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注解适应了唐代轻骑兵代替重甲骑兵,士兵的专业化程度提高,部队机动性 增强的实际需要。

所有这些为武将学习用兵谋略和习练军事武术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为提 高军事战斗力提供了保障。然而东汉时期,由于偃武修文、无为而治政策的实 施,将领中出现了弃武修文的现象,军事谋略教育开始荒废。

(二)军事武术技术训练


  1. 射技训练


秦汉至隋唐时期,车兵的作用逐渐降低,骑战是主要的战争形态,骑兵 是主要的兵种,射是重要军事武术技能。此时不但射箭水平达到高潮,而且对 射之道进行了进一步发展。民间不但男人善射,女人也不乏精于此道者。如汉 代刘向编撰的《列女传》中“晋弓工”之妻认为“射之道,左手如拒,右手如 附枝,右手发之,左手不知,此盖射之道也”,结果“平公以其言”由原来的“射 不穿一札”“而射穿七札” ®。唐代时,宫中女子亦能射箭,且有较高的水平。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中双飞翼”, 从杜甫这首《哀江头》中我们就可以窥见唐代皇帝身边“才人”的射箭水平。

汉时,各种射法形成了专集,如“期逢门射法二篇、阴通成射法十一篇、 李将军射法三篇、魏氏射法六篇、强弩将军王围射法五卷、望远连弩射法具 十五篇、护军射师王贺射书五篇” @等,射箭的理论水平可见一斑。唐代出现 了怀州(河南沁阳)人王据撰写《射经》(又名《教射经》《射经诀》),对 射之道进一步进行了具体而深人的研究。该书对射术的“中国法”和“胡法”‘ 要点进行了概括,认为“凡控弦有二法,无名指叠小指,中指压大指,头指当

弦直竖,中国法也;屈大指,以头指压勾指,此胡法也,此外,皆不人术。” 该书进一步指出了“胡法力少利马上,汉法力多利步用,然其特妙在头指间”的学术观点。

  1. 战阵训练


针对匈奴的威胁,以往“以侯备塞”“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的弊端,晁 错提出了“徙民实边”的建议,“使五家为伍,伍有长;十长一里,里有假士; 四里一连,连有假五百;十连一邑,邑有假侯”,并提出要对其进行军事武术 技术训练的问题,“皆择其邑之贤材有护,习地形知民心者,居则习民于射法, 出则教民于应敌,故卒伍成于内,则军正定于外,服习以成,勿令迁徙,幼则 同游,长则共事,夜战声相知,则足以相救。昼战目相见,则足以相识。欢爱 之心,足以相死。如此而劝以厚赏,威以重罚,则前死不还踵矣”

“用兵之法,教戒为先。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 百人学战,教成千人。千人学战,教成万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以近待远, 以佚待劳,以饱待饥,圆而方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后之, 分而合之,结而解之,每变皆习,乃授其兵,是谓将事。” 战阵训练早在春 秋战国时期,就开始受到重视,三国时期,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 得其要。战阵训练此时普遍得到重视,且有“令”作为训练指导。如曹操 的《步战令》为:

“严鼓一通,步骑悉装;再通,骑上马,步结屯;三通,以次出之,随 幡住者,结屯住幡后。闻急鼓音,整阵,斥候者视地形广狭,从四角而立表, 制战阵之宜。诸部曲者,各自安部。陈兵疏数,兵曹举白不如令者,斩。……

不闻令而擅前后左右者,斩。伍中有不进者,伍长杀之;伍长有不进者,什长 杀之;什长有不进者,都伯杀之;督战部曲将,拔刃在后察,违令不进者,斩 之。一部受敌,余部不进救者,斩。……若步骑与贼对阵,临时见地势便,欲 使骑独进讨贼者,闻三鼓音,骑特从两头进战,视麾所指;闻三金音,还。此 但谓独进战时也。其歩骑大战,进退自如法。……临阵,牙门将,骑督明受都 令。诸部曲都督将吏士各战时,校督部曲督住陈后,察凡违令畏懦者。有急, 闻雷鼓音绝后,六音严毕,白辨便出。卒逃归,斩之。一曰家人弗捕执,及不 言于吏,尽与同罪。”

三、唐武举选材思想的前期准备

“三军之众,百万之师,张设轻重,在于一人,秦汉至隋唐时期继续 重视将领的作用,对“用兵之要,为将之略”进行探讨,提出了“师必简炼英雄, 知士髙下,因能授职,各取所长。为其股肢羽翼,以成威神,然后万事毕矣” 的论断。这种对将领的高度重视,势必涉及将领的选拔问题,唐代武举制的创 设对此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科举制是古代中国对世界最重要的政治贡献之一,它是指中国封建王朝 设科考试用以选拔官吏的制度,其思想精髓是“公平”,相对于以前的荐举制、 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具有明显的优点,有助于古代传统中国的稳定和统治。

“狭义的、严格意义上的科举制度是以进士科出现作为起始标志的” , 而进士科建于隋代。隋场帝在隋文帝废除九品官人法,采用“分科举人”的基 础上,于大业元年(605年)始建进士科开启了中国科举时代到来的大门。

“文武有职事者,五品已上,宜依令十科举人。有一于此,不必求备。 朕当待以不次,随才升擢” 。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将隋文帝确立的“二 科举人”扩展为“十科举人”,其中除“(孝)悌有闻” “德行敦厚” “节义 讨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美秀”外, “才堪将略” “膂力骁壮”两科属于选拔军事武术将领的范畴,并规定“才堪 将略,则拔之以御侮;膂力骁壮,则任之以爪牙”,这种选拔武将的思想给后 世以深远的影响,为唐代武举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四、唐武举制的选材思想

武举制度,一般认为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废于清末光绪 二十七年(1901年),其实质是国家利用法制的力量来选拔军事武术人才。 武举对选拔者的素质要求可从“考什么”中得到考察。

武举既然选拔的是武官,那么军事武术超群当然是最值得注意的,为此, 初创时期的武举考试仅考军事武术,表现为重军事技术、轻谋略的特点。

具体而言,这种考试分为“平射”和“武举”两项®。“平射”较为简单, 仅考“长操”,而“武举”较为复杂,除“长躲”外,还要考“马射” “马枪”“步 射”“翘关”“负重” “身材”“言语”。

“长垛”主要考射箭的准确性。考试的箭靶从内向外分为“五规”,放 置在105步远的土堆(长垛)上。考生用“一石”(约合55公斤)力的弓、“六 钱”(约合22.38克)重的箭进行考试。

“马射”考的是马上射箭的功夫。考试的靶称作“鹿子”,长“五寸”(约 合15.5厘米),高“三寸”(约合9.3厘米),安置在矮墙上。考试时,考生 用“七斗”(约合38.5公斤)以上的弓“驰马射之(鹿子)”。

“马枪”是考察考生在马上运用长枪能力的考试。具体考试时,“断木 为人”,共四个,每个木人头上有“三寸五分”(约合10.8厘米)见方的木板。 考试者骑马人内左右运用长枪去挑落“木人”上的木板。

“步射”考察马下徒步射箭的功夫,不但要考准确性,还要看动作的规 范程度(“如法”)。

“材貌”主要是对身高的要求,唐代“以身长六尺(约合1.8米)以上者 为次上”。“言语”以“有神采堪统领者”为佳。“举重”又称“翘关”,类 似现代的举重运动,以所举次数排列高下。

唐代武举制度的创立,促进了民间习武风气的形成和延续,“教人习武艺” 的军事武术教育得以在民间贯彻执行。“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巨”,武举制 度开始只是涓涓细流,当时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经后人“反观”“追 认”后,其意义立现。历史上的事情往往如此,武举制就属于这种“始简毕巨” 的事物,它影响了唐以后宋元明清千年武将选拔史。

浏览54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