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的操作主体和活动展开都是一种“关系性存在”。在这里,人我 自他相反相成、警匪兵贼相灭相生,操作主体则讲究性命双修、反求诸己、行 走江湖义气为先。由此武术研究当要有更为宽广的文化视野。宋代大文豪苏东 坡有咏庐山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 缘身在此山中。”中华武术就像一座庐山,所以研究武术的研究人员也当跳出 自身职业的局限,既要深入武术技术操作但又要超越这些技术操作的限制,看 到训练竞技和文艺演出以外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空间。现听闻天津体院杨祥全 博士撰述的《民族传统体育历 湾逸文武术文化有限公司出版。

杨祥全博士出生于山东

家传太祖长拳,接着又接受过系统严格的现代武术专业训练。他最初在地方武 校习武,接着进入聊城大学体育学院和上海体育学院从事武术专业学习,具有 武术技术操作方面的专门知识;之后又进入南开大学攻读历史学(专门史)的 博士研究生,掌握历史考证、资料整理的科学方法;现在又成为了北京师范大 学民俗学的博士后,着眼于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和个案分析,并由此把握武 术现时代的实际变化。所谓“文武双全”,武术专业知识的功底,加上历史学 的专门知识,更有民俗学研究方法的结合,这就为其进行中国武术历史文化的 综合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杨博士这本书是他近年研究论文的精选本,涵盖了时下所谓“民族传统体育” 的武术、养生、民俗和民间体育四个方面,总体倾向是文化人类学(亦即民俗学) 研究的范畴。衷心地希望杨博士在这个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中华武术 的整理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感谢杨博士的热情邀请,笔者这里仅以爱好者的一孔之见谈几句贺喜感 言,权以为序。

(本丈是作者为台湾也文武犬文化有映'可200f 4 ?月出版 的、天津%审学陇武我未杨祥公教授的《良嗾传地华力历丈月文 化论丛》撰写的卉言。收入本书时按阵例加上标题,弄作别字 句的润饰)

近代广府南拳简介

(一)流行的主要拳种

广府南拳

流传并风行于以广州为中心的广府文化圈之南方拳系,具有步稳、拳刚、势 烈、少跳跃、多短拳、擅剽手、手法多变、动作紧凑、以气摧力和发声以助威、助 势、助力等特点,基本属于贴身短打、短促发力(而不是奔跑跳纵、放长击远) 类型,从而明显区别于近代南传的北方拳种,也略有不同于广东其他地区所流 传的客家拳种,故有“南拳北腿”之说。其技击打斗方面的特色,则表现为出 手居中、注意门户、劲力充沛;这不但跟其所处的复杂自然环境相关,而旦在 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边远草根的反抗精神。中国武术史上宋末元初、明末清初 和清末民初三大高峰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极为激烈,而广东当时则是 这些矛盾的交会之地,南北武术于此也有过大融合。特别是清末引进的近代机 械装置,新型工人的工作环境和生存状况,恐怕对南拳拳风也有一定的潜在启 发和影响。据《少知录》载,明代“使拳之家十一”中,“南拳”艮口为一家,可 知明代已有此拳系,但其成熟和大规模流行却在清代。

广府流行的南拳,主要有洪、刘、蔡、李、莫、蔡李佛以及咏春、侠拳等,借 助一些民间帮会传说而呈爆发式流传。操作风格总的是上肢动作丰富紧凑、下 肢步履沉实稳重,特别讲究扎实的“桥马功夫”,缺乏北方拳种那些蹿蹦纵跳、起 伏跌宕、矫健挺拔、放长击远、舒展大方的动作,突出其“硬桥硬马”、短促 突击、贴身发力、发声助威、以气催劲的彪悍粗犷、刚烈威猛、强攻硬打、稳 重沉雄风格,其演练节奏则可以跟岭南醒狮锣鼓契合。相对于岭南音乐婉转、轻 快悠扬和岭南画派色彩艳丽、笔法细腻,则可谓恰成对比;这文气“清新细腻” 而武风“彪悍粗犷”的鲜明对应(这可能跟操作者社会构成的生存条件相关。江 湖草莽的拼搏跟庭院书斋的抒情事实上是个鲜明的对比,与此相应的还有务实 取向与革命精神的鲜明对比;另外,彪悍粗犷跟清新细腻背后其实也有某种深 度相通互补),当可供人们进 一步研究玩味,这是当今岭 南文化研究中普遍被忽略了的一个方面。

Zhivvu Weiwen

洪拳

清代民间会党“洪门”假托少林传习的一种拳术,随会众广泛分 布流传于江南各省和川、陕等地。广府洪拳为当地五大名拳之首,模拟 龙、蛇、虎、豹、鹤、狮、象、马、猴、彪的象形及特性创编而成,流行300多年,已 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近代有铁桥三(梁坤)黄飞鸿、林世荣等一批名家。“洪 拳讲桥马”,特点是硬桥硬马、步稳势烈、威猛刚劲、发力有声。强调“挑劈护中、正 面突破、巧入偏门、穿闭封截、连环进击、步步紧逼、以防为主、攻防交替”。功 法突出桥马和指力训练。其发展前期以花县为代表,沉实浑厚、发招刚健、讲 究劲力;中期以湛江为代表,讲究形头功夫、鹅头肘底;后期以广州为代表,稳 健威猛、以刚为主、刚柔结合。风行于广府方言区,遍及全省并传播到欧美澳 和东南亚各地。

刘家拳

广府五大名拳之一,来源有三种说法:(1)北江刘生所传;(2)刘三眼所传;(3) 刘青山所创;传说他们均为湛江人氏,但均无确切资料可证,距今流传约200 年。“刘拳讲灵巧”,特点是短桥短马、灵活多变、步走四面、拳打八方,多 用吊马、拖马、侧闪等动作,守法近似洪拳,但套路区别较大。身法有“禽螃 爪(即蜘蛛)、虾公腰(即雄虾)”之说,用以形容其桥手快速敏捷和肢体的 转动灵活。强调“进似追风箭、退似雷电闪、走步需灵活、出手似云烟”。现 挖掘整理有大运天、小运天、十拳、天边雁、八图功、刘家五形拳、刘家刀、刘 家棍等套路。主要流传于中山的南朗、大冲、三乡以及钦州、雷州、廉江、高 州等地(此外,广东刘姓拳尚有梅县地区的刘风山派,流传于梅县、大埔、潮州、澄 海等地,为广东南拳另一派系的客家拳种,不属广府南拳)。

蔡家拳

广府五大名拳之一,相传是番禺蔡展光在乾隆初年(约1740年)所传,有 别于蔡李佛源头的蔡拳(福建少林还俗僧蔡福所传)。“蔡拳讲快打”,强调快 速灵巧,敏捷多变、因势利导、闪化巧取的“只可以巧取胜,不可以力争衡”。技 法上有“主攻偏门、离桥抢攻、消身借力”三个特点。步型多以高四平马、拖 法多见横捆肘、直顶肘、连环肘等。近年挖掘整理套路有十字拳、拳肘手、六 连拳、柳碎梅、百鸟归巢以及单、双头棍、三矢大把、双刀等。流传地点为湛江、茂 名一带、珠江三角洲和粤北的曲江、南雄、韶关等地。

 

李家拳

广府文化区有两种李家拳。一是新会李友山所传,为广府五大名拳之一,流 传200多年。“李拳讲肘法”,以36种肘法最为突出,特点是长桥大马、偏身 偏步、质朴刚劲,要求沉实稳重、蓄劲充沛、出手迅猛、着点准确,强调“缩 头贴肩两手便,疾力撮为进步行、团胸虎背二字马、吞肩缩马即出肘”。现流 行于新会、江门、广州、佛山、中山、惠州、合浦、高州、廉江、钦州、防城 一带。另一是惠州李义(别名李存义)所传,也流传200多年。特点是以单肩、侧 身、虚步为主,讲究攻防,活动线路广阔,掌法多变,多跳跃,擅腿法,以灵 活多变见称。现流传于惠东、河源、花县、新会、佛山、淡水、龙岗、宝安、博罗、东 莞一带,后传至香港、新加坡等地(此外,广东李姓拳尚有客家拳种的李家教)。

莫家拳

广府五大名拳之一。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为海丰人莫蔗蛟传出,再经 东莞莫达树、莫四季、莫定如、莫清骄等人切磋琢磨而逐步形成。“莫拳讲腿 法”,总特点是偏身沉肩吊马、攻守紧密、腿法较多,讲究长短配合、软硬兼施、刚 中含柔。有歌诀云:“拳行如虎势、脚法高中低、身灵步活力、长短劲俱齐。” 技击上强调“放长击远、凌空飞踢”、“一脚胜三拳”。拳法主要有牛角拳、十 字拳 手法有沉桥丝手、措蓄手、月影手、迭掌、浸掌、撑掌等。步型多用吊马、四六 马和拉马;腿法上有撑鸡脚、穿心脚、虎尾脚、勾镰脚、后弹脚、翻身脚、后 蹬脚和凌空双侧踹等。

浏览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