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2月6日至12日,国家体委在北京召开了由政府部 门出面邀集各方人士专门研讨武术问题的全国武术工作会议。这是 近代武术史上一件大事,出席这次会议的有各省、直辖市、自治区 体委分管武术的主任或副主任,全国武术协会委员、省武术协会主 席、主管武术的处长、省武术队的领队教练,运动员的代表、基层 武术工作者的代表、武术界的知名人士、著名老拳师,北京、上 海、武汉、西安、成都、沈阳、南京、天津、贵州、福建、山东、 哈尔滨、吉林等13所体育学院的院长和武术教师的代表,还有教 育部、总工会、共青团、妇联及火车头体协的代表,总共364人, 会议规模之大,在国家体委召开过的专业性会议中绝无仅有。会议 围绕光大民族文化遗产、振兴武术、造福全人类这个大主题进行讨 论,下发了八十年代武术工作纲领性文件——《全国武术工作会议 纪要》。1982年12月31日下发了国家体委的红头文件《关于下发 〈全国武术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同时转发“团结起来,共同 奋斗,开创武术新局面”的大会讲话和李梦华的大会总结发言。武术运动在本阶段的发展过程中,虽然经过“文化大革命”之 后的几年调整,武术发展仍然没有突破旧思想的局限。将武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定性依然束缚着武术运动的发展手脚,“武术要给 定个性,它是体育中的一个项目,所以提倡开展”是国家武术运动 管理中心主任李梦华首先提到的问题。他确定了武术运动性质是一 个体育项目的定位,同时认为“推陈出新”是指一种新的意识形态 对旧的意识形态的突破。武术作为一种锻炼身体的形式,不代表某 一种意识形态,这些具有纲领性结论的定性,让武术从代表糟粕、 同封建迷信、藏污纳垢等联系在一起的认识中解脱出来,同样也解 决了武术百家有先进和落后的区分问题。关于健身和技击的问题上,当时管理武术运动发展的李梦华在 这个问题上表态:“关于健身与自卫哪个为主的问题,一句话说不 清楚。发展武术以技击为主,我觉得不妥当。在健康的基础上传授 技击方法是可以的,不限制练习技击是可以的.但绝不能把这两个 东西并重。”总之,1982年全国武术工作会议规定了八十年代武术运动的 发展方向,使得遭到“文化大革命”浩劫的武术运动在中国大地上 又蓬蓬勃勃地开展。武术真正地被摆到了民族文化瑰宝的位置,武 术以及武术工作者的社会地位确立。这次会议促进了 1983年至 1986年三年全国范围内武术运动的挖掘整理工作,同时为改变现 行武术体制的方案,即实行武术院、馆、社制,建立国家级的武术 院做了思想上和行动上的积极准备。

二、武术理论发展的空前繁荣

改革开放之后.武术运动发展思想的解放.必然导致武术在理 论上的蓬勃开展。武术界有识之士在逐步展开的对外交流活动中看 到了我国武术在发展过程中与发达国家在运动项目上的差距,认识 到产生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是武术科研整体水平的落后。各级体委 领导的观念上也开始有明显的转变,对武术运动研究的地位与作用 有了较深刻的认识。特别是1984年全国体育科技工作会议明确提 出“振兴体育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体育科技工作必须面向体育运动 的发展”的“科技兴体”发展方针,我国武术理论也开始逐步进入 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在经过上一阶段的调整之后,武术理论的研究在整个八十年代 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阶段。1982年.第一个由中国武协主办的 全国性武术刊物一《中华武术》创刊,其发行量高达300万份。 《新体育》杂志社也开始创立专业武术杂志《武术健身》.随后《武 林》、《武当》、《武魂》、《搏击》、《精武》等刊物相继创刊,各种全 国性武术专题研讨会相继举办,特别是有关少林武术、武当武术等 地方性武术发展研讨会更是硕果累累。在这个阶段里,国家直属体育学院的各种体院学报、科研机构 的体育期刊相继发表了武术研究成果,开拓了武术科研领域空间。 作者经过对本阶段九年期间十二种中文体育期刊《上海体育学院学 报》、《北京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 学报》、《西安体育学院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广州体育学 院学报》、《体育文史》、《运动医学杂志》、《体育科学》、《中国体育 科技》、《体育与科学》发表的武术科研论文474篇进行研究.其研 究内容涉及武术社会学,武术教育、教学与训练.武术文史文化. 武术竞赛,运动员体质与选材,气功、养生与大众健身,运动员的 营养与损伤医学,武术生命科学(生理、心理、生化).技术、战 术运用,技术生物力学分析等诸多方面。特别是在武术竞赛,运动 员的体质与选材,运动营养与医学损伤,生命科学,技术、战术研 究,武术技术动作力学分析等六个领域内的新拓展.极大推动了武 术运动在这一时期的发展。经研究发现:


  • .武术运动在本阶段的研究领域开始拓宽,分类较细,一些 新的武术研究领域,如运动员的损伤和营养、单个运动技术的生物 力学分析得以拓展等领域开展得比较深入,特别是武术运动技术的 生物力学分析,基本上奠定了武术套路技术发展的基础.有利于教 学和训练。



  • .在这个阶段,受到当时社会上“文化热”的影响,各个领 域内的专家学者,从哲学、美学、医学等多方面、多角度对武术这 一传统的文化现象进行了研究讨论。武术文史文化的研究成果较 多.共有198篇,占总数的77%,其中对武术历史运动发展中 的历史问题进行了分析,对诸如“少林武术”、“太极拳”等武术流 派历史源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

  • .其中生命科学有45篇,占总搜集材料的 13%,武术社 会学25篇”占收集文章的5.27%.基本奠定了武术运动的生物、 心理、社会等多学科基础。社会学性质如武术定义、武术本质、武 术功能、武术与气功的关系、武术竞赛制度、群众习武的健康维 护、武术热形成的社会原因等诸多方面的研究得以深入开展,实现 了武术运动的功能、目标由增强体质的一元功能目标向追求生物、 心理、社会的多元功能目标的转变。



    • 随着竞赛的进行和完善,对竞赛体制、项目设置、规则的 发展等研究也陆续开展。相关的武术竞赛项目设置和竞赛规则的完 善、武术运动技术体系的确立与完善,收集的研究成果中有8篇与 竞赛相关,有52篇技术战术的研究分析,有运动员的体质状况与 选材8篇,营养、医学与运动损伤11篇,基本上拓展了武术在竞 赛、训练等相关领域的各个方面。

    • .养生理论和养生功法在这个领域内与社会健身活动结合紧 密,其中共发现文章68篇,比重高达35%。关注养生,关注 社会健康,是武术运动在新中国武术发展中的主要内容・是武术在 社会上发展和存在的形式。

    • .计算机开始出现在武术运动教学和研究领域・其中发现5 篇相关文章。武术理论的研究在这个阶段发展较为迅速文化学上.在教学与训练方面,武术教学方法、运动员技战术训练等 方面成果显著,并直接促进了武术实践的发展。武术教育、教学与 训练42篇,占收集论文总量的86%,其中武术在学校的发展、 教学教法、武术的教育等方面都进行了分析研究的著作有《中国武术史》、《中国武术文化概论》,技术论著有《中 国散手》、《跆拳道》、《截拳道》、《李小龙》、《少林绝技》,部分武 术声像教材在这个阶段也得以发行,一些武术典籍《太极拳学》、 《国术汇宗》、《国术概论》等得以重印。新中国武术理论在这个阶 段开始全面复苏兴盛起来。



浏览1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