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清末直隶广平府(今河北省永年县)杨禄禅(1799—1872)首创。禄禅 名福魁,字禄禅(今人多误写为露禅),是陈长兴的弟子。咸丰初到北京教拳, 后充旗营教习。其子班侯(1837—1892)、健侯(1839—1917)在清军万字队虎 神营住教,民初杨健侯的学生许禹生在北京建体育研究社,邀师弟少侯 (1862—1930)、澄甫(1883—1936)昆仲教授太极拳。1928年杨澄甫南下上海、 南京、杭州、广州、武汉等地传艺。杨氏三代五人专业教拳,积累了丰富的教 学经验,不仅适应时代需要改进了拳式和练法,还充实了太极拳的锻炼内容。 首先发展了推手。太极拳的推手原来比较简单,只有一种一退一进的双推手, 杨氏及其传人发展为定步单推手、定步双推手、活步推手,大撮以及以搠撮挤 按四手开始和终结,中间加杂十二路散手的双推手(吴云倬创编),原地动步,左右轮换步、上步插裆、左右靠握的四种双推手(傅钟文创编)。这些推手由简 到繁,循序渐进,符合步步深入的教学方法。其次,充实了太极拳器械的演习套路,创编了太极剑、太极刀和粘杆法。 由于西洋印刷术的引入,许禹生、杨澄甫、陈微明、吴志青等还出版了文图并 茂的太极拳论著,特别是杨澄甫先生教学有方,教出一大批如武汇川、崔毅士、 李雅轩、闫月川、董英杰、田兆麟、褚桂亭、陈微明、王其和傅钟文等优秀的 太极拳师,为解放后太极拳的普及提供了师资力量。

二、武式太板拳为武禹襄1812—1880)首创。禹襄和他的长甥李经纶(字亦畲,1832— 1892)虽终生研究太极拳术,著书立说,同世和后世的太极拳家多沾溉其膏馥, 但他们都是出身望族的儒生,不屑于做拳师。所以,武式太极拳到了第三世郝 为真才广为传授,自永年流传外地。现在有的地区称武式太极为郝式太极(或 郝架),就是这个缘故。为真次子文桂,字月如1877—1935),1929年应李香逸之请,去南京 等地教拳,1935年春任中央大学太极拳教师。从学甚众,著名的有徐震、冯卓 和张士一等人。徐震字哲东,江苏武进人,是著名的太极拳理论家和武术史家, 著有《太极拳谱理董辨伪合编》、《太极拳考信录》、《国技论略》等书,对太 极拳史论,多有建树。为真的学生李香远(1889-1961),名宝玉,河北邢台会宁人,是著名的太 极拳技击家。1923年原陕军靖国军第一师师长胡景翼率部在邢驻扎。胡景翼又 名竺僧,生得身高体壮,犹如半截黑塔,自幼酷爱武艺,曾拜名师苦练多年, 武功颇精。这次来邢,听说李宝玉是太极名师郝为真的高足,遂邀请李宝玉到 他的府邸比武,不料未走两合就被李宝玉击倒。1929年李宝玉去苏州、南京等 地教拳,当时英国职业拳师艾斯波尔在南京设擂,引起武术界的义愤,不少武 术家前往南京打擂,李宝玉亦携徒董文科前去。李宝玉因患眼疾不能亲自出马, 遂由其徒董文科上台击败了艾斯波尔。从此,南京等地掀起了一股“太极热”。为真的另一高足李斌,字圣端,回族,家资富有,因囿于民族习惯,不肯 外出教拳,只传授穆斯林弟子。至今邢(台)邯(郸)一带回民精太极拳者大 多为其传人。当代,武式太极拳主要名师是“南郝北陈”。“南郝”是郝月如的哲嗣少如 (名梦修),因受家庭的熏陶,他从小就习太极拳,21岁出任永年县太极拳社 助教,后随父月如到南京、上海、武进等地教拳,新中国成立后又成为专职 武师(著《武式太极拳》)。“北陈”是李圣端的弟子陈固安(回族)。他学识渊 博,又具开拓创新精神,在前人的基础上,创编了武式太极拳新架一百零八式 太极长拳、太极连环剑、太极棍,改进了太极拳的技击训练,制定了缠手、定 步推手、活步推手,大振、散手对打、自由搏击等一整套锻炼方法。他的传世 著作有《太极棍》、《武式太极拳(新架)》等。因他技艺过人,桃李满门,成 为北方武式太极拳的1代宗师。

三、 季式太极拳为武清李瑞东(1851—1917)首创。李瑞东名树勋,字文侯,号瑞东,河 北武清县人。自幼好拳棒,曾习戳脚、弹腿、八卦掌等拳术。光绪六年端王府 差役王兰亭去王庆坨出差,路过李家,与瑞东有交,话及拳术,瑞东要求比武 试手。原来王兰亭是杨禄禅晚年的得意弟子,李瑞东自然不是他的对手。从此, 李瑞东随从王兰亭学习太极拳,成了杨禄禅的私淑弟子。他学而后化,博采众 长,自创新式。他创编的太极拳式有“天盘拳”、“地盘拳”和“人盘拳”。其 中流传较广的是“人盘拳”,亦称“太极五行捶”,是李式太极的基本套路。初 名“太极五路子”,后经改进、完善,把五路简为四路,才定名为太极五行捶。 在锻炼方法上,李氏提出了 “练理”、“练势”、“练气”、“练机”等要旨。他 说:“夫人本理以造势,即势以运气,借气以生机,行机以达理”;“不练势而势 不稳,不练气而气不接,不练机而机不灵,不练理而理不纯。”又说:“不知理而 徒练势,则势不真;不练气而遽练机,则机不活;不练机而遽练理,则理不 圆”,论述了理、势、气、机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了理论与实践的内在关系。李瑞东艺成之后,曾充端王府武术教师,后在天津创办民间武术组织“中 华武士会”,首任会长之职。当时许多武术名流如李存义、张兆东、李树文等都 是这一民间武术组织的重要成员。李氏晚年大力传播太极拳,门下弟子众多。 后人称他所创编的拳式为李式太极拳,至今仍盛行于天津和武清等地。

四、 吴式太极拳为北京人吴鉴泉(1870—1942)所创。鉴泉的父亲全佑(1834—1902),满族。咸丰年间杨禄禅在旗营教太极拳, 时全佑正在旗营当差,遂跟禄禅学拳。禄禅次子班侯原在家乡随武禹襄学艺, 后亦到北京助父教拳,因他功力过人,禄禅就命全佑等人又拜年龄比他们小的 班侯为师。班侯所习拳式和其父禄禅不同,后来全佑将禄禅、班侯父子所传两 种不同拳式都授予其子鉴泉。民国改元,鉴泉按满族音译改姓吴。1912年许禹 生创办体育研究社,请吴鉴泉教授班侯所传的拳式。吴鉴泉在长期教学过程中 将父亲所授两种拳式融而为一,加以修润充实,从而自成一家,世人称为吴式 太极拳。1927年因时风所尚,鉴泉南下教拳,1933年在上海创设鉴泉太极拳 社,1939年于上海西藏路青年会十楼筑“鉴泉厅”,为吴式太极拳的爱好者提供 练习场地。吴鉴泉的学生徐致一、吴图南于1927年后相续出版了《太极拳浅说》、 《太极拳》等书,首先运用现代科学知识研究太极拳法,他的另一传人诸民谊 (因是汉奸,抗日胜利后被枪决,故近人很少提他),创制了机械化的“太极 球”、“太极棍”,用来做锻炼推手的器械。抗战前吴图南还创编了 “玄玄功太 极刀”,(后称“吴式太极刀”),反映了太极拳家的爱国热忱;同时,也丰富了 太极拳的内容。

浏览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