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摔跤叫“搏克”。蒙古族生活在辽阔的蒙古大草原 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文化,赛马、射箭、摔跤三 项是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尤其是摔跤深受广大农牧民的喜 爱,是蒙古农牧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之一。每当闲暇时三 五成群对摔起来,包括妇女和儿童无不赶来观瞻。遇有那达慕 大会,必有摔跤比赛,届时好手云集,跤手们各显其能。穿着 牛皮制作的跤衣,跳起矫健的舞蹈,彩带飘舞酷似雄鹰,场面 甚为壮观,跤手们则在歌声中进行激烈的捉对角逐。

搏克运动员上身穿牛皮制成带铜铆钉的短袖,开胸的半身 +跤衣叫“卓都格”,腰系牛皮大带,下身穿肥大宽松的白布长 裤叫“班斯拉”。外套是具有民族特色图案的套裤,套裤(淘 土)没有裤腰和裤裆,只有两条独立的裤腿,每条裤腿用三根 小带连接在腰带上。腰间系一彩裙,脚下穿高鞔牛皮靴。脖子 上戴有彩条项圈叫“景嘎”。彩条的多少反映跤手的水平和成 绩。蒙古搏克历史悠久,对京跤的形成有广泛的影响,乃至现 代的中国式摔跤仍带有蒙古搏克的轨迹。

满族最早的摔较有赤背和穿便服两种3满族的祖先生活在 我国东北部,以狩猎、农牧为生,同蒙古地区接壤,受蒙古族 的影响,摔跤时渐渐统一了着装——褡裢(布制的“卓都 格”)。努尔哈赤提倡“布库诸戏,以习武事”,以提高军队的 战斗力。清太宗皇太极为了进军中原推翻明王朝,对蒙古族采 取亲善政策,经常邀清蒙古的王公举行宴会。摔跤是以牧业为 主的蒙古族和以狩猎为主的满族共同的爱好,于是摔跤就成了 “肆武绥藩”的主要内容。《清史稿•礼志》记有皇太极崇德

 

六年蒙古贝勒等投诚,“朝见已,命较身,选力士角抵,赐宴 尽欢,殊典也”。据史料记载,皇太极为了提高侍卫扑户的技术 水平,曾聘请草原蒙古跤手任教习,训练侍卫扑户。《清会典》 有顺治年间蒙古喀尔喀部遣臣入朝,带草原上最好的跤手和扑 户们比赛的记载。蒙古王公每年摔跤手同满清扑户比赛已成定 制,直至清朝末年。清朝初立中原,建立了搾跤专业组织善扑 营,摔跤叫扑库戏,摔跋手叫扑户,至清朝灭亡历经两百多年, 形成了中国式摔跤的雏形。清王朝灭亡以后,善扑营扑户走向 社会,京城到处都建有胡同跤场。民国初年至上世纪50年代叫 摔跋。形成了北京民俗文化一大特色3北京跤手完整地继承了 善扑营跤技,功法,弓、刀、石等项,并流传于世(图2)。

1957年中国引进古罗马摔跤和中世纪埃及摔跤,将我国 固有的摔跤运动统称中国式摔跤。中国式摔跤是我国各民族摔 跤的综合体,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融汇了各民族各地区的 摔跤技术。中国式摔跤带有各民族摔跤的痕迹,体现了中华民 族的智慧,是一项集中华武学文化之精髓,以传统思想理念为 指导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

图片1

摔跤是人类最古老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各国家、各民 族、各地区都有自己的摔跤,其名称、形式、摔法、规则各 异,均反映本地的环境、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共同的特 点是二人徒手从站立接触后要把对方摔倒在地,至于怎么摔、 摔成什么样子,就有所区别了,因而形成各种摔跤。

中国式摔跤是中华儿女几千年来根据中华大地的经济、文 化、风俗、习惯积淀而成的一朵民族形式的竞技体育奇葩。它 是随时代的发展而演进的,从裸体搏击致对手于死伤,到穿兜 裆、系腰带的相扑,进化至今穿短上衣、长裤、高鞠鞋,系腰 带,从站立把对方摔倒在地为胜负的一跤。它限制能直接伤害 对方的击打和擒拿动作,保证练习者的安全。由野蛮的拼杀演 化为文明的竞技,逐渐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比勇敢、较力 量、赛智慧、强身健体的体育运动项目。

李宝如先生几十年来挖掘整理中国式摔跤技艺。本书内容 展示了现代中国式摔跤概貌,并有浓厚的(北)京跤味,字里 行间流露北京的民俗俚语。京跤讲究内练精、气、胆,外练 手、步、眼。技术小巧细腻,善于借力用力,动作轻便敏捷, 抢手走里圈,功夫易学好练。

辅助练习丰富多彩,全面、系统地介绍了 传统的中国式摔跤的专门练习方法——跤功。本书图文并茂, 文字简练,图解清晰,易读、易懂、易学、易练。是中国式摔 跤手习练的参考书,其中一些技法也可以丰富各种摔跤、柔道 及散打的武库。

中国式摔政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历史文献和历代出土的文 物,都已证实摔践运动在中华大地上源远流长,代代发展,直 到现在,经综合归纳,不断升华,演化成我国的正式体育运动 项目。这个项目已达到r相当高的水平,技术之精湛,训练之 科学,所体现出的哲理,表现出的美感和军事、健身、娱乐、 竞技、社交等方面,都为人们所称道。

早在原始社会时,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在同自然社会斗 争和部族之间的斗争中以手搏斗就产生了摔跤动作,那时摔跤 只是自卫及进攻敌人和野兽的重要手段,后来才逐渐演变成体 育竞技和表演活动。相传上古时代就有了摔较运动,那时是戴 着有角的面具对摔,称之为角抵。到了奴隶社会以后,春秋战 国时期又有所发展,《礼记•月令》中记载:“孟冬之月…… 天子命将帅讲武,习射角力。”角力就是摔跤。到了周朝,把 摔跤列为军事体育项目。古代摔跤是格斗的技能,以摔、打、 踢、拿为手段克敌制胜。

秦汉以后,摔跤从单一的军事目的走向民间,成了供人欣 赏的娱乐活动,皇家已有了专门的摔跤组织,这种摔跤组织一 直延续到清王朝末年。秦朝时期民间崇尚角抵之法,已不若蚩 尤之以角抵人,发展成“宣勇气,量巧智”,完整的体育项目, 谓之角力。陈傅良《历代兵制》云:“秦皇并天下,分为三十 六郡,郡县兵器聚之咸阳,销为钟镱,讲武之礼,罢为角抵。”

马端临《文献通考》亦引是语:“则始皇之中重角抵可知, 始皇并天下,毁民间兵器,禁习武,只保留养生,乐舞角抵 戏。”秦始皇在继承角抵育军的基础上又有了发展,组织了宫 廷表演队,“秦二世在甘泉宫作乐角抵緋优之戏”,并将其推 向民间,大力开展,则秦时已有角抵之戏可知。至汉武帝时,角抵之戏渐盛,《汉书•武帝本纪》云: “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角者,角技也;抵 者,相抵触也。”“元封六年夏,京师民观角抵戏於上林平乐 馆。”汉武帝尚角抵,在“未央宫中设角抵戏”,采取传统技 法,并有所发展。古代摔跤也重视从少年抓起,并配有音乐伴 奏。汉武帝刘彻酷爱角抵戏,在他的影响下,角抵戏得到了空 前的发展,举国上下无不习之。在历史长河中,摔跤不断地发 展和演变,其技法庞杂,名称繁多,有相搏、相扑、校力、角 力、掼跤、摔跋、布库、撩跤等,当时的规则已无从考证,就 近代出土秦汉文物可见其形。如1975年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 出土秦代漆画木篦(图1)。马王堆出土汉代墓壁画,酷似曰的相扑和山西赤背挠羊摔跤。从历史资料来看,由秦汉到五 代残唐,摔跤运动已达到鼎盛时期,并有女子摔跤和儿童摔 跤3由帝王将相至平民百姓多好此戏。时有士大夫上疏禁之。 柳或之侍郎,上书云:“见近代以来,郡邑百姓每至正月十五 曰作角抵戏,递相夸竞,至於靡费,请禁之。”可见摔跤风颇 盛3有的皇帝不仅看摔跤表演比赛,自己也锻炼,其中不乏高 手。据记载,后唐庄宗李存勋就曾挑战摔跤高手李存贤,因李 存贤胜而获得蔚州刺史。当时宫廷摔跤手称“内等子”,专为 王公大臣和外宾表演。社会上的摔跤组织为相扑朋、相扑社、 角抵社。这些组织长年坚持训练,定期组织比赛。北宋都城开 封“露台争跤”颇具规模,盛极一时,全国高手云集,《水 浒传》第七十四回有“燕青智扑擎天柱”一章,就生动地描 写了当时摔跤竞赛的场面,而且从程序、场地、观众、规则、 服饰、裁判等均有详细的记载。元、明、清时代摔跤运动融入 了蒙族和满族的技艺,逐渐形成了现代中国式摔跤的雏形.

浏览71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