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蒲阳孙禄堂(1861—1932)所创。孙禄堂名福全,晚号涵斋,河北省完县人,初从郭云深学形意拳,后从 “眼镜程”程廷华学八卦掌,功夫深厚,钦誉京华。民国三年太极名家郝为真进 京访友,与禄堂邂逅于杨健侯家。为真为人敦厚,德高艺纯,素为禄堂景仰。 今适郝氏入京,遂延于己家,执弟子礼,为真授以武式太极拳法。禄堂融形意、 八卦、太极众家之长,革新太极拳式,自成一派。陈式太极最早流传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鸦片战争前后,陈家沟的极拳家有陈长兴 (1771—1859)和陈有恒、陈有本昆仲,但所练拳式不同,1929年陈长兴之曾孙 陈发科(1880—1957)应同仁堂乐家的邀请到北京教拳,陈式太极拳遂传于北 京等地。陈家沟另一拳系(称为“小圈架”),陈有恒、陈有本昆仲的主要传人是陈 仲牲(1800—1871),陈季舞(1800—1865)和仲胜之子陈茬、陈鑫(1849 — 1929) o陈宣去世较早。陈鑫最初习文,科名未达,晚年颇悔习文,遂发愤著 书,著有《太极拳图说》、《太极拳行蒙入路》及《三三拳谱》等,授予兄子 椿年。1933年开封开明书局出版了陈鑫遗著《陈氏太极拳图说》。1935年陈绩 甫编著《陈氏太极拳汇宗》(南京版),亦采入其拳论,惟所用为另一稿本,内 容较少。陈鑫遗作虽传于世,但所演拳式,濒于失传。
和式太极拳清末和兆元所创。和兆元是河南温县赵堡镇人,是陈清平的入室弟子,终 生悉心习武;子静芝、孙庆喜三代家传太极拳术。庆喜晚年授徒众多,以郑伯 英、郑悟清最著。1931年温县擂台赛,郑伯英夺魁,后又获河南擂台赛冠军。 抗战期间,郑悟清、郑伯英移居西安,以教太极拳为生,广为传艺,二郑名震 西北,富享盛名,有“和式太极二郑“之誉。吴文於区术文存和式太极拳在教学上,对初学者多从单式训练入手,单式学好再连贯起来 练习。赵堡太极拳除和式一派外,还有侯春秀所传拳系,会者较少。以上七家,是太极拳进入第二阶段(民初到新中国成立前)发展形成的主 要流派,拳式风格、攻守技巧虽不尽相同,但理论体系基本一致,师承渊源历 历可数,是太极拳由雏形到成熟发展的成果。应当说明的几个问题:(1) 一个流派的形成绝对不是偶然的,这一流派的创始人,必须是“学有 本源”,拳艺高超全面(理论、拳术、器械、技巧),又能适应时代需要推陈出 新,自成体系,有突出的成就,进一步丰富充实了太极拳的内容,推动了太极 拳运动的发展。而且,后继有人,在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声誉。一个流派的形成 和发展,是经过长期考验,水到渠成的结果,不是凭个人主观愿望所能实现的。 历史上有些人把某一拳派的拳式稍加改动,就“自立门户”,自我标榜,结局往 往不妙。太极拳史上任何一个流派的创始人,都是发展太极拳的功臣,无一人 是投机取巧猎取他人成果之辈。(2)流派不是门派,更不是宗派。在封建社会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拳种, 往往以“门派”这一形式出现,用它来巩固师承关系,加强技艺的继承和传授, 对武术的发展起到过一定的作用。但“门派”观念又往往形成“门户之见”、 “门派之争”,保守性、排他性等弊端,阻碍了武术的健康发展。流派则是拳种 发展成熟、内容丰富的表现。为了发展和提高太极拳,应当贯彻百花齐放的方 针,尊重流派,扶植流派;不要把流派曲解为门派,搞门户之见,宗派之争, 凭个人喜好,随意取舍,做不利于太极拳发展的事情。(3) 流派不等于某一拳式的产生。顾名思义,流派是既有“流”,又有 “派”。没有自己的特色,没有一定的传播区域,拥有众多的传人,在群众中享 有较高的声誉,是无法形成流派的。从太极拳的发展历史看,有些拳式产生虽 早,但形成流派却是后来的事情。(4) 把太极拳分为五大流派(或五大拳势),是不准确的。太极拳史早期研 究者唐豪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就他所接触到的太极拳家,按照拳式开展和紧 凑划分为“五式(陈、杨、武、吴、孙)十一个类型(陈沟老架、新架、赵堡 架、杨澄甫十三势,宋书铭太极功、杨健侯十三势、赵堡新架二套、武禹襄十 三势、杨班侯十三势、全佑十三势、孙禄堂十三势)”。新中国成立后唐先生在 有关文章中继续宣传此说,有些太极拳家也沿袭此说,有些武术研究工作者在 介绍太极拳流派时也采用此说,于是,太极拳五大流派(拳势)之说乃风行于 世,似乎已成定论。其实这种划分法是不符合太极拳发展史的。如本文提到的 于清末民初就已形成的李式太极拳和源于赵堡镇由郑伯英、郑悟清所传和式太极拳,都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传播区域之广,传人之多,并不亚于其他五家。 如果说唐豪先生因受时代局限性的影响,没有把李、和二家罗列进去情有可原 的话,那么时至今日不应当再因袭旧说置事实于不顾,继续把它们排斥在太极 拳流派之外。这显然是不妥的。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宣传和积极推动下,太极拳得到了空前 的普及,杨、武、李、陈、吴、孙、和七大流派也都有相应的发展。党的十一 届三中全会之后,太极拳迎来了第二个春天,正在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的武术 爱好者欢迎。如何促进太极拳在国内全面健康地开展,并把它推向世界,成为 国际体育中的正式比赛项目,已成为重要课题。在这一新形势下,太极拳家应 当团结起来,尊重流派,发展流派,群策群力,万众一心,提高太极拳术质量, 把太极拳运动推向新的高潮。(原载:《武当》,1989年第2期)木板琴式苦称白勺诗情画意太极拳自杨禄禅于晚清道咸年间传人直隶省广平府(今河北省永年县)及 北京以来,迄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经杨禄禅和他以后众多太极拳家的辛勤 努力,太极拳不仅风行海内,成为我国最大的著名拳种之一,而且早已传播海 外,不少国家和地区都有爱好者在学习和研究这一拳术。如果说太极莘已成为 世界性的拳术,也非过誉之词。由于太极拳在长期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形成了 许多风格不同的流派,拳势动作和技击用法固然各有千秋,就是拳式的命名也 不尽相同。其中差异最大的是杨武两家太极拳及以后发展的拳派同陈式太极拳 的区别。追溯原因和杨禄禅改拳有关。杨禄禅虽出身陈长兴门下,但他后来教 拳却非墨守成规,而是根据教学需要,结合自己练拳体会,在不违背拳理的前 提下对拳式动作有所割舍、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为了便于教学,他对拳式的 命名也做了整理修定,使之名实相符,日臻完美。这项工作是他的同乡武禹襄 协助他完成的。武禹襄出自望族,才兼文武,博学多识,在和禄禅切磋的同时 成功地助禄禅完成了这一富有历史意义的工作。杨禄禅幼年失学,文化水平低, 拳式名称得自口授,由于口音差异和对拳式用法含义理解的不同,禹襄协助禄 禅修订的拳式命名与陈式太极拳某些拳式原名就有了较大的出入。经杨、武二家修订的拳式名称,主要特点有:命名更符合拳式动作,能清楚地揭示出这一拳式的技击用法。如把“击 地捶”改名“践步栽捶”;“金刚捣碓”改名“提手上势”,做到了名实相符, 内容和形式的一致。拳式命名风格做到了统一化、规范化。陈式太极拳拳式旧名有的较典雅, 如“玉女穿梭”、“十字摆莲”;有的则较俚俗,如“蹬一根”、“初收”、“再 收”。风格很不一致。杨、武二家修订后,拳式名称基本上做到了雅俗共赏,风 格统一。形象生动,韵味浓厚。为了便于学者记忆,在符合拳式动作和使用技法 的前提下,为拳式起一个形象生动,富有韵味的名字,以增加感染力,提高学 者兴趣,是很有必要的。杨、武二家注意到了这点。如把“倒转肱”改名“倒 撵猴”,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一个“倒”字标明了拳式动作的特点;一个 “撵”字道出了拳式用法含义;一个“猴”字既揭示出来敌的顽强机警,也包含 着对对手的揶揄蔑视。这一拳式命名富于艺术形象,稍以品味眼前就展现出一 幅太极拳家与强敌沉着周旋,以退为进、将敌击出的搏击画面,引人遐想,韵 味无穷。如果说杨禄禅对太极拳的改进是一个成功的革新,为太极拳以后的宏大发 展提供了条件的话,那么,经杨、武二家修订的拳式命名则起到了红花绿叶, 相得益彰的作用。杨、武二家改革了太极拳,使之弘扬光大,遍及宇内,功绩 伟大,自应彪炳史册。修订拳式命名则是这一功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 杨、武二家修订的拳式名称优点很多,伴随着太极拳的盛行,遂为以后衍生的 新太极拳派所广泛采用。清道光二十年(1840),禹襄仲兄汝清得中庚子科进士、官刑部四川司员外 郎,荐杨禄禅到北京教拳。咸丰二年(1852)禹襄赴长兄澄清河南舞阳县任所, 假道温县赵堡镇从陈清平学技月余,通其理法,后又于舞阳县得王宗岳拳谱, 多有发悟,自成一家,其拳式命名与杨式也有了稍许歧异。嗣后,从杨式派生 的太极拳派拳式命名多从杨式;从武式派生的太极拳派拳式命名则以武式为准, 于是就出现了流派不同,拳式命名也不尽相同的情况。当前太极拳虽已成为举世闻名的拳术,但不少初学者对拳式命名的含义不 太清楚,对同一拳式命名不同的原因就更不深究。在众多研究太极拳的专著中, 对拳式命名的含义也很少涉及,这和太极拳风行一时的壮观局面很不相称。因 此,弄清楚每一拳式命名的来龙去脉及其含义,也是当前研究太极拳、推广太 极拳的一项必要工作。有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仅就所知,将各派太极拳共 有的三十二个拳式的命名含义作一浅释,就证于方家,并供太极拳的爱好者参 考。
浏览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