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峨眉气功

峨眉内景气脉十二庄,简称峨眉十二庄。它是近代较早公开的优秀传统功法,在气功、武术、医学、养生、健身、食疗、长寿等方面的价值正逐步 为人们认识。它以静为体,以动为用,讲求用动归静、动静兼修。

峨眉十二庄,由南宋白云禅师创建。当年白云禅师用庄来命名此功法, 而不用拳、功、法等来命名,是有着深刻的道理的。峨眉十二庄修炼的最高境界是禅定,在白云禅师看来,峨眉十二庄也是其进入禅定境界的修行路径,因为白云禅师是为修炼禅定所创造的十二庄,他要逐渐使自己进入坐禅的状态,要使自己能坐得住,就要对自己的身体进行全面控制和了解,要通过站桩来控制、锻炼、了解及改变自己的身体状态,以适应坐得住的要求。 坐桩必须坐如钟,就是要把身体固定很久才能进入禅定,站很久也能把身体固定。白云禅师悟到了通过站桩可以帮助他坐桩坐禅的道理,所以才用了庄来命名。所以十二庄的前十庄以站桩为主功,是白云禅师坐禅的导引。

峨眉十二庄在静功中的周天搬运法与归一清静法,前者是纯道家的,后者则是佛家中掺有一点道家的特色,如五色反映五脏的说法等。二者都讲得很细致,并切合实用。武术动功多模拟动物,故有鹰爪、虎爪、游龙、翔鹤等招式。动功中有兼技击者,有不兼技击者,如形意、八卦皆偏重技击,太极则养生技击并重,峨眉派则偏重养生,他如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则是专以养生见长者。峨眉十二庄讲究内外九气,十分精细,炼气功夫由浅及深,由粗至细,以锻炼筋骨脏腑、祛病延年为目的,尤以结合练功和药物服饵的方法,更具有峨眉养生的特色。

气功是一种祛病健身、益寿延年的养生术和自我身心锻炼方法。气功在发展中,逐渐与各学说流派相结合。儒家养气,旨在修身。武术拳家养气, 旨在积气。医家养气,旨在治疾健身。佛家养气,旨在排除杂念,达到禅定。气功门派众多,尤以道家气功见长。

2.峨眉伤科

峨眉伤科在治疗上,主张内夕济重。在内者,既重内伤辨证,又重内服药物;在外者,善于运用手法治疗,亦辅以膏药外敷。

(1)经络与脏腑并重:伤科疾病表现多在肌肉筋骨,峨眉伤科在治疗上不但重视经络的论治,尤其注重运用中医整体观对疾病发生可能损伤的脏腑和能够促进疾病康复的脏腑的分析,从而通过对脏腑的内治结合对经络的外治达到尽快治愈疾病的目的。

(2)新伤重外治,旧伤主内治:伤科疾病久则内治调理气血为主,辅以外治以疗损伤;新伤则以外治为主,辅以内治调理气血。伤科新病就医,多 是急症,治疗应当以救急止痛为主,要用手法配合外用药物迅速地缓解症状。病人久病,或是病情进展缓慢,累积而成,或是他处就医未效而来,就要从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入手,通过内服药物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的目 的,也就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意思。

另外,临床伤科疾病,尽管病变所在部位不同、组织不一、深浅有别, 但必定会是内连脏腑,导致脏腑或其功能的损伤。如背部肌肉酸痛,当知 病在脾肾;下肢酸软,知病在肝肾等。《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有 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有所击仆,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外科正宗》也说:“从高坠堕而未经损皮肉者,必有瘀血流 注脏腑J明确疾病所在部位与脏腑关系,对于外治手法循经和内治药物选择,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气暝血调,肿痛自消:峨眉伤科流派治病疗伤非常重视气血,认为伤科疾病最常见的内在病因便是气血运行失常,气的失常有气滞、气虚、气 逆、气闭、气脱,血的失常有血瘀、血虚、出血等。因此治疗伤科疾病,调 理气血是其根本,而调理气血的过程中须注意行和补之间的关系。经络不通是伤科疾病的外在症状的本质原因,在治疗的时要重视通调经络的重要意义。因此,峨眉伤科流派手法是以推动气血、开合穴位为最大特点,手法上运用上注重“行”和“补二具体做法为“松”“温”“分”“顺”四大类手 法,从而到达温通筋脉、缓解痉挛、分解粘连、理筋整复的目的。

3.峨眉推拿

(1)损伤病因分内外:峨眉推拿对损伤的致病因素十分重视内因和外因的区别,临证之时只有先分清损伤疾患的发病原因,然后才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推拿手法来进行治疗。

(2)循经辨证用点穴:十二经脉具有运行气血、联接脏腑内外、沟通机体上下等功能,无论感受外邪、外伤或脏腑功能失调,都会引起经络的病 变。因此,峨眉推拿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基础上,还注重以经络循行为依据,采取辨病和辨证选取穴位,将推、摩、点、颤、振、牵、动等推拿手法 灵活加以运用,来激发经络的自律调节作用,从而使病人的气机调达通畅,筋脉得到濡养,达到治愈疾病目的。

第四节炉其他流派

少林、武当、峨眉三大流派之外,其他的一些流派也与中医学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故有“武医同源”的说法。伴随在各武术派别中的医学思想和医 疗技术,以及处方用药,都有各自流派的特色。下面仅对武术三大流派之外的部分流派(如南拳派、晚胴派、昆仑派)或拳种(如红拳、形意拳)中涉医关药的内容,做一简单的概述。

一、红拳

红拳起源于周秦,扬名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是中国民族武学重要一 脉,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拳是陕西关中、山西、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地方拳的主流派。它内容丰富,套路繁多,技法全面,以撑补撑斩为其母,勾挂缠粘为其能,化身闪绽为其妙,钻身贴靠、腿法凌厉、刁打巧击为其法,享誉武林。红拳传域甚广,有豫红、陇红、川红、滇红、晋红、鲁红等,尤以关中为最。

红拳是内外兼修,体用兼备,神形合一,养生与技击并重的一个拳种。 红拳不仅技法奇特,招法刁钻,还以武医同源、体用兼备而名扬武林。它在健体强身、益寿延年方面也有独到之处。以武术锻炼来治疗各种疾病同中医治疗的原则是一样的,它们都是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达到养生健体之目的。

红拳的每个技法组合,功法训练都在有针对性地调节人体某一方面的阴阳平衡,对其本质改变起着很大的作用练习十大响,拍击全身各部位,可以改善全身血液循环,预防全身关节酸痛,增强身体的抗击力,练习龙摆尾功法,可以活腰脊、壮肾气,通连气海增强任督两脉,使人精力旺盛,平衡阴阳;练习鸡步龙爪功法,可以促进足少阴肾经的经气,使先天之本肾脏的功能强盛,按照中医学说脏腑之间相互联系,同气相求的原则,可加强全身各器官的协调统一锻炼,将使人经脉俱通,神清目明,尤其对膝关节,腰 腿疼,高血压,头晕等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练习撑补式,却地龙,可治 疗膝关节痛,腰肌劳损,肩脊疼痛等,也可预防许多老年疾病;练习燕子嚼泥,可使腰胯灵活,带脉及任督两脉俱通,壮肾气、通四海,预防老年健 忘,反映迟钝等疾病。

红拳外炼要求势却筋柔,拧腰按胯、松肩探膀、盘肩活腰、拍打响脆、 扁身远击,要以腰带动四肢,走势圆滑等。这种要求,从武术运动来讲,证明了 “手脚活动是真传”的道理,它能充分地扭转身体,尽可能地呈现多方位和广角度的活动,其目的就是通过“拔骨”的运动来达到“伸筋”,牵拉人体各部位的大小肌群和筋膜连同大小关节处的肌腱、韧带、关节囊等结缔 组织,促进活动部位软组织的血液循环,舒筋活络,打通经脉,改善软组织 的营养代谢过程。红拳内炼的实质是锻炼真气、培育元气、扶持正气。所以它能扶正祛邪,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内功锻炼要求放松、入静、自然和排除杂念,所以它能排除“应激性反应”,消除紧张状态,能疏通经络、 调和气血和平衡阴阳,提高神经系统协调能力。通过内外兼修,锻炼身心, 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浏览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