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子修等人均得先生真传。后纪子修将八翻手传与王新 午,王新午在山西、陕西等地广授门徒,郝学儒、申子 荣、马野居……张希贵等名人弟子辈出利德宽小,专刘德宽,字敬远,河北沧州人。自幼 习武,精六合拳法,尤善大枪,被誉为“大枪刘”。其先 后从师于刘奇兰、郭云深、杨露禅,后拜在八卦宗师董 海川门下,声誉更隆,与尹福、马维祺、史纪栋、程庭 170 华、宋长荣、宋永祥、刘凤春等世称“八卦八大弟子”。刘德宽成名较早,带艺投师,以保镖为生,走南闯北,  见多识广,无通常武人的门户之见,不仅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又勇于创新。他与程庭华、李存义等结盟,倡 I 导八卦、形意、太极三门互相交流,互授弟子,故其所 ull 传八卦掌动静、开合之间有自身鲜明特点,称为“刘式* 八卦”。流传至今主要八卦套路有:直趟六十四手、七十二招、擒拿、岳氏连拳、散手、六趟戟法、八趟枪法及 黑白鹤子枪、链子锤、钩镰剑、六合刀、八卦紫金刀、 青龙刀、形意八卦掌、八卦太极拳、八卦功法等。刘式 八卦主要传人有赵鑫洲、高文成、郭古民等。岳氏连拳 一脉历代主要传人有刘恩绶、王新午、郝学儒、申子荣、 张希贵等。纪子修小转纪德字子修,姓吴札拉氏,满洲正 白旗人。纪子修自小喜欢武术,年少时学习弹腿及花拳。 1865年,纪子修入清廷护军营当卫土,从师雄县刘仕俊 学习岳氏散手,功夫精到,武技大增,并得“雄县刘” 之枪法真传。相传纪子修跳跃如虎,臂能承车,故被誉 为“铁臂纪”。1867年,又师从杨露禅学习太极十三式, 勤练不辍,将太极拳之绵柔与岳氏散手之刚整汇为一体, 刚柔并济,功夫更上一层。纪子修一生精研于武学,好 学不倦,七十多岁时,仍拜年龄相近的宋书铭为师,学 习“三十七”太极拳,可见其对武技的痴迷。1916年,纪子修与吴鉴泉、许禹生、刘恩绶、刘彩 臣、姜殿臣、孙禄堂、杨少侯等人共组北京体育讲习所 (后改制为北京体育研究社),提倡研究国术,并与四方 高手相互切磋拳技,一时蔚为风气,从学者甚多,如王 新午、陈泮岭、张广居、陈苗洲等人,都是北京体育研 究社中出来的新一代武术名家。 纪子修除太极拳、岳氏散手之外,还精于形意、八 卦等技,他将一身功夫全数传授其弟子。可惜多数功夫 精到者都先于纪子修过世,唯有几名弟子得其拳术真传, 如王新午、陈泮岭、张达泉、杨敞等王新午小特王新午(1901—1964),山西省汾阳县(现汾阳市) 人。从小习练武术、技击,青年时拜北京许禹生、纪子 修、吴鉴泉、刘殿升等练太极拳、岳氏八翻手拳法等, 深得其要。王新午先生谦笃和易,以提倡武术为己任, 艰苦不懈以至终生,徒众遍及晋、秦。其技臻奥妙,变 化多速,无不得心应手,为武林高手所钦佩。1930年, 在太原创立国术操练场及山西国术促进会,三晋各派名 师被邀集在国术促进会教拳传技,参加习练者风起云涌, 盛极一时。王新午先生撰写出版有《岳氏八翻手》上八路、《太 极拳阐宗》、《太极拳精要》、《太极拳实践》等,对传 播武术起了很大作用。“七•七事变”后,亲率“技术总 队”抗日。后移居西安,传功授技,徒众甚多。著名的 有刘玉明、郝学儒、申子荣、薄应遴、马野居、梁春华、 张安泰、李毓秀、李尚德等。对推动中华武术事业的发 展作出了卓著的贡献。郝学墉小特郝学儒(1897—1967),山西省万荣县人,原太原市 武术协会委员、著名武术家。郝学儒先生出身于武术世家,从小学文练武,掌握 了家传的少林拳、械,后又拜王新午学练太极拳、八翻 手等,功高艺绝。1932年,被聘为山西国术促进会教 练,一生从事武术教授活动,数十年不辍。20世纪50年 代,历任太原市南城区人民代表、政协委员。1953年, 华北地区武术运动会上表演了 “春秋大刀” “鞭杆”等 项目,荣获金牌。同年10月,参加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 演大会,表演他创编的“大铁锹”,获一等金质奖章,《人 民日报》曾做了报道,并在中南海怀仁堂为党中央和国 家领导人表演。1960年,山西省体委受国家体委委托, 整理山西形意拳,由郝学儒执笔撰文和绘图,整理出形 意拳书稿,上送国家体委武术处。郝学儒文武兼修,其书法和绘画亦有一定造诣,为 人所称道。他有教无类,对学生不取分文,传人甚多, 仅在太原受其业者即达数千人,比较著名的有张希贵、 张跃伦、张振明、庞英、吕增禄、陈俊豪、赵国华、赵 赭、王锁柱、刘虎群等,为发展武术事业作出了卓著的 贡献。申子荣小府申子荣(1903—1983),祖籍山西祁县申村,迁居平 遥县长寿村。从小就读于私塾,熟读四书五经,禀赋颖异,文采出众。抗日战争时期,参加了薄一波领导的山 西省牺牲救国同盟会,担任文水等十县特派员。新中国 成立后任西安中医研究所所长,被誉为“西安市四大名 医”之一。 先生自幼酷爱武术,随著名镖师王树茂学艺。民国 时期,考入南京中央国术馆跟随马英图学习八极、通臂、 劈挂及劈刺等;曾随上海佟忠义先生学习摔跤、擒拿等; 拜全国著名武术家、山西汾阳人王新午学习太极拳、岳 氏八翻手等。他特别注重拳法的研究及力学在拳法推手 上的应用,尤以浑元一气功(金钟罩、铁布衫硬气功) 最为独到。1956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十二单位武术表 演大会上获太极拳最优奖。先生一生对武术追求不懈,锲而不舍,从不满足。 为此,他四处寻访名家高手(在上海与徐致一为密友), 与之交流切磋,并博取众家之长,使自己的武技不断丰 富,推手更为精湛。特别是在西安,与师父王新午朝夕 相伴数十年,为其养老送终,得其真传。王新午先生的 拳法拳理、推手散手,悉数传与了他。他虽集高超医术和精湛武技于一身,却为人谦和, 善于处事,与师为朋,相敬如宾;与徒为友,亲如父子。 他常以自己总结的九字秘诀告诫同仁,即“颂师傅,捧 徒弟,和平辈”,正因为他能够如此,所以成为深受人们 尊敬的武术家。 '著名弟子有:山西张希贵、苗树林、顾海平、张育人、郝国栋、郝国梁等,陕西马振邦、徐毓茹等。张希贵/专略(郑建平、张静)张希贵,汉族,1937年生于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 柏板村。中国武术九段,国家级武术裁判。历任山西省 体工队武术教练、总教练,山西省武术协会副主席,山 西省形意拳研究会会长,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常务副主席 兼秘书长,山西省体育总会委员。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 动管理中心授予其当代“中华武林百杰” “新中国体育 开拓者” “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先进个人” “全国武术优 秀裁判员”等荣誉称号,是“中华浑元武术”创始人。 是“傅山拳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自幼拜名师郝学儒先生学练少林拳械、岳氏连拳八 翻手及王新午太极拳等;后拜名师申子荣先生学习形意 拳、岳氏连拳八翻手、浑元一气功等内功心法;随傅山 拳法传人葛书元、李思元先生学习傅山拳法,是山西傅 山拳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向武术名家沙国政学习 八卦掌、通背拳、形意拳、太极拳对练等拳械;又分别 向各流派形意名家希学宽、赵永昌、李三元、李桂昌、 杨吉生、王鸿、王继武、何福生等学习形意拳;随岳父 杨隆柱学习绵掌、十手艺等。博武修德,专一凝志,苦 心研习武学。至今已76龄,仍不辞辛苦,著书立说,传道授业青壮年时期,作为专业武术运动员为省队争光,作 为专业武术教练,又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武术人才。 步入社团活动阶段,他更是自强不息,,再创辉煌。30年 如一日自筹资金组织策划大型赛事活动,积极筹划全省 传统武术活动的交流、培训、研讨等,积极推动了武术 运动的发展和武术水平的提高。在国际交流方面,他多 次出访日本、新加坡、马耳他、罗马尼亚、智利等国; 培训来访的各国武术爱好者多人;分别与数十个国家和 地区的武术爱好者进行交流、切磋,对中华武术的传播、 发扬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事迹载入《中国武术人名辞 典》《中国民间名人录》《当代武林英豪》《浑元武踪艺德 可风>《山西省形意拳协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及搏击杂 志专辑2012年第1、2期等书一、步入武坛1958年,先生入选山西省体工队,成为专业武术运 动员。同年,代表山西省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武术交 流比赛大会,获得二等奖。次年,代表山西省参加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运会武术比赛,所练枪术获得好 评。1962年起担任山西省体工队教练兼运动员,1973 年,荣任山西省体工队武术总教练。

浏览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