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之道,仍在姿势。此拳演习姿势,约分二期。 初学,以极端开展,沉着有力为主。所以流通血脉,畅 发筋肉,坚固骨骼也。行之不懈,则百病自消,有力如 虎,身健胆壮,可以致用。此为一期。继则姿势渐求紧 凑,含蓄内劲,刚而不发,手眼身步,活泼灵敏。拳中 招劲,发虽无形,动则有意。意至之处,招劲随之。一 动一静之微,其变化莫能察矣。日进不息,如天之行健, 积以岁月,其道大成,此为二期。能行纯功者,一期二 年,二期三年,约五载而有成。至其补助演练之法,随 时指导之宜,尤不可忽焉。昔人有言,演习时,无人如有人,故演练时,应出 其全力以赴之。意之所至,情态逼真。是以论国术之功 行,不以学习之年数多寡为标准,尽视其能否用意及变 & 动虚实之合理与否为判断。练姿势之年数虽多,而不明 用意者,谓之盲练。健身而外,别无功行之可言,则不 问其年数若何,自明晰招劲,出手有物之日起,始可计 其功行。余谓三年有成者,即指此也。行功之道,必日 有进步,斯为正轨。今日所不知,至明日而知之;今月 所不能,至下月而能之;无间断之时,无歧路之误,则 三年者,千余日也,不为不多矣,其功行顾不巨哉。此拳行功之顺序与方法,既如前述。然求演练与应 用相合,为意尚多,今更择要言之。曰拳、曰掌、曰步, 拳之形式,四指蜷紧,以大指捺食指之中节,平时如行 路或独坐时,即蜷拳如式,由渐而紧,而拳紧力尽,徐 徐伸放,两掌相合,往复摩擦,以活其筋骨血液,稍息 片时,复如法蜷放。就个人时间之可能,每日预定为数小时之蜷放,初行此法,时间过久,则手指胀痛,动作不灵。唯以渐增加,至久成为习惯,而遂安之。虽执绣花针,作蝇头字,亦不减其原日之灵妙也。行此法时, 蜷拳须平正,指甲须常剪,两臂须伸舒松静。勿求效过 急,以成为习惯、不害其他工作为主。至于演练时,则 更应依法为之也。拳之应用,向前者,为击面、击心、击裆三者,即 玄关、中脱、下丹田三穴也,世称死穴,击重则死。击 面以立拳者,为撞劲,劲发自腰。以拳关节名为反背捶 者,为榨劲,为颠劲,劲发自肩臂。击心之拳,为钻劲,为点劲,为冲劲,为滚切劲,劲发自全身,以身催臂,臂催拳,一发而莫遏。击裆之拳,为栽劲,为插劲,劲发自脊。凡此前击之拳,贵沉着而忌太过。欲得机势, 宜求之腰腿。向左右应用之拳,上击头部者,用拳底横 损两鬓,为损劲,为榨劲,劲发自腰脊。中击腰胁者, 为榨劲,劲发自肩背。中击脱臂者,为截劲,为榨劲, 务须全势下击。翻身向后用拳下压敌臂者,为压劲,为 合劲,进则冲击。拳法实施应用,大抵如此。至各式变 化,或挑、或格、或钩、或拦,则腕膊之劲始于足。举 一反三,无待累述。掌之形式与应用,捋手已详述不计。在本拳法中, 其劲名分之,约为扑劲、撇劲、搅劲、推按劲、擒拿劲、 搬扣劲、发劲、挑劲、搂劲、摸劲等,其形式依应用而 异。前于解释拳路,已分见其功法原理。顾名思义,于演练时,顺其应用,求而得之。因本拳法用掌处,半主 于扑、击、擒、拿,半主于诳诱惊敌。如取胜致果,仍 专恃用拳,故在各路中,掌法当属虚招。此则与用掌制 胜之国术,其立意原不同耳,非有所偏也再言步法。本拳法在应用上,贵于专精,而不恃多, 此正短打法之独到。各路之步法,共分五步。向前应用, 为盘旋步,重在钩扣敌腿。上用捋手,下制敌步,为打 无不中之计。近敌而后,即用冲步,前进后跟,所向披 靡。翻身向后,敛步当先,以退为进,后即是前。左右 开步,意在逼敌,愈近愈稳,贵有把握。榨身叠步,此 为正中。遇敌仓卒,变化在身,得势即进,莫之敢摆。 此五步者,前、后、左、右、中,面面俱到,千变万化, 存乎其人,各种拳法,亦只五步而已,列名举例,何贵 乎多。五步之中,亦有进而无退,此步法之真义也。所 尤要者,用步须要下势,不问其为骑步、弓箭步、冲步、 敛步,各种步式,为义则一。拳法、掌法、步法之大略如此。其外指、腕、肩、 臂、肘、胯、膝、足等之用,重在联贯相合,各尽其妙。 总之,发挥自然之本能,以就拳法,勿为拳法所囿者, 为上乘,而其妙则在乎有意识之演练。凡我同志,发明 而光大之,此余昕夕祷我编此拳法(上八翻)至此已经完成,按照惯例应 当作一个总结,以结束之,只是因为本人天性偏于率直, 不愿浪费笔墨说漂亮话以逞口舌之快,何况我本来就十 分厌恶世上说大话糊弄人的行为,把健身御侮的绝技放 纵为茶余酒后的闲话内容。写一些毫不严肃的话:有的 是搞门派之争,有的是个人之间争长短论雌雄,有的假 借神乎其神的话愚弄世人,有的靠华丽的辞藻炫耀自己 知识广博。细细察看他们的立意,不过都是为了追名逐 利而已。虽然他们自私的过错不大,但是他们欺骗世人 的罪过就大了。我们生活在国术中兴的时代,应该有计 划地矫正这些弊端,对他们犯下的过失进行补救。没有 比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并把它冶为一炉,脚踏实地, 不尚空谈的办法更好了。无论是谁,即使他有班固和司马迁的文笔,有张仪和苏秦的口才,只需问他能否做到 他说的那些话,然后再决定是否追随他。不能做到的, 就把他当作是过眼的云烟来看待。现在有些人,只有一 知半解,就会拿起笔写一些冠冕堂皇的文章,徒然地以 考据些辞藻标榜自己,而对于国术真正的精妙含义,却 连梦都没梦见过。这些人又凭什么孜孜不倦地写些洋洋 洒洒、堂堂皇皇的巨著呢?我对于这种现象深恶痛绝。 我不愿重蹈这些谬误的覆辙,所以,只能将自己已经理 解,却还不敢确信自己完全能够做的拳术精义,写出一 个大概来,勉励那些还未理解更不能做到的人吧!愿国 术界志同道合的人多加留意于实际应用的研究。岳氏八翻手拳法,简单明了,最便于学习演练。把 他当作是健身的方法也可以,看作是御侮自卫的工具也 行。不过,不少人怀疑它的简单。他们总喜好拳路繁琐 复杂,却不知道国术的应用,贵在精专而不在繁多。少 了容易应用,多了就难于求精。精通一招一式而闻名于 世的高人太多了。何况一招一式精通了,千招万式也就 皆通了,一招精,百招通。就是这八路拳法,其中的变 化已经是无穷无尽了,精通了就足以致用。等到精通以 后再求多变,这就是学然后知不足的道理。此拳各路前 面已经分析清楚了,现在再次总结、概括。应注意按顺 序进行功法的演练。 '、;练功的人,在演练拳的招式时,应该注意的条目要 点必须按照要求练习,才能出功夫。此拳各路,以捋手当先的招式用意约占十分之七。援手(另一手)的方法, 前面也已说了他的重要性。演练时,必须心存对敌之意, 出手的高低尺寸,必须要有与实战相符合的把握,应该 沉着,不能轻易脱手。而且手眼所到之处,要全神贯注, 就好像苍鹰抓兔子,又好像狸猫捕老鼠。用步的方法, 并不是只有进而没有退。前、后、左、右、中都可以移 动变化。假如敌人靠我身体太近,就应该步法后移,而 移动的尺寸大小,以适合捋制敌手的时机为关键。变化 要神速,只在一瞬间。往左往右的移动,也都是这样。 因此在演练的时候,更应该心存变化之意。那么,步伐 的动作就更富有警觉性。但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拳式动 作都是有规律原则的,不用时不可随意乱改变。我遵循 拳式原则创编了演练应用捋手,用来适应实战要求。每 当练完拳式以后(或者在其他时间情况下也可以),让学 习的人,面对面站立,间隔适当距离,发表口令,让甲 学员专练捋手拳法,乙学员专练防范捋手的拳法。甲心 存必捋之心,乙心存必防之意。在这时候,要随着自然 的进退左右来演练,好像在互相比赛的样子。只是不能 夹杂其他的手法,也不能心存相互仇视的念头。这就是 练习实际应用捋手的方法之一。而这同时也可以练习步 法的进退左右了。如此反复练习,三几个月的功夫,就 有可以自由应用而不会失去先机的功力。这样的成效不 能算是不快了。除此之外的各种技法,都是击打要害的 功法,不可以轻易试用。其余的也都编为演练实用法若
浏览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