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练“单鞭”时怎样做到裹裆、溜臀?
太极拳要求的裹裆不是有力或有意去“吊裆”“夹裆”或“撑裆”,而是要求裆部自然松开,有“圆裆”之说。太极拳和其他拳术一样都要求“开裆”,即所谓“裆开一线”,只是办法上略有不同而已。溜臀是指当身体下蹲时,臀部要自然放松下垂,不可“翻臀”,就是不可外凸的意思。裹裆、溜臀的结果,可以使尾椎骨向前下松垂、重心下降、臀部肌肉放松,增加身体的稳定。另外也可以保持身体的头、肩、 背、腰和脊柱的自然正直姿态。
练单鞭姿势时,要做到裹裆、溜臀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单鞭 步法(马裆步)站好之后,身体下蹲,重心分于两脚;视线平远;背椎 竖直。这时注意将两膝膝尖上下和足尖对正,则自然使裆裹起,臀部 也自然松垂了。
二、太极拳中的撇身捶与搬拦捶有什么 区别?
撇身捶在太极拳中多以翻身撇身捶出现的,从技击特点分析,这个动作主要是对付从背后攻击我的对手,当对手从背后用右手进击我,我要采取撇转身体以避闪对方的攻击,再用左手采其右手,如果对方向上架挡,或向己怀里抽手,我即可借其力而还击对手。
搬拦捶分退步搬拦捶与进步搬拦捶两种。
退步搬拦捶,是对方进击我,我即采用向后退步的方法以泄对方之力,然后乘势搬开对方之来拳或来力,拦阻对方的进击,然后,用拳击打对方。
进步搬拦捶则是在我搬拦对手的进击后,对方欲要逃跑,我即可借对方之势与力,进步用拳击打。
三、为什么做“金刚捣碓”时震得头痛?
做金刚捣碓动作时造成头痛的原因在于:
第一,震脚时重心偏到了右脚,使大脑直接受到了震动。
第二,没做到气沉丹田,松腰沉胯,不是以气催力形成震脚而是跺脚,由此造成制动对大脑产生影响。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当右腿提起成水平线往下震脚时,应先松腰沉胯意贯涌泉,然后以气催力将全脚掌震下,脚下震时,重心仍在左腿,这样做可以避免头痛。震脚时不要追求声音大小,否则破坏动作,有害于身体。
四、如何练好太极拳的下盘功?
拳论说:培其根则枝叶自茂,润其源则流脉自长。手进 三分,足进七分;胜在进步占势不败在退步避锋;其根在脚,发于腿,这些都强调了练根,用根,求下盘稳固之理。稳固下盘内气 充实。太极拳不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不能离开下盘坚固的作用。 劲在根,不倒在根,蹬踩在根,踢摆在根,旋转在根,躲闪在根,纵跳在根,提踹在根,套插在根。理不明拳不精。培其根尤为重要,要明此理,精心研摩,功到自成。
怎么培其根呢?“练习拳架就是培根润源的方法。”这里所指的“根”具有根基之意,也就是“下盘”。下盘就是指身体的下半部分腿性而言,靠腿的支撑力,以两足为基础,裆圆活自然沉稳。不论什么步型的练习都有静与动之分。
动步练习。拳论说:“迈步如猫行”,“迈步如临渊”,讲的动步要轻灵沉稳。“迈步如临试冰”,“试冰”是试探冰的薄厚之意。太极拳出步的动作与之相似,凡前进必须先提腿,重心移在站立一腿。蓄劲于膝,再由屈而伸,足尖领劲,脚跟铲地而蹬出,然后足掌和足尖全面落实。为什么这样迈步呢? 前进试探出腿,可以随机应变,不易被对 方控制静步练习(也是定步练习)。弓步型两脚要踩在“川”字两端,既能兼顾前后,又能兼顾左右,重心稳定,转胯灵活。
拳论说:“立地生根”,即下肢贯劲之要求。下肢贯劲之法,屈膝开胯圆裆,髓骨要有力下沉,带脉极为充实,臀部与足跟成垂直线,臀部之力要贯到足跟,由于躯于和上肢的重量下压,膝关节在量变过程中逐渐更坚固有力。足之似乎缠人地下,有盘根错节之意,前足沉实踏地,大趾着力;后足亦沉实踏地,小趾着力,重心落在两足中间。两足的虚实变换全在随势由腰裆的变换来移动两足的虚实比例。在同时为了练好下盘功还要配合做些辅助功练习,如站桩、倒步等。
五、什么是太极拳的四种功?
汉著名太极拳家吴图南先生认为,练太极拳要达到精湛的功夫,必须要深下一番功夫,其中主要是要练习四种功。
第一是着功。所谓着功,简单地说就是你往我来,一式一用。比如你练搬、拦、捶,你应该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怎么叫搬,怎么叫拦,怎么叫捶。打个比方,对方打我一捶,我如何避开这一捶,这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方将要打,刚刚出手的时候,你如何使之变化;第二阶段是打出后,你如何使他的力量达不到自 己身上;第三阶段是打到身上了,对方的力量已经传导到身上了,如何应用内在和外在结合起来的一瞬间,转移对方力的方向,使 力折回去,回到他自己身上去,使他力不从心,失去平衡,并把他弹出去,这些都属于着功。其他如揽雀尾、单鞭、左右分脚,闪通臂等等,都是着。着功要运用得很熟练,有了初步着功,才能有可能 进一步提高。王宗岳的《太极拳论》里讲“由着熟而渐悟懂劲”,就是这个意思。
第二是松功。一般练太极拳都讲松,究竟怎么松?有人练了好 多年,自以为松得不错了,实际,不是松,而是懈。太极拳要求松,是松而不懈。所谓松,是指你的四肢百体,关节韧带,无不柔和。我给它归纳成四句话,就是前面提到的“无一处不轻灵,无一处不坚韧,无一处不沉着,无一处不顺遂”,然后才能达到通体贯串,丝毫 无间。松才能沉,能松必能沉。要使关节、韧带、肌肉等松开、柔韧、 活动自由、富有弹性,都能听你自由指挥调动,就必须通过练松功才能达到。
第三是劲功。为什么叫劲?它不同于一般的力,而是一种极活动的东西。它既没有一定的大小,也没有一定的刚柔,但它又刚又 柔,又松又紧,又快又慢,又不即又不离。为什么要练劲功呢?比方说,对方一着接一着,连续几着合起来,这时你如果光会着功,就将应接不暇,顾此失彼,这时你就非用劲功不可。劲功就是除去腰脊为主宰之外,其余所有部位都能随机应变,他怎么来,我就怎么变化,在不知不觉之中,收到可用之效。这就是劲功胜过着功的道理。
第四是气功。不是一般所说的气功,而的是指太极拳的气功,是太极拳本身的功夫。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以及《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等谈到气的就有十五六处之多,诸如:气沉丹田、气遍全 身、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行气如九曲珠、能呼吸然后能灵活,等等。 可见气在太极拳里是十分重要的。
太极拳的气功,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运气;一个是使气。运气 就是把气吸进来,存起来。呼气时,以心行气,用意念引导到让它去的部位,慢慢出气,时间久,它就能按照你的心思去做,运熟了,尽管五脏六腑是不随意肌,通过交感作用,也能听你指挥。
所谓使气。就是说,你让它到哪儿,它就到哪儿;你让它起什么作,它就起什么作用。通过练气,蓄气,使人体本身的元气,跟吃五谷杂粮得到的精微之气,以及天地呼吸之气,融会贯通,合在一起,为我所用,由内脏到肌肉,由肌肉到媵理,由媵理到皮肤,由皮肤到毛细孔,再由毛细孔把它放出来,延长出来,使这种气达到对方身体,而且使这个气跟对方的气结合到一起,来指挥对方的一呼一吸,这 就是我们所说的太极拳的气。
有了这个功就可信手而应,纵横前后。练太极拳不了解太极拳的气功,不了解内在外在之气,等于还没有十分懂得太极拳的道理。
五、何谓太极拳的“四法”“四功”?
太极拳的“四法”是“手、眼、身、步”;“四功”是“心、神、意、 念”。四法,从字义上理解就是练手、练眼、练身、练步。四功从字义上比较费解,因为“心、神、意、念”,几乎完全指的是内在的神经活动或 精神作用而言。
传统对“四功”的讲法是“发之于心、达之于神、行之于意、想之于念”。
“发之于心”是讲练拳时,一切发动在“心”,故要求“心静”。 “心不静则意不专”,练拳时不“亥刻在心”,则内外的形与气尽皆散乱。
“达之于神”,指精神要贯注。精神提起则周身举动自然轻灵。故传统理论中有:“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虑”,“内固精神,外示安逸”之说。
“行之于意”,是说练拳要以意运行,用意不用力。也就是所谓的 “以意导体,以体导气,以气运身”。能如此,则自然能够气遍周身,达到内养的目的。
“想之于念”,主要讲练拳时要做到“念念不忘”的意思。一招一式刻刻留心,则自然能练到“便利从心”完整一气了。
总之,四法是指外练四肢百骸的,四功是指内养精、气、神的。练太拳就是要做到内外并修,神形兼重。
浏览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