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作为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同中华民族文明的产生同步的。商周时期出现了“武舞”,其武术活动,不仅用于训练士兵,鼓舞士气,而且将习舞干戈列为 学校的教育内容。春秋战国以后,列国争雄图霸,很重视技击术在战场中的运用。为选拔土卒,每年春秋两 季举行“角试”。此时期“击剑”盛行,剑技在《吕氏春秋》和《庄子・说剑》中均有记载。秦汉时期刀舞、钺舞、剑舞、双戟舞等近似套路运动的舞练项目相继出现,而手搏、角抵、击 剑等格斗形式的竞技活动在《汉书・武帝本纪》、《汉书・艺文志》和《典论・自序》等书中已有 记载。唐以来开始实行武举制,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而剑术的发展则遍及朝野,文 人、武将、妇女、道家等擅长剑术的大有人在。诗人李白,“少年学剑术”,常在朋友中仗剑而舞; 裴旻将军的剑术独冠一时,与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并称“唐代三绝”。宋元时期,民间练武已有结社组织出现,如相扑棚、弓箭社等,还有以卖艺为生的“路岐人”, 他们在街头巷尾表演,使拳,弄棒,舞刀、枪、剑等,并出现了“擂台”比赛形式,古称“打擂台”。明清时期是武术大发展时期,各种流派林立,拳种纷呈,如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的主 要流派形成。此时,摔跤也渐成体系,手搏也有发展。民国时期,民间出现了许多拳社、武士会、体育会等武术组织。1910年上海成立了“精武 体育会”,此后相继成立了“中华武士会”、“致柔拳社”等武术团体,对传播和发展武术起了一定 的作用。1928年,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该馆成立后,全国各省市相继建立了多家 国术馆。中央国术馆曾于1928年和1933年在南京举办两届国术国考,进行拳术、长兵、短兵、 散打和摔跤等比赛。1936年组织中国武术旅行团访问东南亚。1936年中国武术队赴柏林,在 第十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进行表演。然而,由于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都受到帝国主义和 封建主义的影响,再加上国民党政府对武术进行控制和利用,此阶段武术发展缓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成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体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得到了 蓬勃发展。1954年各地体育学院及相关院校开始把武术列入正式课程。1956年中国武术协 会在北京成立,武术正式定为体育表演项目o 1957年国家体委将武术列为体育竞赛项目o 1958年国家制定了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1984年由国务院批准设立了武术硕士学位。 1986年经中央政府同意成立了中国武术研究院。1996年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正式批准武术作 为一门体育学科有权授予博士学位;上海体育学院成为中国首个武术博士学位授予点。1997 年国家开始实行中国武术段位制,为武术的发展谱写了新的篇章。散打运动自1979年开始进行试验比赛,1989年列为体育竞赛项目。为了使武术造福于人类,成为中国人民贡献给世界的一个新的体育项目,国家体委自 1983年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外进行推广工作。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体育运动中最早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项目,国家和地方曾多次派武 术团、队、教练、专家等出国进行表演、讲学。1985年在西安举行了首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并成 立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备委员会。1986年在天津举行第二届国际武术邀请赛。1987年在日本 横滨举行了第一届亚洲武术锦标赛,并成立了亚洲武术联合会。1988年,在中国举行国际武 术节期间,分别在杭州举行了国际武术套路比赛,在深圳举行了国际武术擂台赛,从此中国散 打正式步入国际武坛。1989年在香港举行了第十二届亚洲武术锦标赛。1990年以后武术分别 被列入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1991年正式成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截 至2005年末,已有77个会员协会,并在亚洲、欧洲、大洋洲和非洲建立了洲级武术联合会,成功 地举办了四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从此,国际武术联合会被世界体育联合会正式接纳入会。二、长拳发展史据历史记载,长拳起源于北宋时期。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长拳,主要指查拳、华拳、花 拳、红拳、少林拳、炮拳等拳术。查拳是我国武术运动项目中比较大的拳种之一,盛行山东及华北各省。传统的查拳共分 10路。华拳,起源于唐朝开元年间山东的济宁。华拳的套路很多,有初级、中级和高级之分。花拳,相传为康熙雍正年间的江宁侠士甘凤池所创的一套短打拳法,流行于江苏、浙江一 带。花拳注重实用,以跌法为主,不讲套路。红拳,传说创自宋太祖赵匡胤,元初即已流行。红拳以十大盘功为基本功法,有大红拳和 小红拳之分。通过长期实践和总结,在上述传统拳术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拳种——长拳。1958 年国家体委组织创编了初级长拳一、二、三路,对普及武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确定了长拳的 地位。1960年国家体委编写了乙组长拳和武术竞赛套路“甲组长拳”,使武术在普及的基础上 得到提高。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了自选长拳,对发展武术起了积极的作用。1989年国家 体委公布了“长拳竞赛套路”,该套路内容充实、动作规范、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对推动亚洲和 世界武术运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三、太极拳发展史(一)太极拳的起源“太极”一词源于《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含有至极、绝对、唯一之意。18世 纪末,山西王宗岳用《周子全书》中阴阳太极哲理解释拳义,著《太极拳论》。从此,普遍采用“太 极拳”这一称谓。据武术理论家唐豪和太极拳家顾留馨等人考证,证实太极拳为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 王庭所创,陈氏第14代陈长鑫大量传习太极拳;晚清时期传入北京,辛亥革命后由北京传向 全国。(二)太极拳的变迁太极拳自陈王庭首创之后,在陈家沟代代相传。300年来,历经陈氏子孙及门徒的不断丰 富和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拳种之一。目前已发展为以下五大流派:陈式太极拳流传下来的代表套路有老架式(陈长鑫创)、新架式(陈有本创)和赵堡架(陈青 萍创)。陈式太极拳的显著特点是:在内是意气运动,在外是螺旋缠绕运动;动作有快、有慢,一般 在发劲和动作转换时快,过渡时慢;有刚有柔,一般在动作终点时刚,过程时柔,整套动作刚柔 相济,快慢相兼。杨式太极拳是河北永年人杨露禅在陈家沟学得陈式老架后创编的,其孙杨澄甫最后修改 定型。架式以舒展端正、均匀柔和见长。吴式太极拳始于满族人吴全佑,后经其子吴鉴泉加以修改而形成。吴鉴泉从学于杨露禅, 后来又拜露禅之子杨班侯为师,在杨式小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吴式太极拳。吴 式太极拳架式小巧细腻,动作柔缓平和。孙式太极拳是河北定县人孙福全(字禄堂)所创。孙禄堂毕生研习武术,精形意、八卦和太 极拳,并聚三家拳术之精华,融合一体,创造了孙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以架高步活,转换轻盈 为特点o因步法进退相随,运转开合相接,又称“开合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也称郝式太极拳,是河北永年人武河清(字禹襄)从学于杨露禅之后,在陈式老 架和新架的基础上演化而成。后经郝为真、李亦舍修改定型。徐致一、吴子勤 ,王润生、郝树桐 吴图南、吴雨亭 、吴子镇、赵元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普及推广太极拳,国家体委于1956年推出了“简化太极拳”。 为了适应太极拳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国家体委于1979年创编了“四十八式太极拳1989年6月,中国武术研究院组织太极拳专家编写了太极拳竞赛套路(四十二式太极 拳)、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杨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吴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孙式太极拳竞赛套路 等五套太极拳。1991年和1992年,中国武术协会和中国武术研究院又分别推出“太极剑”和 “太极推手”两个竞赛套路。这七套太极拳、剑的诞生,是太极拳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国内外 太极拳运动的发展将起着重要的作用。太极拳术之外,还有散打形式的推手以及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棍、太极枪等各种器械练习。四、南拳发展史南拳,也叫南派少林拳,是中国武术中的一大拳种。据史籍《小知录》载,明代“使拳之家十 一”中,南拳即为一家。说明南拳在明代就已记入史册。1960年,国家体委推出“虎鹤双形”套路,作为体育院校选修课之一,使南拳得到了推广。 1989年,中国武术研究院又推出了“南拳竞赛套路”,使南拳得到进一步普及推广。
浏览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