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运动是新体育的一部分,作为一种增强人民体质的手段, 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是这个阶段发展的目的。在笔者收集到《新体 育》在这个阶段发表的五篇文章中,其中有四篇是介绍武术运动形 式。当时的武术运动,在表现形式上基本上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的方法,这种作为运动形式的发展,完全依赖于当时体育运动改革 的大背景,“最基本的、首先的还是锻炼人的健康身体”,“体育是 用科学方法研究人体各部分器官,用各种性能不同的体育方式使人 的身体全面发展。”武术发展以增强人民体质为主要目的,其原因 在于新中国成立后,要用最大的力量来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劳动 生产是人民赖以生存的第一基本条件,是关系人民切身的最大利 益,体育只有为劳动生产服务,同经济建设相联系才能最好的为人 民服务”,“体育的任务是不仅不至于生病或轻易疲倦,还要更积极 地提高劳动效率,使人能够胜任重大的、长期的、复杂的劳动工 作”。这种认识和条件导致了武术运动的开展成为生产服务的一条 有利途径,武术为生产服务,使人的身体健康是其“人民化”确立 的主要原因,这一认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前期体育为民族独立、为 夺取政权服务的深层演绎。这个时期,武术运动发展主要表现出形式单一的大众性和贴近 生产的健身性,其主要原因在于:


  • .武术运动“新体育性”的确立,决定了武术运动的发展为 翻身以后的人民大众服务,从形式上要求简单易练,贴近人民生活 生产,服务于健身和生产建设。

  • .新中国成立之后,处与国际上受到帝国主义扼杀和封锁的 国际环境,武术运动没有机会参加国际性的交流和比赛,无法对外 展示。在对内部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中,武术运动作为我国长期以 来流传的体育形式,直接为广大人民服务,为生产劳动服务。由于 武术在这个阶段的开展提倡武术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新体育性”的 方针,学生、工人和干部是当时主要的习武者,报刊上也介绍不少 劳动模范坚持习武的例子,引导群众将习武与生产相结合。武术表 演也是当时受人欢迎的体育项目,1950年,上海、哈尔滨等地经 常习武的人数在千人左右,武汉市妇联当年举办的“三八节妇女体 育大会”和上海市政工会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体育大会等活动 中均有武术表演。


三、武术运研发展“阶级性”的确立一武术成为阶 级革命的工具

在当时影响较大的《苏联体育教育理论》一书中,苏联体育理 论家依•格•凯里舍明确表述“把体育看成是对劳动人民进行共产 主义教育,增进他们的健康以及训练苏联人民去劳动和保卫社会主 义祖国的一种重要工具”,确立了体育必须为阶级需要服务的阶级 性观点,同样武术运动发展的目的、内容和组织形式等各方面都要 服从于社会和阶级利益,确立了武术运动具有阶级性,是一种为阶 级服务的工具,为无产阶级服务。《新体育》上发表的《为什么不 把武术称为“国术”》一文中对其作了深入阐述。由于“阶级性”和“工具性”发展思想的确立,武术运动在发 展人的体能(体质)、对劳动人民进行共产主义教育方面,主要是 通过开展活动进行的。通过武德教育,旨在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 义、社会主义劳动的教育,并在全过程贯穿政治思想教育,以使 “身体的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取得有机的联系工当时 习武者主要是工人、干部和学生。据统计,上海市参加武术运动的 3446人.其中工人有1876人,学生有745人;天津参加武术运动的2726人中,工人有1227人,学生有890人;青岛市参加武术运 动的1033人中,工人是508人,学生是310人。在这三个城市中, 习武人口中工人占总数的50%,学生占26%.干部占4.9%。其 中,有部分习武者是生产模范,如青岛棉纺厂的孙流青、青岛国营 烟厂的邱宝山和国营实业印刷厂的周永祥等.都既是武术教师又是 劳动模范。这充分说明武术运动在当时“成为劳动人民增进健康、 锻炼身体和文娱活动的重要工具之一,它已经踏上为国防与生产服 务的正确道路”。武术运动的这种集中统一.甚至在部分单位靠行政命令的方式 进行开展,致使思想僵化,助长形而上学的风气。强调武术运动的 阶级性,忽视自身的独立性与继承性,没有在内涵上进行彻底的改 造和批判,最终没有形成一种完全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的方法,在 其发展的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情况,于是1955年针对一 些反动会道门利用武术活动进行封建迷信宣传的情况,全国体育工 作会议对武术工作做出了暂时收缩、加以整顿的方针,并且在农村 中坚决停止发展。当时任体委副主任的蔡树藩在1955年工作报告谈及工作中的 问题时指出,由于冒然提倡武术运动.在部分地区“引起各地聚众 结社、开堂收徒,发展会道门,隐藏反革命,造成严重混乱现象”。 并认为“武术工作根据主观力量和客观情况,目前只能进行一些整 理和研究工作”。国家体委直接来做武术的整理和研究工作,省、 市体委不建立机构。厂矿、企业、学校、机关原有的武术锻炼小 组,要加以整顿,没有的,暂不建立。农村中坚决停止发展,原有 的武术活动,可由区乡政府、青年团加以领导,不耍被坏分子利用 做坏事。社会上的一些拳社和武术联谊会等组织必须停止发展,其 中,有些借武术之名,教人偷盗,强奸妇女.发展会道门,隐藏反 革命等活动,应该由政府加以取缔,这些罪犯应当受到法律制裁。 这次武术运动发展的收缩,使武术运动的发展进一步上升为一种意 识形态,成为阶级斗争服务的一种工具.武术运动的阶级化和工具 性质的确立,为武术运动发展的冒进和扭曲埋下了伏笔。在这个阶段中,武术运动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强调武术运动的阶 级性,忽视其自身所具有的独立性和继承性,过分强调社会制度的 不同,没有对武术作为一种运动形式的自身特点进行研究。在向苏 联学习的过程中,有集中统一领导的特点,要求体育运动有统一的 国家管理和领导机关,强调形式上和发展思想上的统一,体育过程 的各环节实行统一性、衔接性,统一的体育教育途径,统一的工作 方针和内容,统一的目的任务、教学大纲、劳卫制和运动等级制 等,认为“统一”才符合社会主义制度,才有助于顺利地解决所提 出的任务。这些“统一”标准的影响,是中国武术开始在统一形式 下普及发展的潜在原因之一。在这个阶段,为了广泛普及,让广大 人民群众接受统一的武术训练过程,武术工作者开始创编简化太极 拳、初级长拳等形式较为统一的武术套路,为广大群众服务。1956年至1965年是新中国武术发展史上波折发展的10年・ 我国武术界和其他事业战线一起开始总结建国几年来的经验,思考 以怎样的形式发展武术、解决武术发展中的具体问题。武术运动发 展要联系自身实际,结合社会现实,充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武术 运动发展模式,成为当时武术运动发展的趋势。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把毛泽东提出 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写入八大文件,使它正 式成为党发展科学和文艺事业的指导方针,中央发出了 “向科学进 军”的号召。1957年4月,全国范围内开展以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问题为主题的整风运动。1957年的春、夏,反右派斗争中的扩大 化,采用“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方式。

浏览1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