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至1965年是新中国武术发展史上波折发展的10年・ 我国武术界和其他事业战线一起开始总结建国几年来的经验,思考 以怎样的形式发展武术、解决武术发展中的具体问题。武术运动发 展要联系自身实际,结合社会现实,充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武术 运动发展模式,成为当时武术运动发展的趋势。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把毛泽东提出 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写入八大文件,使它正 式成为党发展科学和文艺事业的指导方针,中央发出了 “向科学进 军”的号召。1957年4月,全国范围内开展以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问题为主题的整风运动。1957年的春、夏,反右派斗争中的扩大 化,采用“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方式。1957年9月, 中国共产党八届三中全会(扩大)会议,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进入全面发动阶段。新中国武术运动在这个阶段里,随着政治形势的 急剧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色。
一、武术运动成为上层建筑的外在体现一政治化
在本阶段,武术运动的发展主要受到当时社会发展大形势的影 响。由于和苏联关系的破裂,向苏联学习的环境遭到破坏,加上国 际上其他形势的恶化,武术开始走向自我探索的阶段,其中将武术 运动作为社会发展的上层建筑进行认识是当时武术运动发展的主耍 思潮之一。由于50年代后期,“左”的思想和政治运动频繁冲击,难以形 成宽松的学术环境,在这一阶段,人们认识武术的本质,运用毛泽 东思想来认识体育现象并提出武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口号,简 单归结为上层建筑,强调武术的政治职能和阶级属性。武术运动上 层建筑性质的确定,其政治性开始无限制的上纲上线。武术运动发 展的上层建筑化、政治化,武术技术被理解为“技术是为政治服务 的,离开了无产阶级政治的技术,就不能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 技术,这种认识是上个阶段武术发展阶级化和工具化的延伸。1956年春,刘少奇指示国家体委“要加强研究,改革武术、 气功等我国传统体育项目,研究其价值,采取各种方法传授推广”。 当年成立中国武术协会,并连续多次举办全国性武术学习会。随后 18个省市组织了武术协会、武术研究会或武术指导小组,各地武 协在全国的武术辅导站也如雨后春笋般地设立,全国武术的表演和 竞赛、教学与培训体制也逐步建立起来,新中国武术进人了一段短 暂的繁荣发展时期。1957年,武术运动发展进入了 “大鸣大放”时期。是这个阶 段发展的高峰。由于“双百方针”受到了 “左”的路线的干扰,一 场“反右倾”风悄悄刮进了武术领域,政治挂帅成为这一时期的主 旋律。接着大跃进到来,武术运动的发展逐步脱离实际,各地武术 活动的开展急于求成现象十分普遍.狂热性、浮夸风、盲目性、形式主义严重。1960年底,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 “调整、巩固、 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经过三年的调整,武术运动发展步入一 段短期的规范发展。从文章发表的数量我们可以看出:1957年的 “大鸣大放”学术风气造成学术领域发展的高峰期;在I960年至 1961年,是武术在这个阶段经过调整之后的平稳发展时期。在本 阶段,发表文章的数量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在1957年属于百花 齐放的发展时期,学术环境相对较为宽松,是本阶段武术运动发展 的高峰。《新体育》1957年第2、4期分别刊登了蔡龙云《我对武 术的看法》、吴高明《武术是锻炼身体的方法》两篇文章,引发了 关于武术的健身、技击、艺术价值的争论,开始掀起武术问题“鸣 放”的高潮,这些具体的学术争论中不可避免渗入了政治因素。进 入1961年,经过部分调整,使武术运动的发展有了部分提高.但 在整体上来看,武术运动在这个阶段的发展处在一个下降的趋势。 1958年到1961年文章数量呈现上升趋势,1961年后呈下降趋势, 1964年出现回升的高峰。从1965年开始,全国展开了清除武术糟粕、揭露和批判武术 活动中的歪风邪气的活动。与此同时,武术学术争论也染上了阶级 斗争的色彩。这一阶段武术发展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政治因素和学术 因素错杂交织,这一特征集中体现在对武术有关问题的争论中。在 《新体育》和《体育报》中,共有带阶级性问题的文章10篇,占全 部收集文章的28. 27%,在《体育文丛》中阶级斗争的文章有10 篇,占该阶段发表文章的76. 92%。《新体育》在1965年3月至5 月期间连续刊登三期“揭露批判武术活动的歪风邪气”专栏文章。 编者按说:“武术活动中也存在着阶级斗争问题。希望大家继续揭 露批判和分析研究,以肃清武术活动中的一些歪风,长社会主义的 正气。”该刊刊登的有关文章主要提出了 “武术运动必须为社会主 义建设服务”、“太极拳活动中的糟粕必须清除”、“反对太极拳的神 秘化观点”、“用阶级观点考察太极拳的历史”等观点。上述数据表 明.在这个阶级斗争为主体的发展年代,武术运动不可避免的带有浓厚的阶级斗争色彩。新中国的武术在这个阶段的发展成就也是比较突出的,特别是 民间武术的发展规模扩大,基本发展形式形成。宁波、重庆、天津 等地相继建立了武术协会,设立了武术传授站,至1958年9月, 全国已经有固定的武术传授站30多个,在部队中也出现积极开展 武术活动的局面。《新体育》和《体育报》陆续登载的武术讲座和 太极拳图解等也推动了民间武术的发展。其中不少描述古人习武抗 敌的文史类文章的发表,使爱国主义和尚武精神得以张扬,积极推 动了武术的发展。
二、现代武术套路竞技模式的形成
新中国成立之后,武术竞赛和表演成为当时武术运动挖掘整理 展示的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早在1953年12月8日,天津 就举行了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1956年国家制定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运动竞赛制度暂行规定(草案)》,将武术列为表 演项目,随后的表演交流越来越频繁:1956年8月1日至7日, 在北京举行了全国十一单位武术表演大会;1957年,武术被列为 国家竞赛项目•开始每年举行全国武术竞赛和表演;1957年6月 16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全国武术评奖观摩大会;自1958年开 始,全国开始举行武术运动会;1959年,举行全国青少年武术运 动会,同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举行武术项目第三届体育运动大会; 1959年的全运会将武术列入比赛项目;1960年,举办全国武术运 动会(1961年、1962年两年由于经济困难而停办);1965年的第 二届全运会再次把武术列入表演项目。这些国家级别的武术表演和竞赛活动的频繁举行,首先是要求 武术运动套路以推广和竞赛为目的实行统一化和标准化,加上在前 一阶段受到苏联体育思想的统一化的影响,从1957年开始,国家 体委组织部分武术家在原有传统套路的基础上整理出简化太极拳和 初级长拳、刀、枪、剑、棍等二十二种拳术和器械套路。在这个阶 段,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大量武术书籍,部分有价值的武术古书得 以翻印,武术技术挂图在全国各地出版。这些都为武术套路的统 一、普及与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促使了武术套路在全国范围内 的推广和传播。各种赛事的举行促进规则的建立和完善。比赛的进行促使国家 体委在1958年制定出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这项武术竞赛规则 的制定,促使武术竞赛模式雏形的形成・引导了武术技术的发展・ 加强了比赛的竞技性.进一步促进了武术的普及与提高。武术竞赛 的举办、规则的制定和武术套路的推广・基本匕奠定了今天武术套 路竞赛的初步模式。
浏览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