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徽州社会是典型的宗族社会。徽州大姓中有“南吴北许、东 叶西郑”以及“天下汪、四角方”之说。这些大姓族氏能够长期发展, 形成大族,与宋以还的徽州社会注重儒学,明礼诚信有关,也与徽州 宗族形成的宗族治理体系有关。徽州大族在宗族治理中,强宗固族 的方式有族规族训、联宗结族等。而运用武术进行宗族治理,也是明 清徽州宗族治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武术在明清徽州宗族治理中主要运用在宗族内佃仆制上。关于 徽州佃仆的形成,叶显恩在《明清徽州佃仆制试探》一文中进行了 系统的梳理。他认为,徽州佃仆制由来已久,农民由“种主田” “住主 屋”“葬主山”而沦为佃仆。徽州有着严密的主仆之分。嘉靖《徽州 府志•风俗》称:“其主仆名分尤极严肃而分别之,臧获辈即盛赞富 厚,终不得齿于宗族乡里康熙府志于此条后附注:俗至此今犹然。 脱有稍紊主仆之分,则一人争之,一家争之,一族争之,并通国之人争 之,不直不已。所以唐力行在《明清徽州的家族与宗族结构》中认 为,明清徽州多佃仆反抗,而鲜见农民起义。在这种严密的主仆名分 下,佃仆反抗是宗族发展中必须应对的问题。在处理这一问题上,徽 州宗族运用了武术的手段进行宗族治理。首先,明清徽州宗族训练家兵,以应对宗族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叶显恩、《明清徽州佃仆制试探》,
唐力行《明清徽州的家族与宗族结构》,《历史研究》叶显恩在《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一著中研究认为,徽州佃仆 中有一类为郎户,又称“拳斗庄”,是充当家兵使用的。根据其调查, “解放前,祁门查湾汪氏祠堂拥有拳斗庄121户。郎户凡16岁至45 岁体魄健壮的男子,都要进行武术训练。一般地说,这些拳斗庄一个 人赤手空拳可敌八个人,如手持一齐眉棍或火叉,则可敌十二个人。 他们中的一些人即被用以充当徽商的随从保镖。据此,叶先生推 论,新中国成立前尚且如此,明清时期当可想见。关于拳斗庄习练武 艺,叶显恩研究认为,拳斗庄是绅衿地主用以炫耀武力于乡里的工 具、这些人每年冬天由武艺高强的师傅负责教习武艺,每期四十天。 从叶先生研究的徽州各类佃仆看,拳斗庄所服的是家兵劳役,相较于 佃仆所服的营造劳役、看守劳役、交通劳役、礼乐劳役、丧葬劳役,家 兵劳役处在最高层.是最能体现徽州宗族地位与权威的“显然,以武 术的方式训练家兵.是徽州宗族固族显.族的重要方式.
其次,明清徽州佃仆向宗族主人交纳地租、山租,还要服劳役。 主仆之间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分随着明清徽州商品经济的深入发 展,佃仆制在逐渐衰落 显然这四种原因中佃仆的反抗斗争居主, 那么明清徽州佃仆的反抗斗争的表现情况,徽川宗族又是如何应对 的,需要深入讨论.
康熙《祁门县志》记载:“民讼多山墓田宅,尚气好胜,事起杪忽, 蔓滋不休,然无巨恶大慨,近缘缴防驻兵,呼卢博雉,年少效尤矣,至 下户贱厮向奉法,不敢望见官府,今则越分跳梁者比比,是为厉 阶。”当时的社会风俗变化表明徽州地区下户贱厮纷纷跳梁,开展 反抗。在明清徽州佃仆制衰落过程中,佃仆所开展的反抗斗争是以 武装起义为主的。在起义的过程中,佃仆充分地运用了武艺,掀起声 势浩大的反抗斗争。其中明末清初夥县宋乞领导的佃仆反抗斗争, 带领的佃仆达数千人。
先是清顺治二年夥县人万黑九,与主家韩氏发生冲突,官 府袒护主家,佃仆反抗,连夜围攻韩家,杀其全家后立寨。宋乞乘机 鼓动佃仆反抗。宋乞本人擅长搏击、骑射,膂力过人,有较高武艺本 领。其世为奴仆,深受压迫。于同年七月,率佃仆奴隶数千人反抗, 列营立寨三十六处。各寨设有首领。推举宋乞为首,并共尊为“宋 王”。但是由于地方财主相互勾结,宋乞在巡视江村寨时,被行刺,遇 害。义军在朱太的率领下,继续反抗斗争。顺治三年,朱太围 攻县城,遭镇压,战败遇难。清人计六奇《明季南略》卷四“夥县仆 变”条云:“夥县与休宁俱属徽州府。乙酉四月,清兵犹未至也,邑之 奴仆结十二寨,索家主文书,稍拂其意,即焚杀之,皆云:’皇帝已换, 家主亦应作仆事我辈矣。'主仆俱兄弟相称。时有嫁娶者,新人皆步 行,竟无一人为童仆,大约与江阴之变略同,而夥县更甚。延及休宁, 休宁良家子闻之大惧,遂立七十二社,富贵者俱写银粮,保护地方。 知县欧阳铉,江西人,邀邑绅饮,痛哭,议起义。金声、黄廉等亦举兵, 而童仆于是不敢动。”可见,休宁、夥县奴仆与家主之间的武装斗争, 在反抗与镇压中较量。那么这种对抗与镇压是如何进行的?明清徽 州族谱中有明确记载:“本朝(清)既定鼎,山寇犹在窃发,乡之悍仆 杨继云恃勇为乱,肆害本乡,屡捕不得。一日忽至,众怖甚。君乃帅 乡之有力者秘谋之先藏器械诱之至,突起击之仆地,村众继至共杀 之,余党皆骇散巨害既歼,乡遂宁静丁这记载了徽州方时翔召集 族人,联络拳勇,共同应对佃仆的反抗。其利用拳勇者,手执武术器 械,诱捕悍仆,是典型的借助武术进行徽州宗族治理.同样,在面对 佃仆的反抗中,夥县的汪洪道“集族强力子弟,团练乡勇.步伍井然有 条,邻里忌之即采用练子弟兵、团练乡勇的方式来应对佃仆的 起义这里武术仍然是其习练的主要内容。
需要指出的是,明清徽州宗族的仆人,与宗族的斗争一直延续到 晚清民初。《我之小史》中记载了詹鸣铎亲眼所见徽州仆人练武对抗 族人的场景:“我们拜年的时候,遥见口口口人,赤膊着,在那太阳之 下,学拳习武,大是可笑,谓今日元旦,理当行礼客气,何以从事武功? 这不是岭上人初一朝寻死鹿么?查口口口某姓,系早年跳梁的逆仆, 所渭与我同壤,而世为寇仇。他本在九姓之内,他去年请拳师来教 授,将来要与我詹姓对垒交锋。今朝天气晴和,闲暇无事,故在那操 习武功,比较武力。”
综上所述,明清徽州宗族广泛推行的佃仆制度,从两个方面与武 术发生关联:一是对佃仆进行武术训练,设立拳斗庄,训练家兵;二是 在应对佃仆的反抗中,采用联族、联络拳勇、团练乡勇等办法,开展以 武术训练为主要内容的组织活动。上述两方面的关联,直接带来了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维护宗族的财产安全和树立宗族权威;二是在 与佃仆的斗争中,较好地抵制了佃仆的反抗,维护了固有的宗族 制度。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这是 说用武有七种功能,即禁止暴力、制止军事行动、稳定政权、建立功 勋、安抚民人、团结民众、增加财富。明清徽州是典型的文修武备的 社会。武术渗透到徽州的社会治理、军事斗争和经济文化发展中,具 有了中国传统武术的多面功能,已经超越了传统武术意义上的看家 护院的基本功能。研究明清徽州武术,理应将徽州武术置于明清徽 州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综合考察,寻绎出徽州武术的社会功能, 充分阐释徽州武术的独特地域文化价值.
浏览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