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体育学院程大力教授认为,脱离了弓、马、仆、虚、歇等 步法的散手竞赛已失去了武术的本来面目,不能作为中国武术的代 表。上海体育学院邱王相教授也认为竞技武术是在特定的时代条件 和价值取向下形成的,无论技术、训练或目的,都和明清以来一脉 相承的传统武术有着根本性差异,理论上毋须得到传统历史文化的 支持,实践上更没必要对传统武术有多大的继承。他们将散手称为 “新武术”,作为时代精神的产物,以宽广的胸襟接受它,但不能代 表中国武术,主张套路才是保存与发展中国武术的重要形式。


  • .主张散手形式


河北体院民族传统体育系吕继光等认为现代竞技套路中的“实 用”招法的解释,没有一条是从实际对抗搏击中总结出来的,都是 以近代拳谱为蓝本想象出来的。今天仍在强调的,•民族风格”已成 为封闭的观念,惰性的思维.凝固的外形.主观臆造的复合体.深 受宋明理学空谈使命、义理遗风的影响.强调空想的效用.认为突 破套路向散手发展是思想的解放,是创新意识、进取精神的体现, 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在进军奥运的征途中,武术不管以哪种形式进入奥运会.我们 都应保持清醒的头脑,注意解决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武术规则进 一步简化,对“高”、••难”、“美"、“新”要有明确规定;裁判员队 伍由业余趋向职业化,逐步解决裁判中存在的男女比例失衡、现学现用、裁判不公等现象;武术进一步产业化,逐步实现俱乐部制、 商业化;武术科技由单人操作、采用单一学科向集团军作战、多学 科研究的转变等。进入奥运会,并不是竞技武术的唯一目标。国际 武联主席李志坚认为,如果具有中国文化底蕴的武术项目能与其他 奥林匹克运动项目同台表演,将有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丰 富奥林匹克运动,弘扬奥林匹克精神。这是从广义概念下谈到的理 想的奥运会。而事实上,现实的奥运会是狭义概念下西方文化的一 个缩影.始终沿用西方文化形态的游戏规则,把西方文化作为主 流,其他文化作为支流。罗格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后,就着手进行缩 小奥运会规模的改革,这为竞技武术进入奥运会增加了难度。再 者,奥运会设项有一个习惯,即任何项目均不能跨项目出现在奥运 会中,而兼容套路与散打的武术横跨对比型与对抗型两大类•这又 成为竞技武术进入奥运会的另一个难度。李志坚说:“倘若没能进入奥运会,竞技武术将要实施‘三轨 制':(1)准奥运赛制,即准备推入奥运会项目的赛制;(2)职业 赛制,即开拓竞赛市场的赛制;(3)武术运动会赛制,即从整体上 展示武术全貌、能与奥运会相媲美的赛制。这样,无论武术能否进 入奥运会,竞技武术的赛制都将逐步完善。”

(二)竞技武术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在全球面临经济、社会、环境三大问题的情况 下,人类对自身的生产、生活行为的反思,以及对现实与未来忧患 的觉醒而提出的全新的人类发展观。竞技武术要持续发展•人文素 质教育是关键。竞技武术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时间的无限持 久、空间的全球扩大,以及要满足当代人和未来的人类生存发展的 需要。因此,竞技武术进入世界,要遵循竞技体育发展的规律•反 对不平等竞争。

  • .兴奋剂问题


这是制约世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阻力。兴奋剂的斗争,需要科学,而且任重道远。而这一问题的彻底解决,需要加强 教练员、运动员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使他们自 觉停止使用有害于身心健康、不利于竞技体育发展的兴奋剂。

  • .伪科学问题


中华武术要走向世界,进入奥运会竞赛项目,就必须把那些伪 科学的“面纱”揭掉。糟粕的东西会影响武术的普及与推广,而这 些需要辩证地对待每一环节,从人文文化的角度去认识和分析 问题。随着国际体育竞争的日益激烈,竞技体育地位的提高无疑是当 前国家发展体育事业的一项正确决策。然而,竞技武术在得到大力 发展和推广的同时,传统武术的“补充”发展为武术的整体性和谐 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要携手并进,相互促 进,相互协调,寻求共同的发展。

第四节武术的市场化及信息化研究

一、武术的市场化问:研究

从几千年武术流传特征来看.特定的中国历史在推动武术不断 发展和前进。武术的发展除了以政府保留传统文化事业的部分支持 外,武术必须在依靠社会主流产业的前提下得以发展和前进,特别 是在进入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武术更应该以传统的技术、文 化结合发展形式,以现代的市场经营策略来发展和推广中华武术, 这不仅关系到武术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同时也是通过中国武术这一 载体向世界宣传中国古老文化的过程。体育产业在当今经济社会中是一只劲旅,举足轻重,从国外的 阿迪达斯、耐克到中国的健力宝、李宁都体现着经济与体育的契 合,而推动整个社会物质与精神的进步、有几千年历史的武术,在 外国学者眼里是东方文化的代表.却与产业经济相距甚远。虽然功 夫片的风行、职业镖师的受宠、武林馆校收入可观,反映了武术产业的萌发,然而在国内,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操作都几乎是个 空白,也没有引起各级武术管理部门的足够重视。

(一)武术市场的前景

如果不从严格的品牌定义来讲,武术应该是中国最大的“品 牌”之一。从军事武术到现代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经过数千年的 发展,武术对于亿万中国人已不再陌生(虽然由于现代武术本身及 推广定义的混淆,人们对武术的认识不一)。而在海外,只要有中 国人的地方几乎也都能看见通过武术(特别是太极拳)进行健身的 人群。而很多外国人群,又都希望通过武术来了解中国的古老文 化。武术的这种影响力可见一斑。从宏观上来说,中国武术所具有 的这种影响力,类似于人们对某种商品(当然从定义上来讲是不严 密的)或某种服务的认知程度,特别是通过武术不仅能健身,而且 还能通过它传递背后的传统文化信息。从品牌的整体概念上来说是 服务的一种延伸,使它可以在众多的健身项目中占据一定的优势。 而从中国武术整体推广的角度来说,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借鉴成功 的商业模式塑造一个新的武术形象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统一人 们对中国武术各种不同的认识,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理念,而且能引 导中国武术(包括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以规范的操作来完善自身 技术以及进行推广和发展。

(二)武术市场的运作

成都体育学院张选惠在《论武术竞赛市场》一文中通过大量的 调查,总结出我国武术竞赛市场具有以下特点:(1)武术比赛经费 来源和社会经济实体的结合越来越密切。实例证明.武术比赛不能 只是依靠政府拨款,必须在社会上寻求经济实体的赞助。武术竞赛 与经济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发展,已成为当今武术发展的趋势。 (2)赞助武术比赛的商家企业普遍反应目前经济效益尚不明显。问 卷调查表明:许多赞助者重视武术的文化功能.愿意为弘扬民族传 统文化出力•为武术比赛或表演造就一种文化气息.使自己和更多 的人进入有利于身心、熏陶人格的氛围,乃至利用武术扩大生活 圈、广交朋友。从目前看来,赞助武术比赛者主要还是着眼于对社 会效益、精神文明的考虑。(3)市场规模小,市场主体嫩弱,买方 与卖方不甚协调;(4)竞赛市场发展不平衡。套路与散手竞赛市场 发展不平衡,各地区竞赛发展不平衡。(5)懂武术,又懂经营管理 的专业人才奇缺。

浏览1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