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则
形意拳术三体式者,天、地、人三才之像也,即 人身中之头、手、足也,亦即形意、八卦、太极拳三 派合一之体也。此式是虚而生一气,是自静而动也。 太极两仪至于三体式,是由动而静也,再致虚极静笃 时还于本性。此性是先天之性,不是后天之性,此是 形意拳术之本体也。此三体式,非是后天拙力血气所
为,乃是拳中之规矩,传授而致也。此是拳术最初还 虚之道也。此理与静坐之功相合也。静坐要最初还 虚,俟虚极静笃时,海底而生知觉,要动而后觉,是 先天动,不可知而后动,知后而动是后天妄想而生动 也。俟一阳动时即速回光返照,凝神入于气穴,神气 相交,二气合成一气。再有传授,文武火候老嫩,呼 孙 吸得法,能以锻炼进退升降,亦可以次而行功也。因 禄 此是最初还虚,血气不能加于其内,心中空空洞洞, 心 即是明心见性矣。前者自虚无至三体式,是由静而 呈 动,动而复静,是拳中起钻落翻之未发,谓之中也。 武中者是未发之和也。三体式重生万物张者,是静极而 学 再动,此是起钻落翻已发也。已发是拳之横拳起也。 录 内中之五行拳、十二形拳,以至万形,皆由此而生 « 也。《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不动 是未发之中也。”动作能循环三体式之本体,是已发
之和也。和者是已发之中也。将所练之拳术,有过犹 不及而之气质仰而就,仰而止,教人改气质复归于 中,是之谓教也。故形意拳之内劲是由此中和而生 也。俗语云:“拳中之内劲是鼓小腹,硬如坚石,非 也。”所以形意拳之内劲,是人之元神、元气相合, 不偏不倚,和而不流,无过不及,自无而有,自微而 著,自小而大,由一气之动而发于周身,活活泼泼无 物不有,无时不然。《中庸》云:“放之则弥六合, 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是拳中之内劲也。 善练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
矣。三体式无论变更何形,非礼不动(礼即拳中之规 矩姿势也),所以修身也。故一动一静,一言一默, 行止坐卧,皆有规矩。所以此道动作,是纯任自然, 非勉强做作也。
第五章八卦拳古人云:“内为天德,外为王道,并非霸术所 行。”亦是此拳之意义也。
述程廷华先生言
程廷华先生云:练八卦拳之道,先得明师传授, 晓拳中之意义,并先后之次序。其实八卦,本是一气 变化之分(一气者即太极也),一气仍是八卦四象两仪 之合。是故太极之外无八卦,八卦、两仪、四象之夕卜 亦无太极也。所以一气卦为其体,六十四变,以及 七十二暗足,互为其用。体亦谓之用,用亦谓之体, 体用一源,动静一道,远在六合以外,近在一合身 中,一动一静,一言一默,莫不有卦象焉,莫不有体 用焉,亦莫不有八卦之道焉。其道至大,而无不包, 其用至神,而无不存。若是言练,先晓伸缩旋转圆研 之理。先以伸缩而言之。缩者是由高而缩于矮,由前 而缩于后,从高而缩于矮之情形,身子如缩至于深 渊。从前而缩于后之意思,身体如同缩至于深窟。若
是论身体伸长而言之,伸者自身体缩至极矮极微处, 再往上伸去,如同手扪于天,往远伸去,又同手探于 海角,此是拳中开合抽长之精意。古人云:“其大无 外,其小无内,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 所以八卦拳之道,无内外也。研者身转如同几微的螺 声 丝细轴一般,身体有研转之形,而内中之轴,无离此 孙 地之意也。旋转之,是放开步法,迈足望着圆圈一旋 禄转,如身体转九万里之地球一圈之意也。至于身体刚 心 柔,如玲珑透体,活活泼泼流行无滞,又内中规矩, 呈 的的确确不易。胳膊百练之纯钢,化为绕指之柔。两 武 足动作,皆勾股三角。两手之运用,又合弧切八线, 学 所以数不离理,理不离数,理数兼该,乃得万全也。 录 将此道得之于身心,可以独善其身,亦可以兼善天 下,身之所行,是孝悌忠信。无事口中可以常念阿弥 陀佛,行动不离圣贤之道,心中亦不离仙佛之门,非知此,不足以言练八卦拳术也。亦非如此不能得着八 卦拳之妙道也。
第六章太极拳
第一节述郝为桢先生言
郝为桢先生云:练太极拳有三层之意思。初层练 习,身体如在水中,两足踏地,周身与手足动作如有 水之阻力。第二层练习,身体手足动作如在水中,而 两足已浮起不着地,如长泅者浮游其间皆自如也。第 三层练习,身体愈轻灵,两足如在水面上行,到此时 之景况,心中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心中不 敢有一毫放肆之意,神气稍为一散乱,即恐身体沉下 也。拳经云:“神气四肢总要完整,一有不整,身必 散乱,必至偏倚,而不能有灵活之妙用。”即此意 K 也。又云:“知己功夫,在练十三式,若欲知人,须 有伴侣二人,每日打四手(即挪、捋、挤、按也),功 久即可知人之虚实轻重,随时而能用矣。”倘若无人 与自己打手,与一不动之物当为人,用两手或手体与 此物相较。视定物之中心,或粘或走,或靠手足总要 相合,或如粘住他的意思,或如似挨未挨他的意思, 身子内外总要虚空灵活,功久身体亦可以能灵活矣。 或是自己与一个能活动之物,物之动去,我可以随着
物之来去以两手接随之,身体屈伸往来,上下相随, 内外一气,如同与人较一般,仍是求不即不离、不丢 不顶之意也。如此心思会悟,身体力行,功久引进落 空之法亦可以随心所欲而用之也。此是自己用功,无 有伴侣之法则也。郝为桢先生与陈秀峰先生所练之架 子不同,而应用之法术,同者极多,所不同者,各有 心得之处或不一也。
第二节述陈秀峰先生言
陈秀峰先生言,太极八卦与六十四卦,即手足四 干四枝共六十四卦也(其理八卦拳学言之详矣)。与程
廷华先生言游身八卦并六十四卦两派之形式用法不 同,其理则一也。陈秀峰先生所用太极、八卦,或 粘、或走、或刚、或柔,并散手之用,总是在不即不 离内求玄妙,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以至引进落空,四 两拨千斤动作所发之神气,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此拳之道理王宗岳先生所著太极拳经论之最详)。程 廷华先生所用之游身八卦,或粘、或走、或开、或 合,或离或即,或顶或丢,忽隐忽现,或忽然一离相 去一丈余远,忽然而回,即在目前,或用全体之力, 或用一手,或二指,或一指之一节,忽虚、忽实、忽 冈叭忽柔,无有定形,变化不测。形意、八卦、太极 三家,诸位先生所练之形式不同,其理皆合其应用亦 各有所当也。
第七章形意拳谱摘要
拳经云:“形意拳之道,有七拳,八字,二总, 三毒,五恶,六猛,六方,八要,十目,十三格,十 四打法,十六练法,九十一拳,一百零三枪之论。” 恐后来学者,未见过拳经,不知有此,故述之以明其 义。
七拳头、肩、肘、手、胯、膝、足共七拳也。
八字 斩(劈拳也)、截(钻拳也)、裹(横拳也)、 胯(崩拳也)、挑(践拳也即燕形也)、顶(炮拳也)、云
(笔形拳也)、领(蛇形拳也)。
二总三拳三棍为二总(三拳是天地人生法无 穷,三棍是天地人生生不已)。
三毒 三拳、三棍精熟即为三毒
五恶 得其五精即为五恶
六猛 六合练成,即为六猛。
八要 心定神宁,神宁心安,心安清净,清净无 物,无物气行,气行绝象,绝象觉明(觉明则神气相 通,万气归根矣)。六方内外合一家为六方。
十目即十目所视之意。
十三格 自七拳格起,至士农工商为十三格。
十四打法 手、肘、肩、胯、膝、足,左右共十 二,拳头为一拳,臀尾为一拳共十四拳。名为七拳,
故有十四处打法,此十四处打法变之则有万法,合之则为五行两仪而仍归一气也。
十六练法 一寸、二践、三钻、四就、五夹、六 合、七齐、八正、九睚、十鹫、十一起落、十二进 退、十三阴阳、十四五行、十五动静、十六虚实。
寸(足步也)、践(腿也)、钻(身也)、就(束身 也)、夹(如加减之加也)、合(内外六合:心与意合、 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是为内三合;肩与胯合、肘与 膝合、手与足合,是为外三合)、齐(疾毒也,内外如 一)、正(直也,看正却是斜,看斜却是正)、胚(手摩 内五行也)、鹫(鹫起四梢也。火机一发,物必落,磨腥,磨膛意气响连声)、起落(起是去也,落是打也, 起亦打,落亦打,起落如水之翻浪才成起落)、进退 (进是步低,退是步高,进退不是枉学艺)、阴阳(看 阴而却有阳,看阳而却有阴,天地阴阳相合能以下 雨,拳术阴阳相合才能打人,成其一块,皆为阴阳之 气也)、五行(内五行要动,外五行要随)、动静(静为 本体,动为作用,若言其静,未漏其机,若言其动, 未见其迹,动静是发而未发之间,谓之动静也)、虚 实(虚是精也,实是灵也,精灵皆有成其虚实,拳经 歌曰:“精养灵根气养神,养功养道见天真。丹田养 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 )
浏览79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