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武当道教医学的特色

武当医学是祖国道教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道学和武功基础上 的。中国传统医学与道教两者间,存在着历史的、紧密的、广泛的联系,道 教的理论基础一黄老思想,渗透到了中医学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各个方 面,由于宗教和地域方面的影响,使武当道教医药在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上 具有自己的特色,武当道教医药在讲究辨证的同时,更加注重“天人合一” 的整体观念,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重视对人的心理调节,用药也具有鲜明 的武当山地域特点。

1.健身养生

“天人相应”是道教的宇宙观,同时也是武当道教医学养生的重要思想基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人 的行为应该仿效自然、服从自然、顺应自然而动,而不应违背自然、破坏自 然,人与自然才能保持自然的和谐与生态的平衡。同时认为,人的生命最为珍贵,重如千斤,“重人贵生”是道教的生命价值观。道医的养生思想强调形神合一,因此在修炼过程中,既重视精神的修养,也重视形体的锻炼,并竭力把精神与肉体的修炼密切结合起来。性命与形神是两对可以相通的概念。性与神相通,指人的心性、精神、意识等;命与形相通,谓人的形体躯 体、存在等。汉唐时期,养生家多称“形神共养”,唐以后之炼养家则多称 “性命双修,道教的性命双修养生理论所追求的是整个人生修养体系,并借这个理法完备的体系,以达到人生最高境界,即“天人合一:与中国儒家、 佛教的养生学相比较,唯道教性命双修,故更为圆满。

武当道教医学养生思想以“天人合一” “天人相应”理论为核心。首先,体现在人体的内环境与外界的自然环境是相互协调统一的,二者共同经历着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所以,道医养生非常重视按照季节和时辰进 行修炼。《灵枢》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明确地指出自然界是生命的源泉,人体的生理、病理、生长、发育、衰老、死亡都与自然界的变化休戚相关。人体自身及人与自然界之间必须保持阴阳的协调平衡,才能健康长寿。自然界存在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由于人类长期 生活在这种自然环境中,已经能够适应四季的变化,形成了自身的生理规律:春夏阳气升发,秋冬阳气潜藏。如果人们在养生过程中,能够顺应自然 界的变化,调节脏腑的机能活动,注意养精安神,益气补血,保持机体阴阳平衡,身体就会健康,就能延年益寿(张明《道教养生观对中医养生理论的 影响》)。

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可分为“先天之精” 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受之于父母,“后天之精”源之于脾胃化生的 水谷之精和肺吸入之清气;“先天之精”必须得到“后天之精”的不断充养方可保持充盈,发挥其功能。武当道教医学认为肾精充足才能筋骨有力,耳聪目明,身体强健,与祖国医学理论中“五脏藏而不泄,六腑泄而不藏”的理论基本一致。提出已婚男女节制房事是维持肾精充盈的基础,是保持身体 健运和延缓衰老的关键。强调肾精充盈是延缓衰老的内因,采用“老君延命丸”治疗肾虚证只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而发挥作用。

2.跌打损伤

武术运动中往往难以避免各种伤痛,伤后必须得到及时治疗,否则会影响正常练功。有些伤痛如果不及时治疗,还会留下后遗症,引起功能障碍等。

跌打损伤,包括骨折、关节脱臼、软组织损伤等在骨折的诊断上,总结有查形态、查痛点、查骨势、查副伤的四查诊断方法;把骨折划分为初、 中、后三个阶段,分别采取初懒、中勤、后养来进行治疗和护理。药物分为内服与外用药。内服药对调节机体内在变化,促进气血旺盛,经络通畅,去瘀生新,加强自身修复功能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外用药可对局部损伤发挥直接作用,它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散瘀消肿,缓解肌肉痉挛等功用。

(1)骨折

骨折初期,以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为主。常用内服药有祛瘀止痛汤、桃红四物汤或活血丸、跌打丸等。外敷药有消肿化瘀散、板子散等。

骨折中后期,内服药以补肝肾,续筋骨为主。内服药有接骨丸、强筋壮骨汤等。外敷药有接骨散,亦可用洗药熏洗。

(2)关节脱位

关节脱位首先进行复位,关节复位后,再行药物治疗、功能锻炼等。

关节脱位(复位后)早期,应给予镇痛、活血、消肿之剂。内服药有 祛瘀止痛汤、桃红四物汤、活血丸。外敷药有消肿化瘀散、框子散、骨科 擦药等。

后期,应给予舒筋通络之品。内服舒筋丸等,外用洗药、骨科擦药等。

另外,对于陈旧性关节脱位的手法治疗,原则上不能一次贸然复位,而 要做好充分准备后再进行手法治疔。比如复位前先行一周牵引,或外用舒筋 活血之剂熏洗(如洗药等),配以推拿按摩,使关节周围肌肉放松,即达到所谓舒筋松骨阶段,方可在麻醉情况下进行整复。

(3)软组织损伤

软组织损伤常用理筋手法、药物、针灸等法治疗。

内服药:急性损伤初期,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常用药物有祛瘀止痛汤、桃红四物汤、活血丸、跌打丸等;慢性损伤及急性损伤后期,以舒 筋活络、散风祛寒、止痛为主,常用药物有舒筋丸、骨刺丸等。

外用药:用于局部损伤。

①敷药:有消肿、祛瘀、止痛等功用。常用药物有消肿化瘀散、桅子散等。适用于损伤初期。

②膏药:有舒筋活络、祛寒止痛之效。常用药物有伤湿止痛膏、消炎镇痛膏、活血风寒膏等。适于急性损伤肿胀不显,或后期及慢性损伤等。

③熏洗药:有温经通络、活血行滞、消肿止痛之效,急性损伤初期用洗药,后期及慢性损伤可用祛寒止痛砂等。

④擦药: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活血止痛之功效。常用药物有骨科擦药、松节油擦剂等。

伤者可依上述方法,区别不同情况,正确选用药材,以使伤痛早日痊愈。

浏览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