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向氏的《江湖奇侠传》改编的多本电影《火烧红莲寺》,可说是中国第一部有影响的武 打片,武侠文学与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电影结缘,更增加了它的感染力量。由明星电影 公司改编摄制的这部《火烧红莲寺》,发挥了向氏之书的怪诞不经之弊,特别是在民族危亡的年 代,这种粗制滥造的作品,确实无甚进步作用,因此它素被左翼文人斥责,但正像舞蹈史学研 究者对黎锦辉所创建明月歌舞社的贡献做出公允的评价一样,从武侠文艺史学的研究角度看, 这部影片当时备受欢迎的状况,不能不说与国术运动勃兴的历史情况,有一定的呼应作用。沈 雁冰在《封建的小市民文艺》中记述过这部影片对小市民的魅力:“《火烧红莲寺》对于小市民 层的魔力之大,只要你一到上映这部影片的影戏院内就可以看到叫好、鼓掌在那些影戏院里是 不禁的;从头到尾,你是在狂热的包围中,而每逢影片中剑侠放飞剑互相斗争的时候,看客们 的狂呼就如同作战一般……如果说国产影片对于广大的群众感情起作用的,那就得首推《火烧 红莲寺》了。"沈氏作为新文学运动的主将之一,对此片在民众中的影响作了公允客观的介绍, 民众较兴奋的是剑侠斗剑的武打艺术。中国电影艺术是以1905年北京琉璃厂内丰泰照相馆为京剧名老生谭鑫培拍摄的《定军山》“耍刀”片断为开始的,随后是名武生与名旦朱文英合拍的 《青石山》的“对刀”。这些片子当年都在大观楼上映,实际上都是戏曲武术片,而以1928年明 星厂拍摄的《火烧红莲寺》影响较强烈新中国成立以后,武侠片被扫出了银幕,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香港导演在大陆拍摄的 《少林寺》为开端武打影视才重新在中国观众中获得地位当代武侠小说的发展以金庸、梁羽生为代表的新武侠小说的崛起,是近几十年的事。尤其是金庸的武侠小造就 了不少金庸迷。金庸也不愧为一代武侠小说大师,他丰富的历史知识,深厚的阅历对武侠精神 的理解,对武术知识的掌握•,精彩的叙事与描写,对人物性格的把握,确有许多过人之处。《射 雕英雄传》中的许多历史、人物,如南宋时宋与金、元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均有历史史实依据, 而丘处机等历史人物也确有其人,将真实与虚构有机结合,同时有北派武侠小说社会、言情、 技击、神怪四大派之长,同时又全不同于这四大派,有新的创新和发展香港是新派武侠小说发源地,20世纪50年代初期,出现第一部现代武侠:《虎鹤双》。20 世纪50年代属于梁羽生,其代表作为《七剑下天山》系列。《萍踪侠影》、《云海玉》达到其个 人创作不可逾越的高峰。他的后期作品虽有变革,然而影响不是很大。梁羽生开创了一个时代, 其古典文学素养很扎实,小说中诗词随处可见。但尚没有完全脱离近代武侠的窠臼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金庸出现。金庸引入了西洋文学技巧及电影手法予以捏合,在当时港 台政治压抑的年代,让武侠小说变成畅销书。1969年《鹿鼎记》达到其创作顶峰。金庸的作品 整体上看,前期到后期呈现出越写越好。从文字到结构,包括情节的张力莫不如此与金庸同时代,香港另有金锋、张梦还、牟松庭、风雨楼主,高峰、石冲等人从事武侠小 说创作。但其同辈及后起武侠作家以主客观条件不足等原因,便难乎为继;多半只能遵循既往 “帮会技击派”的路数,在江湖仇杀中讨生活了。20世纪70年代初,金庸封笔后,香港武侠小 说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台湾武侠与香港有所区别,在金、梁同时代有司马翎、卧龙生、独孤红、陈青云、萧逸等 数十位武侠专业作家。根据武侠评论名家叶洪生先生的粗略统计,在武侠小说兴盛时期,台湾 至少有过300位武侠作家赖此维生,出版了至少上万种以上的武侠小说。结集成书则自数部至 数十部不等。其中司马翎、卧龙生、诸葛青云并称“台湾五剑客司马翎在当时影响力最大。博学多才,擅长写情写欲、斗智斗力。特别是描写奇正互变、 虚实相生的武打艺术,均独步一时。而其早年首创以精神、气势克敌制胜的武学原理,已近乎 “道”--与金庸、古龙一脉相承的“无剑胜有剑”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而犹有过之。同 辈名家受其影响、启迪者颇多,如古龙、上官鼎、易容、萧瑟等可惜司马翎未能持盈保泰。其创作后期虽有《剑海鹰扬》这部巨著为武侠小说大增光添彩, 但此后即逐渐走下坡一一除《人在江湖》(1975年)尚可一看外,其晚年改以“天心月”笔名所 撰《强人》系列作品,业已欲振乏力红花尚需绿叶扶,当时诸绿叶代表作有卧龙生《飞燕惊龙》、诸葛青云《紫电青霜》、司马 翎《剑气千幻录》、独抱楼主《璧玉弓》、曹若冰《玉扇神剑》、萧逸《七禽掌》、石中岳《古剑 歼情记》、丁剑霞《神箫剑客传》、柳残阳《玉面修罗》、独孤红《雍乾飞龙传》;还有“鬼派”--书名、内容非鬼即魔,且嗜血嗜杀,动辄就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代表者有陈青 云《血魔劫》、团歌《血河魔灯》等真正让台湾武侠走向世界华人圈的人是古龙。古龙是台湾武侠小说界唯一可以与金、梁比 肩的人。古龙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写武侠小说,但业绩平平,其间为名家(如卧龙生、诸 葛青云)代笔,却几可乱真,足见本身确具潜力.在1964年完成早期代表作《浣花洗剑录》 后,让人耳目一新。但古龙小说的风格尚未形成,未引起太多波澜。在1965—1967年间古龙完 成了他创作中期的重要作品《武林外史》、《绝代双骄》等名著,开始走红。其1967年所撰的 《铁血传奇》(即我们常说的《侠盗楚留香》或《香帅传奇》),内杂武侠、文艺及现代心理分析, 并用了西方推理小说的架构,读之如读东方版的福尔摩斯探案,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由此起,古龙武侠小说即脱胎换骨,迈入了新派武侠小说的殿堂。但古龙之变并非到此为 止,而是一路狂奔。其后他陆续完成《多情剑客无情剑》(即《小李飞刀》),《铁胆大侠魂》两 部曲,堪称神完气足,兼有传统与现代“矛盾统一”之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古龙受写《萧十一郎》(由于是先有剧本、后来才有小说)的启发, 将其小说减少废话和不必要的描述,并加强肢体语言和场景烘托。从此古龙的小说变成了一种 似诗、类俳句、非散文的怪异文体。如《流星•蝴蝶•剑》、《欢乐英雄》、《陆小凤》系列、《七 种武器》系列(仅有六种)以及《边城浪子》、《天涯•明月•刀》、《白玉老虎》等,这种简单 直接、动漫化的创作,对于中国文字是一种伤害。但尽管如此,在1965—1975年间的古龙小说 却“一枝独秀”,成为同辈名家及新进作者模仿的对象。火红了十年后,古龙1975年以后的作 品每况愈下1985年古龙在肝硬化的剧痛中走完了他绚烂的一生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只有温瑞安勉强接过了古龙笔。1970年他以“温凉玉” 的笔名在香港《武侠春秋》发表处女作《追杀》(为“四大名捕”故事之一),当时他年仅16 岁。虽然文字技巧很幼稚,但想象丰富,已见其潜力其早期作品颇受古龙影响,如《四大名捕》系列、《神州奇侠》系列均可见古的痕迹。自 1982年推出《布衣神相》起,他在小说中加上了若干还珠小说的奇妙素材,故神魔虚幻色彩甚 浓。而《碎梦刀》、《侠少》、《杀楚》等书,更有许多“诗歌化”的语言文字,耐人寻味但由1987年开始,温瑞安却以“现代派”自居。发表了如《杀了你,好吗?》、《请•请 请•请请请》、《力拔山河气盖世•牛肉面》、《敬请造反一次》、《没有说过坏话的可以不看》等 中短篇小说。正如他在书中后记中说:“武侠小说必须突变!……成与败,得与失,我不管,但 这样写法使我觉得很好玩。”于是中国文字之美,就在温瑞安的"突变”下,被割裂得支离破 碎;而“新派”武侠小说,也在他的“好玩”下,被彻底“异化”掉了从此武侠小说的创作进入低潮,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香港的黄易从《大剑师》开始创 作武侠小说,或者说科幻小说,其间有明显的田中芳树的痕迹。到《寻秦记》才真正形成自己 的风格,从而开创了玄幻武侠小说时代。影响了大批的武侠小说作者,开始转入玄幻武侠的创 作。而黄易反而回到正统武侠的路子或者说“异侠”更妥当。其后陆续推出的《破碎虚空》、 《翻石覆雨》均引起强烈反响。《大唐双龙传》更是因为互联网而广为传播,让黄易的名字传遍 华人社会。日前国内多家网站正在连载其新作《边荒传说》黄易深受司马翎的影响,首重气势,如果说早期,梁、金的作品中,成人后大多数人的武 功已成定势,“丘处机奈何不了梅超风”,那他永远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只能打成平手。一场华山论剑后,敌我双方的争斗就变成算术题般简单了,人的潜力一无所知。而中华武术重视精气 神的完美结合。当黄易在其中加入了时间、体力、精神状态等元素,大大提高了武侠小说可 信度。
浏览1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