命过程是个有序的能量积聚和耗散过程。由此产 生前述所谓生命能量的培植、涵养、储备和善用、巧用、节用等问题;这也就 是生命体运行的应对策略。交往应对基础在于生命体的生息自强,由此养生可 以宽泛地理解为生命能量的经营管理、合理消费和生命机体的维护修复,其目 标在于生命体自身的发展壮大,以及其运行上的环境应对、意义生成。它的出 发点是身体内外普遍联系的相互作用和永恒变迁,核心内涵是其活动的阴阳相 济的辩证把握,而落脚点则是身体组织的自我主宰和潜能发挥。在这里,相互 作用并不是外物依赖,而自我主宰也不是一厢情愿,由此必须要在自力更生基 础上走出自我中心。生命能量的涵养、储备和管理、使用,中西方于此各有其 自身可以参照互补但却无法相互替代的生命智慧。

任何养生操作都必须要 调控生命体跟自然和社会两 大环境的关系。时下最突出的 0Q0 则主要是应对现代病,处理 整个社会变迁所带来的饮食失 衡、活动失衡、心理失衡和身体翊曲生态失衡;由此必须特别注重社会层面那动态适应的整体性养生。其着眼点并 不在生病后的治疗和康复,而是在生病前的预防和保健,全面涉及自然、社会 和人三大层面相互间的调整互动,已经超出一己之私的自我中心,由此称之为“大 养生”。应该明白,人是社会性动物。人所处的生产方式、历史形态、社会关 系和相应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处事态度,明显地影响了其生存状态、生活 质量、种系繁衍和生命演化;所以现代病首先是社会病。现代生理失序背后的 社会根源,源于环境资源刚性限制与现行与生产无限发展的冲突。资本社会具 有“自我中心”和“以物为本”的特质,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投影为物与物之 间关系,使资本的利润空间挤占劳动的生存条件;它那市场经济、工业运作本 质上是不可持续的。这种掠夺资源、污染环境、危害生态和压榨劳动的运行方 式,必然导致利益分化下的群体冲突。尽管作为个人肢体技术的武术操作无法 解决群体性的社会矛盾;但它背后那环境应对的文化精神,却给人以极大启发。目 前我们遭遇各种“现代病”所碰到的问题,一定意义上都是人们行为的指导思 想以及相应的操作方式出了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方式,一定程度上又往往 可以在中国古代的生命哲学中获得某种启发。

尽管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爹妈给的”,先天基因无法改变;但这些人的身 心状态却又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建构而有适应性的调整;所谓“我命在我不在 天”,这是养生得以成立的前提。在这里,养生的基础首在维持和提高人的身 心活动适应性机能,而进一步的益寿延年则是在身心健康的基础上进行的;然 而我们的养生又并不能仅仅停留在孤立主体自我中心的生理机能上面。我们现 在已经知道,人的健康和寿命其实并不只是个纯生理概念和心理概念,而且还 是个生存竞争中的自然生态和社会机理概念;它是由遗传基因、食物结构、生 态链条、生活环境、社会运行、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精神状态以及各种偶然 意外等几大类基本构成因素在动态中相互耦合而成,无法孤立地简单归结为某 个方面因素那单一的“决定作用”。由此世界卫生组织(WHO )于创立之初,便 在其宪章的第一条第一句对人的健康给出如下的定义:“一种身体上、精神上 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定义把生理、心理和 社会三者都包括在健康之 理和社会这三个方面的适应 跟中医、太极拳中关于通过时、地利、人和”的整体性调谐是一致的。众所周知,西方传统医学模式是生 物医学模式,而当代世界医学模式却是社会身心医学模式。传统的生物医学模 式在保护人类的健康以及对医学的进一步发展中,确实曾经发挥过重大的促进 作用。然而由于该模式对疾病认识的片面性及局限性,造成医务工作者在防治 疾病的过程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注意疾病的生物因素方面,而忽视 了疾病许多重要的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的主导中介作用。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们对疾病 表现形式的认识,已由传统的“单因单果”向“多因单果”以及“多因多果” 的深层次表现,由此当下对疾病的认识已不限于生物医学模式,而是发展成为“生 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过去临床医师对待病人的基本任务是诊断及治疗,重 视病人的生理机能方面,忽视病人的心理状态、社会背景和生态环境方面,导 致许多心身疾病久治不愈。当代医学模式则要求临床医师在了解病人疾病和病 史时,应从病人的社会背景、生活环境、行为方式和心理变化出发,对病人所 患疾病进行全面的分析及诊断,走出时下医药行业对整个保健、治疗和康复的“绑 架”,从而制订和实施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提高对病人的心理社会因素作用 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治疗效果。

生命健康运行基本要求表现为“生理适应、心理适应、社会适应”这三大 适应。但这里的适应并不等于屈从,其目标是自然、社会和自身的三大解放,让 自己得以成为自然、社会和自身的真正主人。中国武术于此的特征,是顺天循 性、扬长避短之各尽其能和各得其所;这是一种追求在内外演化中恰到好处的 自组织动态适应,由此可以随机变化作出新的创造,体现大化流行中目的性之 应穷、变通、求久。这当要有生理和精神两方面的灵变和自强。人是文化存在物,始 终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由此文化的自强、自信和自尊也就成了人类生命 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生命演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怎样走出弱肉强食 的丛林法则去建立一个人的世界;由此探讨中国武术应对方略的生命智慧并非 没有意义。

近代预防保健工作一贯重视生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但养不良、居住条件拥挤、不良的卫生习惯等等所造成病毒性肝炎的流行。尤其 是现代社会的步伐加快,竞争曰益加剧,往往一个人没有经过完善的“社会化”,其 社会心理因素常常表现为诸如恐惧、焦虑、紧张、绝望等一系列综合征,这些 心理症状又是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恶性肿瘤、渍疡病和精神疾患的重要致 病因素。人的生理机制跟其心理机制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机制,有着相当微妙 的对应关系。当代医学模式则将从生物病因为主的预防保健扩大到以“生物一 心理一社会综合”的预防,从而更全面、有效地提高预防效果,即要卫生服务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而逐步扩大服务范围(所谓四个扩大):1.由生理服务扩大到 心理服务;2.由医院内服务扩大到医院外服务;3,由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服务; 4.由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

浏览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