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祭祀与信仰需求的民俗性。畲族也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有着自 己的宗教信仰和相关的活动。其中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当属“传师学师” “做功德”“做聚头”“问凳卦”等,而这些活动,正是孕育武术项目的沃土和 源泉。以“传师学师”为例,“传师学师”是一项畲族人民对本祖始祖“龙麒” 表达崇敬之情并借以教育后代的祭祀活动,其主要内容是反映畲族祖先为 求生存、求发展,与大自然及一切邪恶势力抗争的历程。整个“传师学师”仪 式持续三昼夜,分三阶段,六十四个情节。其中有单人舞、双人舞、四人舞及 所有法师参加的集体舞,主要舞步有猎步、座蹲步、悠荡步、硬步、两步半等, 时而穿插走、跑、跳、爬、翻、滚、跌、扑等动作。如其中有一情节名为“五岳山 老虎抢猪头”——由法师扮演猛虎,衔跑猪头时,以手撑地,鱼跃奔扑,动作 惊险刺激,极富民族体育特色。又如在“引坛打仗”“收神捉鬼”等情节中,法 师手持铃刀,做四面砍、劈、斩、刺、撩等可称为“武术”的动作。这些动作经 过发展、演绎、组合、创新,创编成畲族传统体育项目“钢叉舞”“木拍舞”等并 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原始宗教的印记是非常明显的。少数民族特有的可传承性。由于少数民族多居住在偏僻险峻的深山林 区,无宽大成片的平坦地形,在有限空间和特定的文化背景上,形成了独特 的传统体育活动。对武术的影响特别大,形成南拳的凶猛、狠、快的风格,多 用手掌、拳,固根底坐,套路简短,使畲族武术成为南拳的独特流派。具有表 现为“步稳势烈,发力短猛,擅用手法,防守门户严谨,进攻多用指法,掌法的 风格独特”。少数民族传统武术的许多项目在形式、方法、制度上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文化价值,是该民族在特定的环境区域和特定的社会生活中,经过长期实践 发展形成的。这些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是其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少数民 族武术在发展中表现出武术文化的特有特征,在一代又一代畲民的继承和 发展中,少数民族武术不断发展。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民族传统武术。群众自卫与娱乐基础的广泛性。少数民族传统武术产生于人们长期的 劳动、生存和生活实践,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据初步统计,参与人数占畲 民人口的85%以上,具有强大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民间文化底蕴。每一个 少数民族都有进行体育的娱乐和享受的权利,如武术、登山、攀岩,是少数民 族必练的体育项目。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受历代政府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 土匪、流氓经常扰乱畲乡,巧取豪夺,无恶不作。为了维护自己生命财产的 安全,少数民族不得不学拳习武。学习武术成为一种风俗习惯,他们习武的 目的是一练筋,二练技,三打不平,四养性,绝不是为了逞凶闹事,伤犯他人, 惹是生非。浙南香菇功夫传人吴辉锦使用的武术器械民族传统武术文化不仅具有体育文化的一般特征和属性,更具有一些 独特的带有民族文化气息和民族意识的特性,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性。畲族 为代表的浙西南少数民族是一个个具有民族自尊心和反抗精神的民族,他 们不仅要抵抗自然灾害和豺狼虎豹的无情侵袭,还要和历代统治阶级的残 酷压迫剥削作抗争。在众多的斗争中,就必须要有强健的体魄和过硬的防 卫制敌功夫,具有民族特色的武术也就应运而生。对于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树立传统武术文化的可持续理念无疑对于 其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促进作用。同时,传统武术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将 是摆脱武术“文化遗产”的静态发展模式,而呈现动态的可持续性的继承与 发展。文化是在历史的传承中不断“沉淀”积累、升华的。少数民族武术活动项目种类繁多,在锻炼身体和自卫防身方面及生活 生产中曾起了积极作用,动作比较简单,但有着严明的清规戒律。目前有些 项目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业已失传,有些项目趋于灭绝。其原因是部分畲 族拳、棍师们因担心传授下一代传了“半桶水”,武德修养修养不够深,既害 了别人,又害了自己,故而保密不传。另外,多年来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没 有较大冲突或摩擦,谈不上自卫与生存竞争,因此,拳术、棍术学与不学没有 什么特别意义了。这些拳、棍、凳子不再被运作武器使用,因而认为没有必 要教,也没有必要学,故而不传。另一方面,健在的拳师、棍师越来越少,传 不下去了。在当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观社会背景下,传统武术的文化 发展必将融入时代精神内容,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的重 要组成部分。浙江畲族武术自其产生以来,长期自生自长,自兴自衰。笔者认为,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挖掘整理繁荣畲族武术的现实意义是继 承与发展,将武术类拳术、棍术、棒术、击掌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 来,其目的性由技击搏斗向健身与娱乐发展。党和人民政府给予重视和扶 持,国家体委把武术列入体育竞技比赛项目,多层次地举办观摩、交流、比 赛、表演等活动,使武术之花在畲乡开花、结果。地方政府也在抓紧发掘地 区内的非物质遗产,保护和发扬武术传统文化。相信在各方的努力下,浙西 南传统武术必将发扬和传承下去,成为中华武术的一朵绚丽的奇葩。浙西南少数民族武术受地域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制约,为 适应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需要而逐渐形成。争田、争水、争滩涂的械斗,抵 御外侵以及起义和镇压起义的战争促进了浙江西南地区的民间武术的发展。 由于浙西南地域环境、人文因素、社会现象等地域文化的影响,使少数民族武 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地域特征,除了具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体育文 化的共同特征外,还有着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适应性;呈现出民俗信仰与 祭祀仪式的传承性以及民族生存与娱乐的广泛性等地域文化特征。建议地方政府抓紧发掘地区内的非物质遗产,保护和发扬武术传统文 化。将畲拳、菇民拳、樟村拳、上宕功夫等优秀畲族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与传承下来。浙江畲族武术必将发挥出地域文化作用,成为中华武 术的一朵绚丽的奇葩,为繁荣民族文化做出贡献。浙江本土拳种文化在浙江长期流传多种的武术拳术,很多外来拳种,在浙江地域内,扎根 生长,因着地理环境、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的不同,在长期的应用实践中与浙 江地域里的其他拳种的特点相融合,适应了浙江地区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带 有浓郁的浙江地域特色的拳种,营造了独特的武术文化氛围。浙江地域的特色武术拳种众多,船拳、刚柔法拳、黑虎拳、五祖拳、水浒 名拳、四明内家拳都是选取于浙江沿海地区较为著名的拳种。船拳、四明 内家拳起源于浙江沿海地区,具有当地原生态武术文化特的征。五祖拳、 水浒名拳、黑虎拳由其他地区流传入此,受到本地的原有武术文化的影响, 并与之相结合,集各家所长。这些拳种在浙江沿海地区发展流传数百年, 在动作技术、技击风格等方面都具有相同的地域文化特征。浙江武术拳种 丰富多样,各具风采,是浙江武术文化的精华所在。在本研究列举的部分 拳种,基本上是土生土长或长期在浙江省地域内流传的拳种,这些拳种大 多具有短打架式,其动作、功劲、气势、刚猛、绵柔,都具有浙江省的地域 特色。第一节内家拳法黄百家生于明末崇祯十六年(1634),浙江余姚人,为黄宗羲之季子,早 年师王征南习武艺,后弃武习文。其父黄宗羲(161。- 1695),字太冲,号梨 洲老人,又号南雷,是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大史学家、大教育家和爱国者, 曾组“世忠营”抗清义勇军,终身不为仕清朝②。黄宗羲于清康熙八年 (1669)时年六十岁,所撰《王征南墓志铭》提及“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 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既仆,故别少林为 外家”③。武术开始有内家、外家之说④。黄百家所撰《王征南先生传》著录 于《南雷文案.学箕初稿•卷一》部分著录《昭代丛书别集•卷二十四》文中 论及“征南先生有绝技二,日拳、日射。然穿杨贯戟善射者,古多有之;而惟 拳则先生为最。盖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张三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 之是名内家,得其一二者已足胜少林。先生从学于单思南,而独得其全”⑤。 文中记载王征南所传拳法,包括应敌打法色名、穴法、病法、炼手者三十五、 炼步者十八、六路和十段锦。后人将拳法类为“内家拳法”。本节将针对“内 家拳法”中“六路歌诀”“应敌打法色名”作解析,探讨其与《纪效新书》拳经 之相关性,及“内家拳法”与军中武艺的关系作一论述。
浏览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