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如“剑舞”其素材取自武术和舞蹈。武术中的猴拳,是我 们追溯古代《沐猴舞》最值得参照的依据。(《江西省傩舞调查介 绍》•舞蹈学习资料第十一辑)“弓舞”的民族风格,豪放而武 威,虽没有故事情节,但却表现了深刻动人的思想和情趣。近 代,据54年的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对江西的民间“傩舞”调查 中发现:《武傩》是清末一位姓应的拳师根据跳傩改编的。婺源 县流坑的《盾牌舞》,则是咸丰年间一位善长武术的董演四“玩 喜”(即跳傩)演出中掺杂了武术内容而产生的。近代陕西葭县 的秧歌,“其中一部分可以看出来是吸收了武术内容的」((《陕 西葭县秧歌》•舞蹈学习资料第十四辑)据料记载,元清统治者 禁止练武,一些以武艺为职业的艺人,为了生计,转入了戏班, 客观上也使武术与舞蹈艺术得到了更好的交流。古典舞中的眼神、身段、功架、跳跃、平衡和腿法等都借鉴 了武术内容。武术动作的起伏、转折、急缓、轻重、开合的幅 度、范围也是舞蹈中不可忽视的基本要求。至于谈及具体身法中 的逢开必合、动中有势、拧中寓倾、转体留身、身法迂回及塑形 有线等规律和方法中的内劲、含劲、寸劲等就更是舞蹈艺术的大 宝库了。舞蹈中其中一部分取材借鉴于武术,而武术又从舞蹈中 得到启示和发展。从套路运动的雏形到当今的各种类型的拳套, 无不在时刻借鉴舞蹈中的艺术魄力。长拳在解放后的发展,围绕 一个击,不违反一个击的许可范围内所作的某些“舞”的创新, 使人看来,在功底、方法、姿态、神态、步法和身法上更有了高 度的气质和感染力(当然也存在“类同”,“纯舞”等偏差)。这 种适应体育项目的需要,培养和丰富人们情趣和美学修养的东 西,并不违背武术“击”的实质内容,相反却更使武术发挥了其从意识观念到健身体育的双重作用。

(三)娱神遗老,目的类同

东汉付毅的《舞赋》,在解释“舞”的功能时曾提到“娱神 遗老,永年之求”。说明舞蹈也能起到类似体育的增进健康、延 年益寿的作用。因此,在追溯武术与舞蹈历史时,从功能性来 讲,也是引人注目的。武术中摔打部分的古老形态《角抵戏》和沿袭下来的模仿动 物争斗的原始舞蹈《蚩尤戏》都起了强筋壮骨的作用。只是随着 历史的发展,有着逐渐分化的趋势,使其功能在本身特有的方面 各有所偏重而已。我国武术和气功的前身——导引术,其内容、形式与模仿动 作形象和姿态的舞蹈非常接近;呼吸与动作配合的要求,与我国 古典舞蹈也很相似;华佗的“五禽戏”,并非纯粹的导引术,也 可以说是一组模拟动物的舞蹈。战国的《吕氏春秋•仲夏篇》:“昔陶唐氏之始,阴之滞伏而湛 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阕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 以宜导之。”宋朝《路史》云:“阴康氏时,水渎不疏,江不行其 原,阴凝而易闷,人郁于内,膜理滞著而多重踵,得所以利其关节 者,乃制为之舞,教人引舞以利导之,是谓《大舞》。”“宜导”和 “利导”是“导气今和”,“引体今柔”。这里把《大舞》干脆说是治 疗潮湿而引起的“筋骨瑟缩”、“膜理滞著”、“重腿之疾”的健康体 育,足见武术和舞蹈的关系曾密切到了何种程度。武术运动员和舞蹈演员对形态和素质上的要求,也有许多相 似之处;在基本动作的要求和基础训练的内容上也有异曲同工的 感觉。近年来,武术与舞蹈的训练方法和生理、生化、心理等方 面的理论探讨也在互相裨益。“武”在增强体质,掌握“击”法 的同时也展现了艺术的姿态、神态、劲力的美,是舞蹈取之不竭 的源泉。不久前上演的“醉拳舞”、“醉剑舞”、“弓舞”和某些武打的组合就是见证,起到了扩大舞蹈的视野、繁荣舞蹈内容的间 接目的,而舞蹈又间接地起到了增强体质的体育作用,这一点是 任何人都不能否定的。综上所述,所有这一切都清楚地显示了在我国历史上,武术 中的舞与舞蹈确曾并行发展,互相影响。武术中的舞曾浇灌过舞 蹈艺术之花,舞蹈艺术的褚蕾也曾经在武术园林中灼灼绽开。我们知道,把武术与舞蹈等同起来,显然是错误的。虽然长 期以来,两者始终关系密切,有许多相似的形式和内容。但是, 以增强体质、掌握技击方法为目的的武术项目,终究与反映社会 生活、表现思想感情的舞蹈是不能同日而语的。经过这番考察,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武术与舞蹈都发源于生产劳动、阶级 斗争;武术中的“舞”与舞蹈的发展并行不悖,这是客观存在 的。不管“舞蹈”与武术中的“舞”有何不同,在武术今后的发 展进程中,它们互相借鉴,彼此增辉,恐怕也不是任何外力所能 阻止的。

八、明清武术典籍拳论之成就论析

明代武术典籍注重兵家武术实用技法之研究,故专论拳术要 义之作不多,主要有二:一为唐顺之著《武编•拳》;一为戚继 光著《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其他如《阵纪》、《,三才图绘》、 《武备志》等书中虽含有拳术之论,但多为上述二文之转录或转 引,无更多新义。清代情况则不同,由于民间武术蓬勃发展,拳 种流派林立,习武者对“拳为武艺之源”的认识加深。对拳艺的 实践与研究加强,因而专论拳理拳法之作增多,而且学术流派纷 呈,新的拳学理论不断创立,尤其是以炼气养生为主的拳学理论 的出现,促进了武术理论研究的深化。使众多习武者感悟增强, 耳目一新,这是武术向民间回归的必然成果。本文仅选取颇有学 术特色和新意的清代拳学专著一部作探讨依据,即是清初张孔昭 撰《拳经拳法备要》,此为少林寺拳法代表作;以上所据明清武 术典籍文献三部,皆为专论拳术要义之经典作,所论拳理拳法各 有侧重,特点与成就各不相同,然而,都各代表着一个时代之特 点,一个流派之水平。现逐一分析如后。

(一)《武编•拳》最先为拳艺立论,揭示出中国武术技理 之根本

中国武术最基本的技艺是拳术,然而明代以前何谓拳,尚无 文献记载。《汉书•艺文志》有“手搏六篇”,当是最古老的拳法 专论,惜早已亡佚,今只见其篇名。宋初调露子著《角力记》, 乃古代摔跤史话。直到明代中叶,抗倭名将唐顺之著《武编》, 始有较系统的武术专论多种传世,其中《拳》论是其重点列在首 篇,足见作者对拳法立论之重视。《武编》付梓成书是在作者唐顺之逝后的万历末年,稍晚于 《纪效新书》,然而其创编都在《纪效新书》之前,这不仅因为唐 顺之年辈长于戚继光,而且,还可从《武编》中的“拳”、“枪” 二论之内容与行文特点看出其先行一步之足迹。故《武编》中各 武术专论,实为古代武术典籍开先河之作。明于此,则可明其创 编成就之价值所在。《武编•拳》这篇专论,着重论述了拳术的势与法,学术价 值甚高。中国武术重要特点之一,就是诸般武艺皆首重立势,通 俗讲,就是亮出一个交手前的架势。清末民初北派武师称“抱门 子”,现代拳击、散打、摔跤等项比赛,也得有个架势,此理皆 同。《武编•拳》论开篇就论及拳法的攻守藏变之势,可分三个 层次分析。第一层次文曰:“拳有势者,所以为变化也。横邪侧 面,起立走伏,皆有墙户,可以守,可以攻,故谓之势。”顺便 指出,明代武术典籍面向士卒、民众与社会,行文通俗易懂是其特色,上引即可望文明义。然文中所说的“墙户”,当是武术的 关键学问之一,得有所理解。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武术家 就指出了这一点。史载越王勾践曾问剑戟术之道于越女,女在答 问中指出:“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 阳”(《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显然,越女所谓“门户”, 也就是唐顺之%

浏览7次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